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報道承載新聞態度,語義韻對這種態度的實現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采用語料庫語言學的相關研究方法,探究英國媒體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國廣播公司和中國對外媒體China Daily《中國日報》新聞報道中關于中國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大閱兵相關表述的語義韻,進而闡釋新聞語篇憑借語義韻呈現態度意義的機制。
【關鍵詞】語料庫 新聞報道 語義韻
一、引言
新聞媒體作為傳遞信息的重要媒介,一直追求的是真實準確、不偏不倚。作為一種直截了當的發言方式,新聞報道可以代表新聞媒介對當前的重要事件和問題表明態度,所以很有必要研究新聞語篇中媒體非客觀的報道,探究語言層面的特點以及結合所處的社會背景,深入挖掘語言背后的意識形態目的。新聞報道語篇中的語言分析并不是語篇中全部出現的詞匯分析,所分析的主要是語篇中直接導向性的詞語,也就是“關鍵詞”。它們的表達方式,意義的變化,尤其是隱藏在這些詞匯背后的潛在意義。而語義韻是指節點詞與某一類詞語或語法現象反復共現不斷積累形成常模,從而表達某種特定的態度意義。因此,本文將嘗試以語義韻方法分析新聞報道中客觀話語背后的態度意義。
二、文獻綜述
語義韻是語料庫語言學迄今為止發現的重要語言運作機制之一,它是指節點詞的搭配詞在其語境里營造的一種語義氛圍,有積極語義韻、消極語義韻和中性語義韻三種。如果節點詞吸引的詞項幾乎都有積極涵義,那么該詞具有積極語義韻。相反,如果節點詞吸引的詞項幾乎都有消極涵義,那么該詞具有消極語義韻。已有的語義韻研究,多數是通過分析語料庫中的相關數據,發現某些詞項的語義韻特征。
三、語義韻解析
1. BBC“PROVE”與 China Daily“DEMONSTRATE” 對比分析。為了揭示英國媒體關于中國反法西斯勝利大閱兵的報道絕非客觀,下文將以BBC對此報道中所用標題“What is China trying to prove with military parade?”中所用詞“PROVE”與China Daily中相應報道中用詞“DEMONSTRATE”進行語義韻對比分析,在這倆篇報道中“PROVE”與“DEMONSTRATE”均表示“證明,證實”之意。
(1)“PROVE”語義韻分析。在BNC語料中搜索動詞“PROVE”,隨機得到100條索引,逐條分析每條索引中“PROVE”的使用情況。“PROVE”左搭配主語,以不含感情色彩以及不加修飾的中性人稱為主(90%)人稱以及組織機構為主。其中,在口語語料庫中當“PROVE”與“try to”相共現時,其語義帶有明顯消極意義,其中“What is someone trying to prove?”同樣表達證明之意,卻含有對某人的行為表示生氣和不理解。例如:What are you trying to prove? I really do not see you。“PROVE”傾向搭配:1)觀點、事實以及自己本身,例如:facts、innocence、myself、murder、herself、skills、improvement、crucial等,表達了展示,展現,證明(自己的實力)亦或是證實某些事實或者觀點,后面所搭配詞語既有消極意義又有積極意義的詞語,形成錯綜語義韻。2)搭配不定式以及從句,例如prove to be true、prove that...等,同樣是表達證明之意。
從節點詞“PROVE”語料庫中的搭配和類聯接以及分析所得的語義趨向,可以發現該行為主要用于表達“證實”之意,以中性語義韻為主,然而在口語“What is someone trying to prove?”中,其語義韻帶有明顯的消極態度。
(2)“DEMONSTRTE”語義韻分析。在BNC語料庫中隨機抽取“DEMONSTRTE”作為形容詞的100條索引,觀察得到以下結果:
“DEMONSTRTE”左搭配即其動作的施事者或者名詞,基本多為中性。右搭配demonstrate 的內容在類聯接形式中,體現出通過提供證據或者事件來證明或者表達、表現以及顯露一些事情,以積極45條和中性30 為主,搭配多為值得慶祝的、有巨大進步的事情或者是需要證實以及說明的內容,例如:significant associations、positive human attitudes、real progress、her newly acquired skills。總體而言,呈現比較偏向積極的混合語義韻。與prove相比之下,demonstrate在證明以及證實個人以及國家的進步和實力時無反語以及諷刺之意,只是客觀地在表達。
2. BBC“LAVISH”與 China Daily“GRAND” 對比分析。為了進一步明確英國媒體對于我國大閱兵所展現出的態度,將抽其所用詞與我國的新聞媒體進行語義韻對比分析。首先,“LAVISH”與“GRAND”在各自的報道中均表示盛大之義,修飾“parade”。本文接下來就將對“LAVISH”和“GRAND”兩詞在英國現代英語語料庫BNC中做具體分析。
(1)“LAVISH”語義韻解析。在BNC語料中搜索“LAVISH”,取其形容詞形式,隨機得到100條索引,逐條分析每條索引中“LAVISH”的使用情況。
