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鵬++邵文軒
【摘要】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避免不了政治的影響,政治決定經濟走向和大規模行業的發展。而對于這種現象國家通常會采取一定的政治演講,來增加國家對某一些現象的指導宣傳,同時也兼具鼓舞人心、教育、交流的目的,當然針對本國還具有政治法律、經濟趨勢、宏觀調控等的宣傳和普及作用。但是政治演講一般的用于比較官方和抽象,一般的民眾理解會比較模糊或者困難,因此在目前的政治演講中,常用隱喻的方式來進行闡述。本文基于中美整治演講中的批判隱喻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政治演講 隱喻運用 批判語言
引言
政治演講中多用隱喻,能夠非常淺顯的表達出原有的本意,并且更加的生動靈活。關于批評性的隱喻運用,是能夠更加直接的對事物現象進行對比和比喻闡述,讓人覺得更加容易理解,貼近現實。那么政治演講中的隱喻運用在歷代國家領導人中都有發現。那么本文主要根據中國和美國的歷史政治演講做一個對比分析,將具有批判性的隱喻進行對比分析,這樣能夠更加有助于政治語篇的翻譯研究,并且還能夠有效的讓學生了解該國的文化。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言。
一、概念隱喻理論簡介
概念隱喻主要是將淺層次定義的事物或者結構,通過類似于這種方式闡述在較難理解的一個定義上。因此基于概念隱喻基礎上對政治語篇的分析有助于人們用熟知的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說明或理解政治,洞察人們在談論政治、制定政策時是如何思考和演說的。
二、中美政治演講中概念隱喻對比分析的意義
概念隱喻在中美政治演講中大量存在,而勸諫是其主要功能。中國領導人政治演講中所用的概念隱喻主要有:旅途隱喻、建筑隱喻、戰爭隱喻、家庭隱喻、植物隱喻等,而美國總統政治演講中的概念隱喻主要有:旅途隱喻、戰爭隱喻、建筑隱喻、宗教隱喻、植物隱喻等。兩種語料中的概念隱喻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其中相同的概念隱喻有:建筑隱喻、家庭隱喻、植物隱喻、人類隱喻和學習隱喻;源域相同、目標域卻相異的概念隱喻有:旅途隱喻、戰爭隱喻和物理環境隱喻;此外,圍棋隱喻和宗教隱喻分別是中方和美方語料所特有的。分析發現,這些隱喻使用上的差異主要來自于兩國社會文化的不同,即意識形態、歷史、風俗和宗教等方面的不同。綜合語料庫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對比語言學、批評性話語分析等多個角度對隱喻進行分析,既是對隱喻研究新方法的一種嘗試,又有助于推動中美政治文化的深層研究。
三、中國和美國在政治演講中的隱喻
1.中國政治演講中的概念隱喻。
(1)旅途隱喻。旅途隱喻是將旅途的的過程和深層次的過程進行定義。在中國的政治演講中,常把旅途隱喻用在發展和進步這一范圍內。就例如中國的經濟進步和國家發展,就好比是在一條直行的大路上,一直前進。將前進和發展以旅途的隱喻來解釋。中國在進步和發展的這條旅途道路上,將會越走越遠。例如:
中國要趕上發達國家水平,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還會遇到許多艱難險阻。(溫家寶,2009.2.2)
(2)家庭隱喻。家庭隱喻是比較普遍的,那么家庭隱喻就是將國家的整體定義為一個大家庭。在家庭中的各個成員中,政府充當長輩,公民充當兒女。在整個國家的發展中,需要我們整個大家庭一起貢獻。另外,通過國家這個詞的拆分,也不難看出,家庭隱喻的適用。國和家是一個整體,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建設美好、繁榮、昌盛的大家庭。例如:
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習近平,2013.3.17)
(3)圓圈隱喻。圓圈隱喻主要是突出重點和核心,在正中央的圓心就是國家的中心。只有堅持國家的中心發展思想,圍繞國家的中心建設,國家才能正真的繁榮富強。那么通過這種圓圈隱喻,將政府和共產黨的中心思想進行擴散,帶動群眾圍繞圓心發展。例如:
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核心力量。(習近平.2013.17)
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開拓奮進,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奮斗!(胡錦濤,2007.10.15)
(4)建設隱喻。在漢語語料中,演講者通常把“社會主義事業”概念化為一座“建筑物”,政府是這棟建筑物的設計師,中國人民則是建造這座建筑物的工作者。在政府的帶領下,人們努力地為建設一個繁榮和諧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例如:
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胡錦濤,2007.10.15)
我們黨正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胡錦濤。2007.10.15)
2.美國政治演講中的概念隱喻。
(1)旅途隱喻。旅途隱喻在任何國家基本都是相似的,美國的旅途隱喻也通常是用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這一環節。以旅途隱喻美國國家長期發展的旅途中,公民和國家和不懈努力,終于取得很大的進步。例如:
在兩個世紀后的今天,正式因為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未來充滿希望,我們的旅程向前發展,我們的國家也很強大。(bama,Jan 25th,2011,此處為中文翻譯)
