□邱雪茹
渝萬高鐵對梁平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
□邱雪茹
渝萬高鐵于2016年11月開通運營,途經渝北區、長壽區、墊江縣、梁平區和萬州區,全長248公里,是國家“八縱八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慶市構建“米”字形高鐵網中鄭州—重慶—昆明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渝萬高鐵開通縮短了時空距離,激活了沿線的人流、物流、產業流和信息流,將給沿線城市旅游產業帶來巨大蝶變,原三峽庫區旅游將逐漸形成沿江游和沿高鐵線路游雙線并行格局。
渝萬高鐵開通運營,對于梁平來說,既是發展機遇,更是巨大挑戰。在“十三五”規劃中區委區政府提出“打造重慶市重要生態休閑養生度假旅游區、西部禪宗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長江三峽國內黃金旅游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高鐵時代,如何抓住機遇加快旅游資源和客源市場的開發,促進梁平旅游產業井噴式發展,值得我們研究和深思。
重慶—梁平兩地180余公里的空間距離因為高鐵的開通變得微不足道,游客可以一天內從容地往返兩地,觀美景、品美食,同城效應日益明顯,高鐵已成為拉動梁平旅游產業及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一)“同城效應”凸顯
渝萬高鐵開通后,梁平距主城只需一個小時,距萬州、墊江不過一刻鐘即可通達。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縮短,地理距離將更大程度為時間距離所替代,梁平與重慶、萬州呈現近城化格局,有利于沿線城市旅游產品鏈接成線,聯動開發和營銷,有利于區域間的城市旅游市場融為一體,統籌規劃和開發,統籌發展,做大做強旅游產業。
(二)周末短線游增加
渝萬高鐵沿線停靠站之間的時空距短,最長不到30分鐘,最短僅有14分鐘,站點之間能夠快速抵達,也就是能夠實現旅游目的地快速通達要求。近程景點可以做到早出晚歸,遠程一點的景點也可在1~2天內往返,方便短時游和周末游,增加旅客周末休閑方式、獲得異地旅游的樂趣和旅游的便捷,可能成為人們周末短時休閑旅游主要的選擇方式。旅游輻射的半徑縮短,短線游、周末游客增多,將加快“散客時代”的到來。渝萬高鐵開通,不但重慶主城、萬州等沿線游客涌入梁平,成渝高鐵沿線的部分游客也會涌入梁平,增強梁平的旅游客流量,將促進梁平旅游發展從過境地轉為旅游目的地。
(三)區域紐帶形成
渝萬高鐵沿線旅游有長壽的長壽湖和長壽古鎮、墊江牡丹園和樂天花谷、梁平雙桂堂和百里竹海,萬州大瀑布以及延伸出去的云陽龍崗、奉節白帝城等眾多本可互補的旅游資源,以往因交通通行困難,導致市場分割、景點孤單、各自為陣而失去整體競爭力。渝萬高鐵的開通,可將全線旅游資源鏈接起來,讓游客一天內游一到二個區縣的景點,三五天游完全沿線全程景點,所以有利于沿線景區和景點的整合形成旅游產業帶,便于聯動營銷,統籌開發,實現優勢互補差異旅游互利共贏,提升渝東北片區旅游競爭力和市場吸引力。
(一)景區開發滯后高鐵發展
渝萬高鐵開通后,沿線區縣都在搶抓機遇,布局規劃開發旅游景區和景點,搶抓機遇“虹吸”市場游客。比如長壽湖景區依托重醫建醫養康療中心,墊江提檔升級景區等。梁平旅游開發雖然早已行動,但現有景點零、散、小,沒有優勢景區,雙桂堂、百里竹海兩個核心景區還在開發中,沒有拳頭旅游產品占旅游市場先機,如果我們不盡快謀動,高鐵沿線綜合優勢突出的其他區縣,勢必對梁平形成“虹吸效應”而丟失市場,梁平雖有雙桂堂老景點但因為禪修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單一,旅游產業鏈短,留不住游客,極易成為高鐵旅游的“中間站”,游客蜻蜓點水停留片刻即離去,產生“過道效應”。
(二)產品開發滯后游客需求
