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救濟
一、貿易救濟的含義
貿易救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由于發展對外貿易和實行對外開放,在特定情況下可能造成某類本國競爭不占優勢的外國產品大量進入本國市場,給國內同類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進口國政府為了保護國內同類產業的安全,所采取的必要、適度、有限的限制進口的措施。貿易救濟的根本性質是為了有效地維護國際貿易中的公平貿易秩序,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在一定范圍內維護成員方國內產業安全。
二、貿易救濟措施的形式表現
在WTO框架內,“貿易救濟”包括三種形式: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此外,中國對外貿易法還規定了其他救濟措施,如適用服務貿易的保障措施,針對進口轉移的救濟措施,其他國家未履行義務時的救濟措施,反規避措施,預警應急機制等。
為維護公平貿易和正常的競爭秩序,WTO允許成員在進口產品傾銷、補貼和過激增長等給其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不受損害。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針對的是價格歧視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保障措施針對的是進口產品激增的情況。
三、我國目前貿易救濟的形勢
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000年的4743億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3.7萬億美元,是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這對原有的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重要影響,而對一些國家的市場形成沖擊,從而引發貿易摩擦。
2016年我國共遭遇來自27個國家(地區)發起的119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案件數量同比上升36.8%,達到歷史高點。在119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中,反傾銷91起,反補貼19起,保障措施9起。總共涉案金額143.4億美元,同比上升76%。
幾近半數的貿易救濟案件針對中國鋼鐵產品,21個國家(地區)發起立案調查49起,涉案金額78.95億美元,案件數量和金額同比分別上升32.4%、63.1%。其他貿易摩擦較多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化工和輕工領域。
2016年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呈現的特點包括:光伏等重點產業、瓷磚、輪胎產品遭到多國設限;貿易摩擦政治化、措施極端化傾向明顯,終裁稅率普遍較高等。
面對持續激增的貿易摩擦,商務部積極應對,努力營造公平貿易環境。2016年,在30余起貿易摩擦案件中爭得無措施結果,為國內企業保住了34億美元的出口市場,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貿易摩擦高發對中國有關行業的沖擊。
貿易救濟措施是一把雙刃劍,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希望各國審慎、克制、規范使用貿易救濟措施。中方愿與各國共同努力,通過磋商交流、業界合作等方式化解摩擦,共同促進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