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萬能險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與風險監管研究
吳敏
保險行業為我國金融市場的自由開放做出卓越貢獻,然而我國保險行業在產品創新階段過度依賴投資型產品,對消費者利益也缺乏關懷,由此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規范。本文圍繞投資型保險產品中的萬能險產品,探討其在中國金融市場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國際經驗提出優化策略,展望未來發展方向。
萬能險;中短存續期產品;投資風險;舉牌;流動性風險
萬能險(Universal Life Insurance)又稱為綜合人壽保險,是一種投資型壽險產品,其作為一種創新型保險,兼具保障和理財的功能,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在諸多保險產品中表現搶眼。1979年,世界上第一份萬能險保單在美國誕生,如今該險種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穩定在25%左右。我國在2000年推出了第一款萬能型壽險產品,彌補了大陸萬能險市場的空白。到2016年萬能險保費規模已擴張至11860萬億元,占人身險總保費收入的34%。現階段中小型保險公司大規模聚焦萬能險業務,在推動萬能險市場超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不小的風險隱患,亟待各方監管措施的落實。
(一)萬能險業務發展不穩定,退保率高居不下
在萬能險市場飛速發展的幾年里,萬能險保單退保率高居不下,“退保潮”、“下架潮”輪番上演,據統計,網銷渠道的保單業務在期滿一年后退保率高達90%,某些產品甚至接近100%。這與產品結構和售賣者本身有關,也反映出了保單持有人對萬能險的誤解。退保規模的擴大引發了市場及保單持有人對償付問題的擔憂,這又進一步加劇退保情況,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尤其是那些萬能險保費占比超過50%甚至是90%的中小型保險公司。新型萬能險產品設計存在缺陷,期限短、利率高,加上保單提供退保便利,退保成本小,為萬能險市場穩定發展埋下隱患。
(二)中小型保險公司過度依賴萬能險業務,公司經營問題凸顯
我國正處于萬能險市場高速發展期,自2012年保監會發布數項保險資金新政策、放開險資運用渠道后,中小型保險公司紛紛聚焦高現價策略型萬能險產品,保費收入快速膨脹,市場份額猛增,其萬能險保費收入占比從2013年的62%增至2015 年的78%,而國內大型壽險公司的萬能險市場份額則顯著降低。過度依賴萬能險產品的中小型險企在推動萬能險市場的超高速發展上功不可沒,但也帶來不小的風險隱患。“一險獨大”、產品結構過分單一是如今中小型險企必須重視的問題之一。另外,某些險企對保監會關于實現萬能險單獨賬戶管理的要求還沒有足夠的認識,賬戶設立不符合新規,產品面臨停售風險。
(三)險資投資收益壓力大,利差損風險加劇
萬能險產品普遍標明較高的預期收益來吸引客戶,年化結算利率也一直維持在4%-6%甚至更高的水平,但從銀保渠道來說,萬能險保單的成本能達到8%-10%,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壓力非比尋常。為了維持萬能險保單高結算利率,保險公司紛紛將目光聚焦在收益率高、期限長的投資選擇上,新型非標資產和上市公司都成為其偏愛的投資對象,但此類投資舉措存在明顯的期限錯配情況,容易引發償付問題。在當下股市震蕩不安的背景下,某些萬能險大戶頻繁舉牌上市公司,若險資在股市中被套牢,危及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則進一步加劇流動性風險。
(四)部分壽險企業償付能力下滑,償付能力監管壓力增大
“償二代”監管體系對險企的償付能力監管要求有所提高。從2016年各大保險公司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上看,有多家企業萬能險險種存在現金流不足風險,個別企業開始依靠贖回變現投資資產來彌補缺口;多家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環比下降,部分萬能險大戶的償付能力逼近甚至突破保監會設定的100%監管紅線。當下萬能險大戶普遍存在業務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以萬能險保費為主要部分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的高速增長為險企帶來不小的償付能力壓力,加上風控管理缺陷和人才缺失,投資端風險加劇影響企業償付能力。
國際上關于保險業監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償付能力方面。綜合國際經驗、借鑒成熟市場中先進的監管理念和科學技術能夠進一步提高我國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適用性。
(一)完善信息披露工作,建立認證精算師制度和獨立審計師制度
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實施嚴格全面的償付能力監管,通過現場稽核和非現場檢查保證財務報告的準確性;英國保險業精算師制度是其一大特色;澳大利亞也有明確的審計師與精算師要求。我國在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真實性上還需多做工夫,要進一步完善以風險為導向的財務報告制度,強化信息公開的透明度,通過市場機制約束保險公司的經營行為。基于此,我國要加快建設電子數據庫制度,促進數據標準化和可得性,讓信息技術服務于保險行業,提高監督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另外,保障數據真實有效性的一種途徑就是建立認證精算師制度和獨立審計師制度,培養、提升我國審計師和精算師的專業素質和執業水平,向成熟保險市場標準靠攏,萬能險業務只有在這樣一個完善的保險市場上才能夠實現健康長遠發展。
(二)加快建設信用評級制度,維護萬能險市場穩定