高鐵將時空縮短,同城化效應更加明顯,加速了游客的深度體驗游,促進更多人從以觀光為主向休閑觀光轉變。梁平有著豐富的民宿文化、古寨文化、“非遺”文化等,但在資源挖掘與文旅融合等方面做的努力還不夠,能夠讓游客停下來、慢下來的參與性、體驗性旅游產品不多,旅游休閑食品開發、旅游日用品紀念品開發都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一日游占主導,游客滯留時間短,旅游游購消費少,不能滿足游客諸如康體健身、休閑娛樂、特色食品品嘗等高檔次、高品位的旅游需要。
(三)配套服務滯后旅游要求
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城市之間來往更加頻繁,商務人士和高端自助休閑游人數將會急劇增加,這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和接待能力都是一種考驗。近年來,梁平城市基礎設施、市容市貌都有很大改善,接待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兩大核心景區旅游服務還沒有跟上,短途旅游交通、停車場所、住宿設施等配套還沒有跟上,接待能力依然較弱,遠遠不能滿足游客短期休閑度假特別是深度體驗旅游的需要,鄉村旅游中的食、住、游、購、娛以及衛生環境等配套離旅游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四)產業統籌滯后景點開發
梁平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雖然豐富,但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不足。一是重點景區缺乏深度開發,雙桂堂禪文化挖掘不夠,旅游內容單一,百里竹海停留原始竹林區,竹海禪城僅停留在概念上;二是滑石寨、蟠龍洞、雙桂湖、文峰塔、大白水等景點以及眾多花卉園和寨子雖得到不同程度開發,但都是孤立的點,且各自為陣、單打獨斗、同質化嚴重,沒有整合連線,缺乏特色,統籌經營、錯位開發不夠。三是雙桂堂和百里竹海兩大重點景區與滑石寨、蟠龍洞、雙桂湖、文峰塔、大白水等眾多景點和鄉村民宿旅游沒有統籌開發,成線成片統籌不夠好。四是營銷沒有統籌起來,存在各自為陣問題,投入大效果差。
(五)營銷力度滯后高鐵發展
信息時代的大眾媒介百花齊放,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酒香也怕巷子深”。到目前為止,渝萬高鐵沿線區縣利用高鐵展開的旅游宣傳營銷不多,高鐵站少有旅游廣告宣傳,即使有也是形象宣傳為主,實用性的指南較少。梁平南站配套服務設施尚未健全,甚至連游客接待中心、旅行社服務等都未完善,自助游散客下站后,連問詢都成問題,利用高鐵線路開展旅游營銷宣傳還沒有起步。
(一)開發特色精品產品
1.豐富旅游品種。一是深度挖掘各類旅游資源,強化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將核心景區和鄉村旅游“串點成線”,推出方式更加多樣、行程更加便捷、景點更加富有特色的旅游組合線路,開發富有個性特點的半自助、全自助旅游產品。二是積極適應自助游、周末游、短程游蓬勃興起的新形勢,針對不同旅游群體、不同季節、不同節假日,籌劃一批旅游線路和旅游主題內容,如以觀花摘果為主題的農家旅游,以休禪為主題的禪宗游,以避暑為主題的休閑居住游等,時間以2至3天為宜,讓主城及渝東北等地游客周末就可以乘坐高鐵來感受梁平魅力,實現從旅游出發地到旅游目的地的轉變。
2.豐富體驗性旅游產品。針對高鐵“快旅慢游”的特點,利用梁平的柚子園、竹林資源、禪文化資源設計開發以休閑體驗為特色的“梁山人家”等主題的系列民宿旅游產品,增加旅游產品的體驗性,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放慢游客的觀光體驗速度,實現快旅慢游,提升旅游的附加值。
(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1.建設旅游集散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旅游集散中心既是城市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中的必備載體,更是展示當地旅游產業發展、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的窗口。建設、完善并依托公共服務平臺統籌接待服務,統籌宣傳旅游線路引導旅客游、住、食,為游客提供在梁平食住行游購娛全導向服務,實現旅游的無縫選擇和對接。
