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精準扶貧貸款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成蓉
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實現,依賴于對農村地方經濟現狀的把握,以及實踐積累的經驗總結。當前我國農村扶貧主要面臨金融扶貧缺乏健全的機構體系、存款與貸款比例倒掛現象嚴重、金融機構缺乏農村扶貧貸款發放的積極性、貸款人貧困標準并未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扶貧放貸壞賬風險率較高等一系列挑戰。本文通過深度的剖析提供相應的解決對策,實現農村金融扶貧的精準化。
農村;金融;精準扶貧;貸款
1.金融扶貧貸款的定義
我國的金融扶貧政策是指金融機構承擔的一種政策性貸款模式。主要目的是消除貧困,為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目前主要由向農村村民發放小規模扶貧貸款,以及向鄉村基礎建設發放投資貸款等兩種形式構成。
2.當前農村金融精準扶貧貸款存在的困境
2016年度我國貧困人口總數達4335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的15%以上。80%的貧困人口集中于農村地區。通過金融扶貧貸款的方式幫助農村人口擺脫貧困,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是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之一。誠然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時間較短,法律法規處在健全完善之中,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扶貧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與挑戰。
2.1 金融扶貧缺乏健全的機構體系
金融扶貧貸款機構通常由商業銀行承擔,然而,國有控股的大銀行往往由于成本節約等需要并未在農村網點中開設金融貸款業務。且往往除了農村商業銀行或者村鎮銀行為主的商業銀行承擔之外,以致村民們必須到距離較遠的縣城甚至市區才能辦理到貸款,金融扶貧貸款缺乏健全的機構體系已經成為了阻礙扶貧貸款的發放,也影響著扶貧貸款發放的精準性。
2.2 存款與貸款比例倒掛現象嚴重
由于農村貸款本來就具有扶貧性質,因此銀行存款與貸款比例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倒掛現象。然而,貧困地區的資金更加容易外逃,表現在寧夏、甘肅等經濟相對落后的省份更為突出。以寧夏為例,2015年該省份存款與貸款比例超過100%,即貸款總量超過存款總量。2016年始,寧夏地區存貸比有所回落,達到96.8%,然而存貸差進一步擴大。不能吸引到貧困地區的優勢存款,銀行也無力支付貸款金額。導致最需要扶貧的地區,往往沒有資金進行金融貸款扶貧的發放。部分地區存在的存款與貸款比例倒掛現象阻礙了金融扶貧的有效開展,降低了扶貧貸款發放的效率。
2.3 金融機構缺乏農村扶貧貸款發放的積極性
農村金融扶貧的展開依賴于政府的方向性引導和資源向農村傾斜的政策出臺。然而,銀行本就以自身經營盈利為目的的。即使政府的政策傾斜,金融機構在農村放貸中的利率相對較低的問題一直存在。沒有實質性的利益收入,很難讓以盈利為目的金融機構主動熱情的投入到金融扶貧中。特別對于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來說資金有限,將有限的資金投入于盈利較高的產業中,是銀行機構必然的選擇。因此,農村金融扶貧也往往僅為政策宣傳,實際的貸款發放卻存在難度。
2.4 貸款人貧困標準并未建立健全
通常銀行在進行貸款發放的時候會考量貸款人的貧困等級。然而,貧困等級的考量并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體系。金融機構的客戶經理為了降低自身風險的承擔,會以較嚴格的方式進行扶貧貸款的審核。部分有資格急需進行貸款發展的村民們沒有獲得相應的經濟支持。部分村民為了符合貸款條件,瞞報收入,或者虛假篡改年齡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同時,不良信用記錄監督體系沒有得以建立,不少已進入其他金融機構“黑名單”的村民也在其他金融機構貸款。未健全的放貸標準,導致扶貧貸款放貸精準度下降。
2.5 農村金融扶貧放貸壞賬風險率較高
農村放貸者主要講貸款用于經營畜牧業、種植業、林業等傳統第一產業。然而,第一產業難免“靠天吃飯”,自然災害、人為因素等會很大程度影響到第一產業的收入。部分村民通過農村金融扶貧貸款獲得的資金投入到第一產業中,因為天災人禍等因素收成不大,亦或是產品滯銷都將產生放貸壞賬。對于可能出現的自然或人為風險,村民們也很難做到“未雨綢繆”,通過參加保險等形式提前規避風險。而是將貸款的資金一窩蜂的投入到第一產業的經營上,由此必然導致金融機構的農村貸款壞賬增加,尤為不利于金融機構扶貧放貸積極性的提高。
3.農村金融精準扶貧房貸對策研究