從歷史上看,信用評級公司在國外保險市場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國的貝氏評級公司(A.M.Best),不同于標準普爾和穆迪公司,是一家專注于保險行業的評級機構,對保險公司的改善和進步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國綜合風險評級已經在“償二代”體系下有所建設,在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下,未來我國保險評級機構要朝著更加科學全面的測評方向發展,提升償付能力監管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加強社會公眾對保險企業的客觀認知。各大險企在銷售萬能險產品時,若有可供參考的信用水平,可以幫助不同風險偏好的消費者進行比較和選擇,進一步保護消費者利益,維護萬能險市場穩定。
(三)完善動態償付能力監管體系,及時捕捉行業信息
美國保險行業的預警信息系統(IRIS)對險企財務監管貢獻巨大,在這種靜態監管的基礎上,美國又開發出了一種更為有效的動態監管模式——現金流量測試(CFT)系統。資本量左右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在對該指標的監管上最典型的模式有美國的風險資本制度(RBC)和加拿大保險行業所使用的資本充足性動態測試(DCAT)。在國際上,動態監管已經成為當下保險行業監管的主要工具之一,我國動態監管正處于起步階段,尚未探索出一套科學高效的動態監管體系,再加上險企的活躍于萬能險市場和資本市場時會面對多重風險,監管機構難以及時發現運作出現問題的保險公司,在整改上也將面臨更久的滯后期。因此,完善我國動態償付能力監管體系是現階段必須重視的課題之一。
我國萬能險市場正面臨嚴峻的監管形勢,行業整肅情勢嚴峻,長遠來看必然利于整個行業乃至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健發展。
(一)堅持“保險姓保”,調整產品結構,明晰服務定位
新型萬能險產品過分吹噓其投資功能而弱化了保險保障的主體地位,背離了傳統型萬能險產品誕生的初衷。今后在產品設計上,萬能險要回歸保障本位,減少短期投機類別,進一步發展期交、終身型萬能險產品,或是深度開發附加險形式,充分發揮萬能險的保障功能。另外,對于險企來說,萬能險保費收入占比必須控制在紅線以下,保證公司的償付力和流動性;保險公司在激勵員工時要改變以往單純倚重業務數量的激勵機制,緊抓業務質量,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在員工培訓上要嚴格要求銷售人員準確如實傳遞信息,明確產品定位和服務對象,全面考慮地域因素和消費者傾向,高質量推廣銷售萬能險產品,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二)建立健全萬能險行業相關法律體系,充分發揮保監會監管職能
萬能險市場發展十多年,目前還沒有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來規范萬能險業務和壽險資金的投資活動。我國的法制監管應該緊隨時代潮流,及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或是在以往的基礎上適當調整,將保險公司的萬能險業務發展和投資活動嚴格控制在法律框架下,規范萬能險業務開展要求,設置合理經營門檻,明確資本金要求和利率要求,加強險企風險管理意識,切實保護消費者以及保險公司的利益。保監會要密切關注市場上萬能險大戶的經營狀態,充分、及時發揮其監管職能,大力查處非法融資、非正當利益輸送等違法亂紀活動,實施負面清單和問責機制,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嚴格考察險企償付能力,保證行業規范發展。
(三)優化投資策略,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保險公司運用險資時要在規定的投資渠道內活動,建立科學的投資決策機制和獨立制衡的運作機制,單獨設立投資賬戶,培養專業投資團隊,標準化操作資金,把握投資機遇,提高險資運用效率,在保證收益率的同時還要注意降低投資風險,消化前期舉牌帶來的集中度過高風險和投資非標資產帶來的期限錯配風險,提高流動性與償付能力。風險管理部門要研究科學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建立風險預案制度,完成風險數據庫的建設,定期提交風險報告,和其他各部門之間保持暢通的信息傳遞。保險行業要立足我國國情,積極探索適合我國保險市場發展階段和特點的保險業系統性風險監管制度體系和措施。
現階段我國萬能險市場發展雖面臨重重挑戰,市場要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路徑和監管體系并非易事,總體來說,一定要充分保證保險企業的償付能力水平,避免陷入流動性危機,防止各種風險交叉感染。保險公司要認真審視投資環境變化,借鑒英美成熟的萬能險市場運作模式和風險管理機制,尋求更高效、更安全的資管模式,進一步增強我國保險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保險行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華東政法大學商學院,上海 201620)
[1] 郭金龍,胡宏兵.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現狀、問題與策略研究[J].保險研究,2009(9):16-27.
[2] 李薇,王淑娟.我國人壽保險投資風險環境與投資風險規制[J].求索,2012(9):114-116.
[3] 薛華,鄭海濤,王鈺瓊.金融市場突變對萬能壽險定價及償付能力的影響[J].金融研究,2015(4):177-191.
[4] 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中、美、英投資型壽險產品發展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5):81-85.
[5] Ben G.Baldwin,2002,The new life insurance investment advisor (2 ed.).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