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菲
(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西安710000)
解決“三農”問題助推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探尋
李彤菲
(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西安710000)
“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難題?,F階段,雖然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仍未能徹底解決長久積攢下來的“三農”問題,導致城鄉經濟差距拉大、農村建設滯后、農民增收緩慢。基于此,從概述“三農”問題入手,對“三農”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三農”問題的建議,以助推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三農”問題;農村;經濟發展
“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這一概念于1996年由我國著名學者溫鐵軍提出。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國政府就十分重視“三農”問題的解決,但是由于產生“三農”問題的根源較為久遠、復雜,所以這些問題仍未能得到徹底解決。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步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正由以農業為主向工業現代化過渡,并且在農業經濟、農村發展以及農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然而從總體上來看,“三農”問題的解決仍面臨著以下突出問題:一是“三農”問題積攢的時間過長,尤其在我國著力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階段,更加增大了“三農”問題的解決難度;二是我國重視城鎮發展,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加劇“三農”問題激化;三是我國農民數量龐大,在解決農民問題時需要投入大規模的資源。
“三農”問題的產生既有歷史因素的影響,又有現實因素的激化,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問題。下面從全局高度對“三農”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行審視。
(一)歷史客觀因素
在自然環境方面,農業生產受地理條件、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程度較大,在自然條件較差、自然災害較多的地區,農業生產較為落后,阻礙農業發展。在生產方式方面,我國部分地區仍然沿用著小農的生產方式和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傳統的農業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地區采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制約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在歷史因素方面,農業發展經歷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制度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階段,在不同的階段,農業生產力呈現出了恢復、發展、衰退、復蘇、再發展的狀態,使其帶有一定的歷史復雜性,易遺留“三農”問題。
(二)政策制度因素
受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制約,國家將更多資源投放于城市建設,將城市與農村、市民與農民、工業與農業進行割裂,導致農民受到不公平待遇,社會生產資本沒有得到合理配置,加大了城鄉經濟的兩極分化;在現行農村土地制度的影響下,農業生產規模小,土地難以實現集約化管理,導致土地利用率偏低,農民收入增加緩慢。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只留下老弱病殘留守土地,不利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我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存在著重工業輕農業的問題,農產品呈現出不等價交換的現狀,農業資源也以各種形式注入工業領域。此外,國家制定的各項惠農政策宣傳和落實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將用于農業發展的專項資金挪用到非農業建設,導致“三農”問題長久積攢。
(三)農業自身因素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民對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不愿接受,很多農民都抱著維持現狀的態度,不希望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這種排斥改變的思想觀念,對很多制度的執行產生了影響,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制約。在我國,“農村人”一詞含有一定的貶義色彩,代表愚昧無知,雖然這種評價較為片面,但卻反映出了一個現實,即農民保守,不愿接受新鮮事物?,F代社會雖然對農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卻很難改變農民數千年來形成的保守傾向,由此使得一些問題開始顯現。一項調查統計數據結果顯示,發達國家的農業勞動力90%以上都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而我國農業勞動力中有85%左右為初中及以下學歷,文盲約占7%左右,如此之低的文化水平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轉變“三農”問題解決觀念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的存在由來已久,為使這一問題得到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應當積極轉變思維觀念。首先,應對現有指導方針中長期存在的傳統觀念加以改變,確立以工業促進農業發展、以城鎮帶動鄉村發展的全局意識,從而實現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目標,使城鄉發展真正達到統一。其次,要扭轉解決三農問題的思維慣性,從發展模式上確立以工富農、以產業化發展農業、以城鎮化繁榮農村的系統觀念,并通過一系列相關措施的實行,解決三農問題。