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的發展演化
趙霜
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的洗禮,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次變革都帶領人類進入一個嶄新時代?,F如今,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工業4.0時代撲面而來。如何抓住這次重要的歷史機遇,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積極應對的戰略抉擇。本文詳細論述了工業發展歷程、工業4.0的具體內容及將帶來的各方面轉變,最后根據我國當前形勢,提出如何應對工業4.0。
工業發展歷程;物理信息融合系統;工業4.0
1.緒論
第一次工業革命,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電力、鋼鐵、化工、汽車、飛機等重工業逐漸發展起來,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包括計算機、電子、生物、海洋工程和太空產業等,它再一次重塑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數十年里,世界格局發生了很大轉變,由以往的東西對應轉變為以經濟、科技和政治全球化所替代。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制造業將要終結,對經濟的領導作用將轉交給服務業,這一觀念根深蒂固。受各項成本制約,工業企業也發生了遷徙,越來越多地傾向于在廉價的地方生產,不愿意再大規模地使用昂貴的工廠設施、建筑、以及訓練有素的工人。而另一方面,所謂的廉價低成本的國家和地方,也受資源、能源和環境越來越嚴重地制約,人們也不得不面臨多種多樣由此引發的危機。
各個強大的工業體紛紛意識到這一挑戰,對各自國家工業發展戰略做出調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提出“再工業化”發展戰略,旨在通過加快傳統產業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推進實體經濟增長。德國政府確定《高技術戰略2020》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我國提出制造業強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全面促進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
雖然各國對自身近些年各自發展做出規劃,但是未來工業發展趨勢上,“工業4.0”概念對未來全球工業發展趨勢總結度較高。它不僅包含產品的機械化生產過程以及和其相關聯的組織流程,還包含機械及非機械組件的供應鏈以及整個生產環節。產品開發人員直接和客戶溝通,對使用者行為和產品要求的了解更加明顯和準確。在它們的總體和融合時,則包含了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潛能,帶來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革。
2.即將來襲的工業4.0
以往每一次工業革命都伴隨著人類社會飛躍式發展,而然20世紀初,中國正處于革命時期,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中國又被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所拋棄!而改革開放讓我們趕上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獲得了快速的發展。那么,面對即將來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該怎樣應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直面工業4.0,并積極應對,將是我們最終選擇。
2.1 什么是工業4.0
“工業4.0”這一概念是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提出的。這一概念一經提出便在歐洲乃至全球工業業務領域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認同。它是對制造業未來愿景的一個描繪,即在三次工業革命后,人類正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它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s,CPS)為基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2.2 工業4.0的主要內容及其特征
人類歷史上的前三次工業革命告訴我們:工業革命引發的全面的、顛覆性的社會進化,都是在重點技術方面的革新而發生的。照此,工業4.0也會以重大技術革新為標志。
2.2.1 從嵌入式系統向信息物理融合系統演化
工業4.0理念意在通過嵌入式控制系統,實現創新交互式生產技術的聯網,相互通信,即物理信息融合系統,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將機器、存儲系統和生產手段構成了一個相互交織的網絡,由于整合軟硬件嵌入式的系統地應用,一方面使得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縱向一體化程度加深;另一方面,在從預定到交貨的橫向一體化中,各個環節也被緊密地聯系起來了。在這個網絡中,可以進行信息的實時交互、調準。
2.2.2 從獨立服務器向“云端科技”的系統演化
“云端科技”被認為是繼個人計算機、互聯網之后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在現有互聯網中,由于多服務器獨立運行而產生了大量閑置的信息處理能力,往往將這些閑置的信息處理能力稱之為“云”。 “云端科技”的核心是設施共享,就是將互聯網中原本各自獨立的服務器整合成一個可以自動調配系統,形成了一個可以相互協調、互相幫助的聯動機制,極大地提高網絡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存儲能力。它不僅僅加快了計算速度,加大了存儲空間,而且使用難度的降低使其更加便捷,最重要的是成本降低了,這包括投資成本、數據存儲、備份和基礎設施維護等各類成本。
2.2.3 從部分資料到大數據的系統演化
所謂大數據,又稱巨量資料,指的是將原本局部的、零碎的、在傳統分析處理中作用不大或無法處理的數據進行集合歸納,在合理的時間內進行擷取、管理、處理,在對數據處理過程中,能夠應用各類技術和軟件盤活各類數據信息,挖掘有價值的資料,以解決現有問題。也就是說,大數據的系統演化更注重對數據的加工處理能力,通過加工過程實現數據的增值。