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長期存在的農村貧困現象必然要通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金融資本有方向性的傾斜而得以消除。針對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健全以及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得以不斷改善。
3.1 有效金融扶貧體系的構建
對于密度較低的金融扶貧機構,政府可以采用政策引導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深入到農村中,扎實做好農村信貸工作。對于國有控股的商業銀行,上升到制度的服務網點建設規定,在每個鄉鎮都至少設一個以上的服務網點,且網點內可以通過正常手續辦理信貸業務。除了鄉鎮網點的窗口貸款服務之外,網絡小規模貸款開拓了村民們貸款的新渠道。“普惠通“、“富農貸”和“信用寶”等新型網絡放貸產品也成為村民們進行小規模借貸的新選擇。相信有效金融扶貧體系的構建是提高金融扶貧房貸精準率和效率的必要舉措,也是農村通過貸款持續發展的第一要務。
3.2 緩解貧困地區存款和貸款倒掛的現象
貧困地區存款和貸款比例倒掛的現象必然存在,然而銀行機構可以合理的規劃存款放貸的地域比例。例如:浙江、江蘇、廣東等省份的存款比例遠遠大于貸款比例,優勢地區的存款可以通過金融資源配置的形式不斷的劃撥到貧困地區進行放貸。而城鎮的優勢存款也可以往鄉鎮區域配置轉移。如此對于城鄉差距的縮小、區域經濟差距的縮小呈現出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當然,金融機構也要轉變認識,通過金融扶貧放貸,加速落后地區的發展,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也有利于金融機構盈利水平的提高。
3.3 提高金融機構農村扶貧貸款發放的積極性
提高金融機構農村扶貧貸款發放的積極性首先要從政府做起。并不僅僅是“喊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考慮到金融機構的盈利問題。對于入駐鄉村的金融機構,當地政府應該予以稅收的減免。對放貸額度超過設定標準的金融機構,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性貼息等手段,幫助金融機構獲得更多的存款。對于第一產業發展方向的貸款,政府也可以給予額外的經濟補貼支持。只有讓金融機構實實在在感受到農村金融扶貧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利潤,是一件金融機構和村民們雙贏的好事,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扶貧的積極性才得以提高。
3.4 健全貸款人貧困度及信用等級機制
對于放貸方來說,規避風險必然選擇信用度較高的村民放貸。部分有過不良信貸記錄的村民,在其他金融機構依舊能夠獲得貸款。那么,建立健全信用等級評分制度,統一化的貸款發放政策,開放透明的信用記錄,能夠幫助金融機構篩選信用較好的村民放貸,杜絕“老賴”欠賬的同時,也有效規避了自身的經營風險。同時,為了提高金融扶貧的精準度,對于貧困人群也需要做專門化的分類。鄉村可以建立區域性貧困檔案,讓真正貧困的村民能夠通過貸款獲取發展的資金。讓虛假報備家庭收入的“偽貧困”村民無機可趁。
3.5 降低農村金融扶貧貸款的壞賬概論
降低農村金融扶貧的壞賬概率的方法有兩種。其一,農村經營者不要將“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中”,多方位的經營。可以和第三產業相結合,投入到”農家樂“、“農家休閑中心”、“農家飯館”等項目經營,有效規避自然災害對于第一產業經營風險。其二,農民們也可以向保險公司購買“自然災害保險”,將可能性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降到最小。在提高經營利潤的同時,可以保證自己能夠還上銀行的利息,不至于“血本無歸”。如此一來,金融機構在農村放貸中的壞賬比例下降,也就有更多的信心和決心進行農村金融扶貧貸款業務。
4.結束語
農村金融扶貧貸款精準度提高需要貸款方、金融機構、政府三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實現。就目前來看有效金融扶貧體系的構建、緩解貧困地區存款和貸款倒掛的現象、提高金融機構農村扶貧貸款發放的積極性、健全貸款人貧困度及信用等級機制、降低農村金融扶貧貸款的壞賬概率是現階段較為可行的問題解決對策,希望能夠得以盡快落實。
(中國人民銀行懷化市中心支行,湖南 懷化 418000)
[1] 彭建華.長沙市農村地區金融創新支持精準扶貧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2016,(11):112-114.
[2] 李建忠,關偉,鄭玉志.金融精準扶貧貸款統計制度執行過程中的問題與建議[J].金融發展評論,2015,(04):32-33.
[3] 伏曉利.固原市金融支持農村精準扶貧的困境及對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06):66-68.
[4] 許愛萍.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難點與對策分析[J].中國商論,2016,(11):95-97.
[5] 羅晨.廣東省小額貸款公司參與農村金融扶貧問題研究[D].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