再次,應對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以及城鎮化建設進行統籌安排,制定城鄉發展長效機制,貫徹落實惠農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并將工作重心向基礎設施、農村社會事業以及基層公共服務方面傾斜,借此來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教育和衛生保障能力,增強基層組織的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二)增加財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支柱產業,國家雖然在近幾年逐步增加了農業財政投入,但從總體情況上看仍有所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鑒于此,應當在增加財政投入的基礎上,加大金融支持,以此來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應持續不斷地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力度,如興建農村水利等,并適度提升對農業生產物資的補貼,為廣大農民營造出一個穩定的生產環境。同時,應對農村財政資金轉移支付制度加以健全,借此來杜絕挪用、亂用農業專項資金的情況發生,保證支農資金??顚S媚繕说膶崿F。其次,應當從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以及資金資源等方面加強對農業市場的扶持,積極培育農業市場化,并采取引進外資和吸引社會投資等手段推動農業市場穩定、持續發展,借此來增加農產品的附加收益。
(三)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體制是三農問題產生的根源之所在,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首先,可將戶籍制度改革作為立足點,逐步取消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樹立起城鎮與農村居民公平競爭的理念,大幅度放寬農民工在城鎮落戶的限制,頒布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農民養老、醫療、就業、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從而使農民真切享受到與城鎮居民相同的權利。其次,應對現有的農村土地分配制度進行改革,通過建立土地流轉制度,并以轉包、轉讓、租賃等形式,提高農村土地的流轉和利用效率,使土地能夠得到合理的配置,為農業生產規模化提供保障。同時,應建立土地流轉收益增長機制,通過該機制來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可按市場的實際需求對土地的流轉價格進行動態調整,從而使農民的土地收益能夠持續不斷遞增。最后,應建立合理可行的社保機制,對失去土地的農民進行妥善安置??杉涌煨〕擎偟慕ㄔO速度,并積極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使農村的富余勞動力得到有效轉移,這樣,既可以使三農問題得到解決,又能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四)提高農民基本素質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他們的基本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產量和收益。隨著現代農業技術含量的不斷提高,對農民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民必須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術和技能,學會科學種田和科學養殖的方法,為增產增收提供保障。鑒于此,應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大農業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力度,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同時,農民應樹立起市場競爭的觀念和風險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競爭與交易,通過在市場中的歷練積累經驗,從而適應市場多變的環境,結合實際對生產結構及經營方式進行調整,提高利用市場增加收益的能力。
(五)發展農業現代化
信息時代到來的今天,信息化的發展速度大幅度加快,作為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農業信息化隨之獲得長足進步。鑒于此,可通過發展農業現代化來解決三農問題,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其一,應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信息化提供順暢的通道??蓪⒅攸c放在通信網絡等方面的建設上,并設立相應的農技服務網點。其二,應加快農業信息數據庫的完善,構建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及配套軟件,以此來促使信息服務機制更加健全。其三,建立數字化傳播系統,該系統應具備信息發布、交互式訪問等功能,由此促進農業科技的有效傳播。其四,應對資金渠道加以拓寬,可加快農村經濟與社會資源的融合,推動農業信息化發展。其五,應在農村廣泛普及信息化教育,并加大技術培訓力度,設立專業機構,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為信息化在農村的推廣普及提供保障。
總之,“三農”問題的解決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我國要認清“三農”問題對國民經濟快速穩步發展的制約,加大對“三農”問題的解決力度,從轉變解決思路、增加財政金融投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提高農民基本素質、發展農業現代化等層面入手,逐步解決疑難問題,而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1]田豐.城鄉統籌中農村金融與“三農”發展問題的研究——關于“江津模式”的分析與思考[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1.
[2]賀東建.“三農”問題與農村成人教育發展戰略選擇[J].中國成人教育,2015,(5):65-66.
[3]陳義吉.“三農”問題對我國農村未來發展的影響探究[J].江西農業,2016,(3):45-46.
[4]林龍海.淺析農村公共經濟與“三農”問題的關系[J].農家顧問,2014,(12):73-75.
[5]滕王慧.“三農”問題與城市化發展——以廣西農村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16,(6):86-88.
[6]孫麗.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4(1):23-24.
[7]劉穗.內江市東興區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5.
[責任編輯 柯黎]
F320
A
1673-291X(2017)26-0031-02
2017-05-20
李彤菲(1991-),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