2.盡快完善梁平南站通往各鎮鄉及雙桂堂、百里竹海兩大核心景區的公共旅游交通建設,實現高鐵與旅游景區景點和各大旅游線路的無縫對接;盡快完成百里竹海快速通道建設,增強其景區可進入性,解決高鐵站至旅游景區“最后一公里”問題。按標準規范設置道路標識標牌、交通指示牌、旅游景區線路指示牌、安全警示牌、高鐵站和公交車站指示標牌等基礎設施設備。科學布局建設廁所、餐飲、酒店、商店、停車場、加油站和修車場等旅游服務配套設施。
(三)優化旅游服務環境
一是強化旅游市場的監管,規范市場主體行為。首先要重點整治客運交通營運市場,加強出租車、三輪車、電瓶車管理,嚴查黑車及欺客、宰客等客運違法違規經營;二是加強旅游從業人員教育監管,加強導游及景區內外服務人員的教育培訓,轉變服務態度,提升服務技能。三是制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旅游突發事件應急救援小分隊,配齊設施設備,確保游客人身和財產安全。
(四)推動旅游集聚發展
以旅游集聚延長旅游產業鏈,推動產業延伸和發展。旅游產業涉及多個行業和機構,也涉及地方政府、旅游企業、旅游區的居民以及旅游消費者等多個利益主體。梁平應抓住渝萬高鐵運營這一契機,以市場為導向,推進旅游資源與產業管理一體化、景區保護與建設規范化、經營與服務市場化,加快發展旅游產業集聚,延長和完善旅游產業鏈。
(五)注重高鐵宣傳營銷
利用高鐵開展旅游宣傳營銷,就是要將旅游產品進行更富有吸引力的包裝和規劃,樹立頗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一是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統籌旅游營銷宣傳,實行宣傳主題統一、廣告設計統一、廣告費用統籌,充分利用高鐵列車、站臺和通道平臺廣泛開展梁平旅游形象廣告宣傳;二是制定價格優惠和獎勵政策,鼓勵高鐵沿線客源地旅行社參與營銷,引導旅客進入梁平;三是加強與高鐵沿線城市大旅行社的對接合作,充分利用大旅行社的品牌優勢和客源優勢推銷梁平旅游產品,引導游客來梁平旅游,拓寬客源市場。四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利用新媒體加強營銷宣傳,圍繞“走進梁平,靜享生活”,編輯集“吃住行游購娛”一體的梁平系列宣傳品,推薦旅游景點、線路、酒店、購物商城、美食特產等信息,提高大眾對梁平旅游產品的知曉度,將潛在客源轉化為實地游客。
(六)加強區域旅游合作
一是研究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建立渝東北片區旅游產業營銷聯盟,加強梁平與長壽、墊江以及萬州等高鐵沿線旅游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高鐵沿線無障礙旅游區綜合功能的開發。二是以渝萬高鐵路線為紐帶,整合沿線城市的重點旅游景區,形成業態多元、線路互通、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精品帶,通過片區旅游產品整合,統籌布局開發差異化個性產品布局,整體打造休閑觀光旅游線路。三是探索沿線城市宣傳促銷統籌,建立資源共享和旅游景區客源互換機制。與主城、長壽、墊江、萬州等地旅行社建立緊密的客源互換機制,通過發行“渝萬高鐵旅游一卡通”,策劃一批跨區域旅游線路和產品統籌收費,統籌線路安排,統籌營銷宣傳,以“抱團取暖”協同發展。本著“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打造“交通旅游”合作模式。四是加強旅游人才引進。出臺相應政策,鼓勵旅游企業招引高層次人才,如旅游設計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引進一批好的導游,好的旅游創意設計、旅游管理服務人才,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梁平區委黨校
責任編輯: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