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
征地拆遷相關問題研究綜述
陳宏
(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成都610041)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與加快,征地拆遷問題凸顯,其研究也逐漸成為熱點。一方面,關注征地拆遷制度性的靜態研究,如立法、參與者、成本控制及拆遷模式等;另一方面,著重博弈與征地拆遷行為的互動研究,如征地拆遷沖突與治理、權益維護及一些不和諧現象等。
征地;拆遷;法律;協商治理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鄉居民安居環境亟待改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中,征地拆遷已成為了國家、社會和公眾的迫切需要。征地拆遷自古有之,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穩步、快速發展,征地拆遷問題日益成為各界關注的重要問題。當前,學者對征地拆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性建設的理論和因多方博弈引起的拆遷行為方面。
白呈明(2011,2012)指出,政府征地拆遷政策已有重大改變(土地的宏觀調控、被征地居民的權益保護),國家需要創建地方性法律體系,行使地方立法權來消解國家法規政策的剛性約束,通過各層立法化解征地拆遷難題。鮑海君、周文章(2016)運用地方征地拆遷案件判決書的大數據統計,研究了征地拆遷案件中司法判決的對接-阻斷機制,得出訴訟案本身、被訴行政部門和司法機構是這一機制運作關鍵因素。
吳秋菊(2015)通過調研發現,開發商介入征地拆遷將使補償標準由政府主導演變為開發商與居民協商,機制轉變使居民享有土地增值收益,但也可能淪為土地食利者。常宇(2012)則梳理了城市征地拆遷中的各種權益轉讓類型,強調了民意參與的重要性和作用。鐘祥虎(2014)利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提出在現實制度架構下,組織性參與是有效維護被征地拆遷戶權益的途徑。常健、劉芳(2012)指出,征地拆遷過程中存在顯著的不對等(不對稱或不平衡)性,政府公信力建設需要加強。
陳華平、胡建華(2015)認為,征地拆遷問題本質上是一種經濟交易行為,交易成本理論可以界定公共利益和變革土地產權,規范征地拆遷中的補償標準,推動市場交易,達到控制征地拆遷成本的目的。余彪(2015)指出政府拆遷模式下無法解決政策供給和差異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提出建立市場化征地拆遷的運作模式。龔春霞(2013)通過調研發現,政府有效干預下的土地財政征地拆遷模式比較成功。
楊華(2013,2014,2015)指出征地拆遷的本質是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博弈問題,來源于政策實施和操作過程中存在利益博弈空間,解決的方法就是調整各項征地拆遷的方針政策,限制當事各方的再分配利益博弈空間。另外,征地拆遷因利益博弈而分配不均衡,各利益階層對抗性更劇烈,和諧性差、整合度低。馬光選(2015)認為,征地拆遷沖突有息止、生發、激化、化解四個演化階段,為有效遏制其沖突,沖突治理機制應從“強勢治理”轉向“協商治理”,從而實現從“污名化”向“美名化”的轉變。
肖湘雄(2014)利用問卷調查訪問,提出前期利益、中期資源、后期政策的征地拆遷多元主體協同解決“拆遷難”的治理模式。楊寶、王兵(2013)通過實證研究,建立以“中心—外圍”關聯、“命令—協商”互動的超二元的政府主導與社會自治創新型征地拆遷治理構架,提出以參與、合作、協商等方式創新征地拆遷管理。陳發桂(2011)認為,實現基層政府與拆遷居民的良性互動,實現居民合理的利益訴求,需要民間組織嵌入征地拆遷治理。
楊華(2013)認為,征地拆遷必然會出現諸多抗爭、沖突,通過預期征地拆遷可為將來的利益博弈與征地拆遷做準備。金細簪、虞曉芬、胡鳳培(2015)利用Logistic方法分析調研問卷,探索征地拆遷中預期意愿與拆遷行為的差異現象,指出利益分配機會的不固定、不均等和維權意識的深化是導致拆遷意愿與拆遷行為背離的主要原因,解決之法就是改革現行征地拆遷制度,維護征地拆遷規則的權威性,打消利益相關者的謀利抵制行為。
征地拆遷沖突是社會敏感問題,涉及國家的權威、社會的安定及各利益方的切身利益,媒體報道不敢也不愿輕易介入。李黎丹、官建文(2013)試圖厘清網絡媒體在環境污染事件、征地拆遷中引導的有效性和傳播的正向性,提出借鑒在議程設置基礎上的新媒體情境下的有效引導議題。袁光鋒(2012)則在強調征地拆遷中媒體呈現重要性的基礎上,形成法規為媒體的國家權威下的合法化多元主義征地拆遷報道。
征地拆遷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協調、不和諧的現象,諸如征地拆遷領域灰色勢力的形成、黑惡勢力的生長等。劉建平、田苗(2015)通過田野調查發現,灰色勢力已經介入征地拆遷領域,激發了一些社會沖突和矛盾,是區域社會不穩的主要誘因。灰色勢力具有依附性、滲透性、隱匿性、強制性和掠奪性,在征地拆遷利益分配中扮演著極不光彩的角色。至于形成的機理,既有來源于市場主導征地拆遷的致命性缺陷,也有基層治理主體的虛化、政府治理機制的不健全、投資資本和經濟利益密集輸入等因素。張紅霞、周霞(2014)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實證研究了征地拆遷領域黑惡勢力的生長機制。征地拆遷領域的黑惡勢力滋長的原因,除主要有其活動空間的復雜、不均勻的地理分布、無規律的獨特稟賦外,還有來自于外界的公檢法部門職能的缺失和其不作為以及不法開發商的預謀和聯手。耿羽(2016)則提出,征地拆遷中有暴力市場化的趨勢,其實質是政府缺位問題。司法部門應對暴力行為進行界定,對征地拆遷中的各方利益訴求程序化、法制化。
征地拆遷研究屬于多視角跨學科的研究,涉及法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眾多學科。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來看,大多數屬于現狀對策類的表象性研究,不成研究體系,在深度、廣度和方法上都需要進行拓展。雖然在征地拆遷的制度性和互動性研究上有所突破,但這兩方面的研究還有各自的缺陷。制度性研究源自于國家征地拆遷法規、制度的不完善,存在明顯的不完備和滯后性;互動性研究來自于征地拆遷過程中的外在表現,屬于征地拆遷研究的外延部分,取決于征地拆遷各利益方的主觀能動性(即行為選擇),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這恰恰是研究中的難點。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引入規范研究(即“內涵-外延”研究)和社會行動分析法(即“過程-事件”分析),既克服制度分析的制約性,又能體現各利益方的能動性。
[1]白呈明.被地方立法所消解的國家征地拆遷政策法律——以某開發區征地拆遷模式演變為視角[J].理論與改革,2011,(5).
[2]楊華.農村征地拆遷中的利益博弈:空間、主體與策略——基于荊門市城郊農村的調查[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
[3]金細簪,虞曉芬,胡鳳培.征地拆遷的預期意愿與行為差異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15,(6).
[4]袁光鋒.合法化框架內的多元主義征地拆遷報道中的“沖突”呈現[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4).
[5]劉建平,田苗.征地拆遷領域灰色勢力的行為特征與形成機理探析——基于對H新區的田野調查[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5,(3).
[責任編輯 興華]
F28
A
1673-291X(2017)26-0103-02
2017-07-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XGJ012);中央高校專項基金項目(2015SZYQN15)
陳宏(1973-),男,四川自貢人,博士,從事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保險理論與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