“LAVISH”左側搭配較為混合、均衡,以不含感情色彩和不加修飾的物主性人稱代詞、動詞及介詞為主(70%)。與此同時,左側常搭配一些消極副詞對其修飾,如extremely、too、notoriously。觀察右搭配可以確定“LAVISH”這一詞作形容詞時所表示的語義,搭配有中性意義的詞語有15條,如affair、houses、costumes、home等,帶有明顯積極意義的有7條,如bloom及opportunity等,帶有明顯消極意義的詞有22條,例如daydream、insane amounts of celebrations、bitterness。“LAVISH”作為形容詞時的傾向搭配:1)各類宴會以及食物、服裝、建筑等(70%),例如banquet(10次)、meal(4次)、dinner(3次)、costumes(5次)等,這些與一些副詞相結合與該詞搭配之后,均表達過分多鋪張以及豐盛。2)以“be lavish with”為常見搭配,常一起共現的詞語有gift、praise、attention等,所要表達的含義為過分慷慨地給予,過于大方地出手。總體而言,從節點詞“LAVISH”在語料庫中的搭配和類聯接以及分析所得的語義趨向,可以發現其詞表達了其內含事物過多,華麗,超出了正常的范圍,通常營造的是消極氛圍,也有少些有積極影響或是正常描述,不慘雜消極與積極的態度,所以該詞以消極語義韻為主,輔以中性語義韻。endprint
(2)“GRAND”語義韻分析。在BNC語料庫中隨機抽取“GRAND”作為形容詞的100條索引,觀察得到以下結果:“GRAND”左搭配多為中性的物主性形容詞性代詞以及形容詞等。“GRAND”右傾向搭配:1)右搭配以不含感情色彩不加修飾的中性大建筑物以及機構等為主(40%),用于名稱,例如 the Grand Canyon、the Grand Junction、the Grand Banks、the Grand Lake等。2)搭配中性名詞,用于表達宏大的,盛大的,有氣派的,例如 a grand plan/design/plan/strategy/jury等(40%)。3)搭配一些上層的組織機構以及上層社會的人,用于表達其高高在上的,氣派的,例如jury(10%),the Grand Duchess Elena(大公夫人埃琳娜)。總而言之,“GRAND”作為形容詞時,修飾各類事物以及活動之時,均表達其盛大、壯麗以及重大之意,營造出中性偏積極的氛圍,以中性語義韻為主,輔以積極語義韻。而在其修飾人時,雖使用較少,但呈現出一些中性偏消極的語義韻。
四、討論
首先,中國在北京舉行的是一次極具紀念意義的盛大的閱兵儀式,然而在BBC媒體使用的卻是“lavish”,一個含義是盛大奢華,含有奢侈揮霍意味的形容詞,呈獻給讀者的是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報道,是在有意貶損中國的形象。其次,在報道的標題中所用“prove”加其共現的話語形式,所譯同樣是《中國想通過閱兵證明什么?》潛意識卻表達了對中國此次閱兵的不滿。BBC如此表述,同時在一段時間內的新聞語篇中反復使用,深化了其龐大的讀者群對這一信息的接收。那么如果只接受這一信息來源或者相似新聞源媒體在理解這篇對于中國閱兵的報道的描述時就會產生相應的態度,認為中國是借這次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的閱兵來凸顯中國的實力,炫耀中國強大的國際大國的重要地位。相對的,該報讀者便會對中國此次閱兵的真實目的進行懷疑。
China Daily 是中國面向全世界的國家英文報刊,對外宣傳中國的主流思想,是外國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因此不僅其報道內容能夠提供不同角度的信息,其詞句隱含的語義韻也能夠滲透其讀者對其中的態度的體會。該報對于我國此次閱兵的意義描述非常明確,表述時也常用“grand” 來形容此次閱兵儀式,同時用“demonstrate” 來表達中國此次閱兵只是正常的展示,并無其他意思,正是表達了其盛大之意,沒有表達分歧。
五、結論
語義韻作為意義單位在語篇中作用的態度功能和意義,決定并限制與核心詞匯共現的搭配內容、語法型式,因此在研究語義韻時,從搭配詞、類聯接、語義趨向來展開,以求從現象看到本質,反向推理出語義韻。英國主流媒體BBC以及中國對外媒體China Daily對我國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報道的所用詞句的不同,因其潛在的語義韻傾向的不同,不同程度上呈現出各自報道媒體的態度。
本文所析英國主流媒體BBC對我國閱兵的報道,雖然所表達也在描述此次閱兵的情況,然而細察其遣詞造句并輔以語義韻分析法便可揭示此媒體對我國閱兵的意義進行了其他的解讀。語義韻代表的宇篇功能與態度明確表明了其媒體在新聞報道中表面上看似是表態客觀,實則通過本族語者所能理解和體會到的態度意義即語義韻,選擇詞語,建構事實,在新聞報道中傳遞態度,引導讀者。
參考文獻:
[1]Bell,A.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M].Oxford:Blackwell, 1991.
[2]Hunston,S.Semantic prosody revisit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7,(2):249-268.
[3]廖艷君.新聞報道的語言學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6.
[4]楊斯思.BBC關于世界經濟論壇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語篇分析[D].東華大學,2014.
作者簡介:羅丹妮,在哈爾濱理工大學攻讀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目前是研二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