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雷露
人才事業駛上“快車道”
整理/雷露
人才是發展之基、轉型之要、創新之源。
從一名普通鉗工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以技能人員的身份擔任國家某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的負責人,參與研發的某型號設備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長期技術封鎖……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技師游洪建的成長之路,正是我省科學發展譜寫人才事業新篇章的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人才事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搭建人才成長平臺,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開辟了一條人才發展的“快車道”,充分激發了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以人才優先發展促進轉型發展、以人才支撐全面創新改革的發展格局總體形成。
截至2016年底,全省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304.48萬人,比2012年增加71.58萬人;全省技能人才總量為68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0萬人),比2012年增加130萬人。
改革猶如一塊巨石,激活一池春水。5年來,四川人社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向改革要紅利,向政策要效益,開辟人才發展的“快車道”,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堅持規劃先行。出臺《四川省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十三五”規劃》和《四川省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十三五”規劃》,對新形勢下加快建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技能人才隊伍作出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以規劃引領改革。
堅持放管服改革。出臺《四川省擴大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人事自主權十條政策》和《關于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按需求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提升人才活力。
堅持以人為本。制定《四川省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管理暫行辦法》《關于激勵引導教育衛生人才服務基層的意見》和《四川省中小學公開招聘教師教育公共基礎筆試和復習大綱》等文件,不斷優化事業單位人員隊伍結構,提升公益服務質量和效率。
堅持分類激勵。深入推進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建立基本工資標準定期增長機制,為激發廣大干部職工干事創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實施縣以下機關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完善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高定工資政策,艱苦基層干部工資水平穩步提高。
堅持創新突破。在全國率先進行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改革試點,并于2015年9月簽署了《關于引進國外人才和智力促進四川“兩個跨越”合作框架協議》,今年3月頒發了《關于允許優秀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有關事項的通知》,標志著我省引進國外人才和智力工作進入了新階段。
人才聚,則事業興。5年來,四川人社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堅持把“兩高”人才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抓手,全力引才、育才和用才,人才隊伍的“金字塔”已初具規模。

▲從鉗工成長為高技能人才的游洪建(省人社廳供圖)
統籌國內外人才資源,擴充人才儲備。始終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行引進人才、自主培養人才和推送人才并重。5年來,累計吸引7.58萬名海外人才來川,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引進800名高端人才和72個頂尖團隊,國家“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入選者居西部第一;不斷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5年間,高技能人才年增長量從6.2萬人上升至16萬人,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總量中的占比從10.2%提高至16.2%;主動降低門檻筑巢納賢,5年共考錄公務員7.9萬人,70%以上補充到鄉鎮尤其是艱苦邊遠地區。
注重人才培養工作,著力隊伍素質提升。5年來,四川人社大力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深入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累計培訓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00余萬人次;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技能人才年培訓超過100萬人次。大力開展公務員培訓,全省大規模培訓行政機關公務員約240萬人次。積極開展因公出國(境)培訓,以專業技術人員和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為主,獲得國家外專局批復境外培訓項目215項4228人,實際執行培訓項目138項2519人,項目執行率為81.8%,立項人數參訓率為73.5%。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確智力幫扶方向。積極引導和支持高層次人才投身到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努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人才效益不斷顯現。支持成都、綿陽高新區建設留學人員創業園,園區吸引留學回國人才達到880多人、創辦企業500多家,近五年銷售收入達80億元,推動了全省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升級。印發《四川省專家下基層行動工程實施意見》,以智力幫扶為紐帶,深入推進專家下基層行動工程,并先后組織20余批400多名專家服務團到甘孜、阿壩等老、少、邊、窮、災區開展智力幫扶活動。
5年來,四川人社緊緊圍繞建設全國最優越的人才環境,不斷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營造出了人才發展的良好生態,打造出了吸附人才的“新磁場”。
“互聯網+”助力人才成就夢想。加快推進全省人才信息化服務系統建設,著力打造公共服務平臺體系。目前,全省共建立專家服務基地33個、繼續教育基地133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63個、技能大師工作室63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703個。
積極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鼓勵人才參政議政,暢通專業技術人才建言獻策渠道。在地震災區和復雜艱險山區舉辦國家高級研修班,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川授課。拓寬高技能人才發展通道,暢通技能人才向機關事業單位流動渠道。完善外國高端人才管理服務體系,2016年與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館開展多維合作,首次在西部地區實施馬沙夫項目,全國首個“中以國際醫療小丑培訓中心”落戶四川。
用好激勵人才這個“指揮棒”。積極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科研人員收入分配政策,出臺企事業單位人才股權期權激勵政策,鼓勵和引導人才向企業聚集。集中打造“四川技能大賽”品牌,5年來共舉辦省級競賽100余個,選派選手參加第42、43、44屆世界技能大賽,并不斷取得突破。同時,還組織開展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中華技能大獎等評選推薦及表彰工作,對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
“一站式服務”暖心留人。深入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基層單位和生產一線,走訪慰問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180名;加強專家津貼管理和發放,為18795名專家(人次)撥付津貼7618萬元;依托省“千人計劃”服務窗口,為引進人才提供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兩項身份認定和職稱評審,實現對“千人計劃”專家“一站式”、保姆化服務。一條紅色紐帶將人才緊密團結凝聚到黨和國家的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