因此,讓我們用記憶來紀念這一天,感謝我們所走過的時間和我們所走過的距離。(Obama,Jan 20th,2009,此處為中文翻譯)
(2)家庭隱喻。在美國的政治演講中,家庭隱喻的使用也非常的頻繁,畢竟國家之本是公民,唯有和公民形成一個大家庭,才能凝結凝聚力,不斷地前進和發展。這和中國的家庭隱喻是非常相似的,只是在個別的細節區分上稍有變化。例如:endprint
我們是美國家庭的一部分。(Obama,Jan25th,2011,此處為中文翻譯)
我們隊海灣沿岸的兄弟姐妹都有責任。(Bush,Sep 3rd,2005,此處為中文翻譯)
(3)戲劇隱喻。戲劇隱喻就是將事物或者本質的內容進行戲劇化。就好比一場戲劇。通常在美國發生特大的恐怖襲擊、自然災害等,政府都會將之戲劇化為一場悲劇。并且在這場悲劇中,政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戲劇隱喻通常在很多的大規模的演講中或者政府題材的美國電影中,都可以發現。例如:
最近幾天,我們目睹了世界各地的動蕩和悲劇,從中東和北非的變化到日本的地震和海嘯。(Obama,Mar19th,2011,此處為中文翻譯)
在經濟復蘇的過程中,聯邦政府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我們將盡我們的職責。(Bush Sep. 24th,2005此處為中文翻譯)
(4)競爭隱喻。競爭隱喻普遍存在在美國政治演講中。各個國家的發展被視作一場競賽,參與的每個國家就是這場競賽的競爭者,每個國家都希望獲得最后的勝利。美國政府的競爭意識在競爭隱喻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
與此同時,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意識到,隨著自身的變化,他們可以在這個新世界競爭。(Obama,Jan 25th,2011,次處為中文翻譯)
四、中英文語料隱喻異同對比以及原因分析
不管是在中國或者美國,進行政治演講是必須的,不僅能夠快速的宣傳最新的發展理念,還能更加鞏固國家和黨的核心作用。那么在中國和美國的政治演講隱喻中,其實有很多的相同點,但是又因為國家的發展理念和語言的不同出現差異。通過附表一和附表二圖示:
在旅行、建筑、家庭、戰爭、植物、學習、物理環境這幾個隱喻始源是一樣的。但是在人體、人類、圍棋等不同。可以看出旅行、建筑、家庭、戰爭、植物、學習、物理環境等,都是由國家的文化和生活等等影響的,在這一方面國家的的定位是一樣的。而在人體、人類、圍棋等,是由國家的文化、歷史等等進行影響。雖然在某些隱喻始源上是相同的,但是在引用的次數、詞匯、以及影響這幾方面確實大相徑庭。首先是詞匯上面,中國的隱喻詞匯在始源的對比中,占據多數。其次是引用次數,特別是在旅途隱喻中,中國政治演講的隱喻出現次數高出美國一半以上。最后在共鳴影響上,中國的比例除了旅行隱喻有較大的差異,其余基本平均。這也不難發現,對于旅行的概念隱喻是大部分國家的整治演講首選,適用的范圍和影響也是比較大的。
以下是針對部分概念隱喻進行解讀:
兩個語料中的旅行隱喻都是由“有目的性的社會活動是沿著通向目的地的道路前進”這一相同的概念鍵所激發,但是中文語料中的旅行隱喻有兩個最高級類型,即“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努力工作是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前進”和“為實現和諧的雙邊關系是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前進”。在英文語料中,美國領導人演講中的旅行隱喻體現為“為實現和平共存是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前進”。
兩個語料中的戰爭隱喻都很多。中文語料中的戰爭隱喻把發展國家當做是一場戰爭,強調國家和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在英文語料中,美國人的戰爭隱喻認為政治是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政治斗爭來實現和保衛一些積極的社會目標如人權、平等、自由和宗教信仰等。
此外,中英文本各有其特有的概念隱喻。中文語料中特有的一種隱喻類型是圍棋隱喻。為了獲勝,必須開局順利并能預測未來局勢的發展。具備綜合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合理使用戰術手段的技術。發展國家和發展雙邊關系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格局”、“局面”和“大局”等。在英文語料中,特有的隱喻類型是宗教隱喻。如 commitment、belief、mission、vision、faith、dedication 等。美國人的語言也深受宗教的影響,有著大量的宗教隱喻。通過使用這些宗教隱喻,美國領導人試圖將他們的政治主張與神圣的宗教信條聯系起來以爭取廣大信教聽眾的認可和支持。
結語:本文主要針對中國和美國總統的政治演講概念隱喻做出了分析。分析的內容包括中國、美國的隱喻類型,以及特點。基于現狀與隱喻的應用,對不同國家的文化、語言進行闡述,并根據批評背景綜合分析了相關的隱喻對比分析,這對學習外國的文化歷史和語言有著積極地作用。
參考文獻:
[1]盧莎.對比分析概念隱喻在中美政治演講中的運用-以201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及同年美國國情咨文為例[J].中外企業家,2016,(11):255-256.
[2]周靜敏.中美政治演講中概念隱喻的對比研究[D].廈門大學,2009.
[3]李首權.批評隱喻分析視角下的中美政治演講對比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9):202-204.
*課題名稱:當代中美教育理念差異變化特點研究——認知隱喻視角下中美教育類政治語篇的對比,課題編號:15YB0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