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菲,段祺華
(1.中共無錫市委講師團,江蘇 無錫 214131;2.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財政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研究
——以江蘇省為例
孟 菲1,段祺華2
(1.中共無錫市委講師團,江蘇 無錫 214131;2.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必然選擇,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江蘇省是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的全國四個涉農資金管理改革試點省之一。在分析近年來江蘇省在財政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方面取得的積極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政支持;現代農業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形成,與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建立相伴而生,是農業生產分工不斷深化的產物,也是農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目前,從家庭農場到專業大戶、從農民合作社再到農業龍頭企業等,江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步伐明顯加快,已成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第一,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蓬勃發展,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主要形式。2015年底,江蘇省專業大戶23.5萬個,經認定的家庭農場2.8萬家,兩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共經營土地1 532萬畝,已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主要形式。調查顯示,從事家庭農場的經營者78.9%是本鄉鎮的人,多為返鄉農民工、畢業回鄉的大學生、本地成功人士,家庭農場盈利能力明顯高于普通農戶,大部分可達到或超過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第二,農民合作社服務效應明顯,成為帶動成員對接市場的中堅力量。截至2015年,江蘇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7.2萬家,成員數975萬個,入社農戶比例75.6%,社均成員數141個,這三項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第三,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導力量。
(一)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
近年來,江蘇省財政先后設立了農民專業合作、農業產業化、家庭農場等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專項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促進作用。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江蘇省財政自2006年就設立0.2億元農民合作社專項扶持資金,2014年達2.2億元,累計投入11.45億元。二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江蘇省財政自2002年起設立專項資金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當年安排0.5億元,2014年達2.4億元。三是家庭農場。2014年江蘇省財政新增專項扶持示范家庭農場發展資金1 000萬元。
(二)調整政策,增強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吸引帶動能力
近年來,江蘇省一方面,調整農村土地適度規模流轉補貼政策,重點補助100~300畝的土地規模流轉,讓農村土地更多地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另一方面,借助高效設施農業、秸稈機械化還田、糧食高產創建、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項目實施,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做大做強,增強對分散農戶的吸引和帶動。
(三)聚焦重點,搭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
近幾年,江蘇利用作為財政部合作社創新試點省份的契機,按照“搭建平臺、支持主體、發展產業”的理念,重點用于推動產業公共平臺建設。2016年江蘇省又被財政部、農業部列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省。中央財政下達試點資金1億元,江蘇省整合統籌安排省以上財政資金2.37億元,支持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重點支持帶動或者輻射農民分享產業融合增值收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公共服務平臺運營單位等,主要用于生產、加工、流通等產業融合發展薄弱環節必需的設施設備建設、相關運營單位開展區域農產品整體品牌創建和線上線下市場渠道建設,以及生產加工流通和休閑觀光農業等服務于產業融合發展重點領域的相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一)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將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內在動力。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能有效地推動城鄉一體化、農民市民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目的是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歸屬清晰、產權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能有效地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推動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民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城鄉一體化、農民市民化進程加快,勢必有力地促進農民增收。