2.3 從舊材料到新材料的系統演化
新材料(或者稱為先進材料)是新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是帶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革命力量。它是指運用新概念、新方法或新技術合成或制備的,相較于傳統材料具有特殊功能或更高優越性,使生產能夠獲得重大改進或提高的材料。它往往是按照人的意志生產加工,通過通過物理研究、材料設計、試驗評價等一系列研究過程,創造成能夠各種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術。
此外,第四次工業革命還包括新技術的演化、個性化和定制化的演化等的大變革,它將推動了工業發生世界性和根本性變革,引起工業發生本質飛躍,使社會經濟發生重大變化,極大地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和文明程度。
3.工業4.0對人類的全方位沖擊
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新技術的到來,而且將改變國際間的競爭優勢和全球經濟地理,更重要的是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制造模式,使人類進入個性化時代。
3.1 改變國際間的競爭優勢
在今天全球經濟邁向工業4.0的背景下,網絡對實體工業的延伸將不僅局限于營銷,兩者相互融合必然帶來新的生產方式的誕生,那就是以互聯網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生產。因此,制造業與服務業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面對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對于以勞動力優勢和低成本優勢的中國而言,將是巨大挑戰,更何況目前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也在一步步喪失。
3.2 改變世界產業結構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合流,向高附加值、知識密集方面加快發展,是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新趨勢。工業4.0將使世界產業結構發生顛覆性變革,究竟是誰能占得先機,目前還說不準。我國應該抓住這次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搶得先機,成就中國工業。
3.3 改變經濟發展模式
工業4.0將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經濟全球化模式:分散式和社會化生產方式將使“分散生產、就地銷售”成為未來商業的新模式。這將帶來全球經濟一次大洗牌,產業結構的重塑、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使發達經濟體在科技、信息、資本等方面長期積累的優勢進一步強化,進而主導新型設備、新材料的生產和供應,成為未來新產業鏈紅利的主要收益者。新興經濟體如未能搶占先機,則可能被邊緣化。工業4.0背景下,對生產者的要求也有較大變化,即表現為,一是勞動者數量相對減少;二是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較高,要能夠操作數字化設備。
3.4 改變國際利益分配機制
自從16世紀開始,西方強國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瘋狂剝削和掠奪,奠定了長達幾百年的宗主國和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格局,為殖民主義國家增添了無數的財富和物資儲備,甚至是人才儲備。這種殘酷的剝削和掠奪自工業革命后,更是加劇了這種狀況。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壟斷了先進的設備、專利、商品。但是,人類社會歷史進入21世紀后,這種長期由西方強國占主導地位的格局出現了變革的趨勢,舊的發展模式和制造模式已經走到了一個歷史的新十字路口。未來,誰搶得世界轉型的先機,誰就能搶占工業4.0的有利的競爭地位。
4.如何應對工業4.0大時代
目前,我國正面臨諸多問題,過去幾十年的工業發展促使發達國家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部分轉移到我國,再加上人口數量和結構自身的壓力,現在匯集成自身的、嚴重的經濟社會發展瓶頸,有陷入工業危機的較大危險,使建立起來的工業化面臨極大壓力,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停滯和衰退。然而“工業4.0”撲面而來,如果我們無法承擔新的挑戰,不僅僅會失去競爭力,甚至會被洪流徹底淘汰。
因此我們應該有條不紊地實施新工業化發展戰略,以積極的姿態進入“工業4.0”時代。第一,深化工業2025戰略理念,并結合當前地區工業發展區域現狀制定促進工業發展相應的政策措施,將未來工業化發展放入至關重要地位。第二,政府推動與市場拉動相結合。政府應該在當前社會中倡導新工業化發展理念,并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健全激勵機制,為新工業化的發展創造良好社會環境。同時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新工業化生產的產業化和市場化,通過提高經濟效益來拉動新工業化經濟。第三,鼓勵工業企業及相關機構做好關鍵科技攻關,力爭在工業智能化、新能源研究、新材料創造等代表工業關鍵領域中居于世界先進行列,這樣才能帶動傳統工業轉型,保證新形勢下工業水平穩步提升。第四,積極發揮工業產業園區的示范作用,將工業領域中的優秀技術與創新理念在園區做好推廣,發揮其帶動作用促進工業水平整體提升。
(中國人民銀行戶縣支行,陜西 西安 710300)
[1] 周洪宇.鮑成中.大時代:震撼世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烏爾里?!ど吕?工業4.0:即將來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7.
[3] 李毅中.中國工業概況[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1.
[4]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新路徑[C].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5.
[5] 姜琳著.工業化進程與創意產業演進研究 [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