二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能有效地推動資產股權化、增收多元化。通過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動村級集體土地所有權、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村級凈資產確權量化股份到人,使村民變股東,獲得股權收益。同時,對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權、安置房等產權進行確權頒證,實現了資產向資本的轉化,不僅讓多元增收的渠道拓寬,還為加快擴大財產性收入、優化收入結構進一步創造良好條件。三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能有效地推動融資簡捷化、創業便民化。農民的財產獲得相應的確權頒證后,可以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出讓、出租進行流轉,轉向二三產業就業或創業,可以對農村房屋、宅基地等產權進行買賣、抵押貸款、租賃、作價入股等形式把產權盤活,打通融資渠道,化解融資難題,為跨過創業的第一道門檻、解決啟動資金問題提供便利。
(二)加強政策創新和制度創新
鼓勵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推動農業分散經營向規模化專業化轉變,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對新型主體的引領作用,在擴大合作社單體規模的同時,鼓勵打破地域、產業界限,擴大聯合與合作,打造聯合社、綜合社。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多形式聯合合作,形成“公司+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管理新模式。一是在土地流轉制度方面有所創新,明晰產權、完善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村土地逐步流向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放寬合作社在金融服務與土地流轉上權限,發揮合作社優勢。建立土地流轉的價格指導、價格協調和利益聯結機制。二是整合省級涉農資金,對政策目標、投入方向、扶持環節、管理方式等相近的專項資金進行歸并,并對整合后的專項資金制定和執行統一的資金管理辦法,做到政策目標明確、分配主體統一、分配辦法一致、審批程序統一、資金投向協調。中央涉農專項補助資金下達后,與省級財政支農專項資金統籌安排。三是出臺政策,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對承包或流轉的土地進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有效解決分散流轉造成的土地經營規模較小、地塊分割嚴重等缺陷,提高種植區統一規劃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鼓勵農戶將所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轉化為長期股權,確保農戶獲得流轉收益和二次分紅的制度獲利。
(三)改革資金分配使用方式,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益
一是進一步優化轉移支付結構,逐步將惠農補貼類和扶貧專項資金納入一般轉移支付,減少專項轉移支付。二是調整現行惠民補貼為農業有關獎勵,以獎代補。將原種糧、農機、燃油等補貼,改為從事糧食生產、農機服務、漁業生產、農業運輸的獎勵,有助于新型經營主體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工業用電、農產品加工用電、農產品冷庫實行優惠電價,降低新型經營主體生產成本,有助于促進產業融合。簡化貸款手續和降低貸款利率,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的創業效率。三是創新涉農資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方式,大幅度減少對競爭性領域的直接補貼,主要按照市場化運作機制,采取“資金改基金、無償改有償”等,探索債權投資、股權投資、風險補償等方式。對投資較大、回收周期長、具有一定市場運營能力的農業公共基礎設施,研究制定財政政策鼓勵引入PPP運作模式。對能夠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脫貧的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可以申請使用扶貧小額貸款,納入省級財政農業融資風險補償基金管理,并享受扶貧貼息政策。
(四)加強管理,做好服務
一是建立項目扶持精準投向機制。全面推進預算、決算、項目申報、項目立項實施等信息公開,保證財政項目資金投向符合條件的新型主體。同時,財政資金應緊緊圍繞增強新型經營主體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戶帶動力這兩個方面投入,可以進一步推廣“政府購買服務”,擴大向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購買農業生產服務的領域和范圍,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生產服務,提升對社員和農戶的帶動能力。二是對投入到新型經營主體的資產強化監管。積極探索第三方監督、基層財政就地就近監管、項目區群眾參與管理等做法,構建常態化、多元化的監督機制;探索大數據信息平臺監管模式。三是建立項目實施績效評估機制。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項目資金投入機制,引導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成員的利益聯結機制,著力保障農戶在承擔支農項目中的利益。四是調整農民培訓政策。加強對合作社領頭人、骨干社員,家庭農場經營者以及農業企業經營者等的農技培訓,有針對性地培養職業農民,把新型職業農民打造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力量。
[1]吳沛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J].江蘇農村經濟,2014,(9).
[2]中共中央國務院2013年一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Z].2013.
[3]黃祖輝,顧益康,郭紅東.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發揮農戶經營、合作經營、公司經營三大制度優勢[J].農村經營管理,2011,(8).
[責任編輯 劉嬌嬌]
F323
A
1673-291X(2017)21-0019-02
2017-02-07
孟菲(1973-),女,安徽蕭縣人,研究員,博士,博士后,從事農業經濟管理、糧食與食品安全管理及區域經濟研究;段祺華(1997-),女,江蘇無錫人,本科,從事農產品加工、農業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