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鐵(海關總署研究中心 北京 100730)
劉奇超(上海市浦東新區國家(地方)稅務局 上海 200122)
曹明星(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稅務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1)
施正文(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8)
商品歸類、海關估價與原產地規則:*國際比較與立法建議
蘇 鐵(海關總署研究中心 北京 100730)
劉奇超(上海市浦東新區國家(地方)稅務局 上海 200122)
曹明星(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稅務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1)
施正文(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8)
商品歸類、海關估價與原產地規則具有很強的規范性與技術性,如何遵循稅收法定原則的要求制定適配我國改革實際的立法規定,是關稅法立法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WCO《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公約》與WTO《海關估價協議》、《原產地規則協議》要求各締約方必須在國內法律法規中明確商品歸類、海關估價與原產地規則的通行規定,并可結合本國情況對授權條款加以微調,以為因應。我國關稅法應該設專章規定“關稅稅基的確定”,明確商品歸類依據,調整“完稅價格”計稅范圍、增加特許權使用費與關聯交易等規定,增加非優惠原產地規則與優惠原產地規則的適用范圍、原產地標準與原產地證明等條款,明確預歸類、預審價與原產地預確定制度。
商品歸類制度 海關估價制度 原產地規則 關稅法
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與多邊貿易體系的形成為協調各國關稅制度規則提供了可能,繼而世界海關組織(WCO)與世界貿易組織(WTO)創制的《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公約》(HS)、《海關估價協議》與《原產地規則協議》三項國際協調制度相繼被大多數國家(地區)立法轉化,各國(地區)對進出口商品具體是什么(商品歸類)、貨物值多少錢(海關估價)、貨物來自哪里(原產地規則)的判定標準得以統一。在我國當前關稅法立法中,商品歸類、海關估價與原產地規則(以下簡稱“三大技術”)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也是審視關稅立法是否踐行稅收法定原則,貿易便利化理念是否在關稅征管改革中得以詮釋的核心制度,必須認真研究解決。
關稅法立法既要有意識地去比較不同國家(地區)的法,也要關注中國自身的獨特性,從而找到適配的立法進路。
(一)商品歸類
凡加入HS公約的國家(地區)大都將商品編碼和商品描述、注釋(類注、章注及子目注釋)及歸類總規則規定于本國(地區)制定的《進出口稅則》之中,而《關稅法》/《海關法》主要對“確定進出口貨物商品編碼活動”的規則加以明確。具體表現為:
一是明確計征關稅的歸類依據與稅則子目的法律效力。《歐盟海關法典》第56-57條規定:計征進出口關稅應當以《共同關稅稅則》為基礎,為適用《共同關稅稅則》,貨物的稅則歸類應當是指用于貨物歸類的《合并商品目錄》認定子目或下級子目。
二是明確其他歸類依據的法律效力,大致包括《稅則注釋》、《本國子目注釋》、WCO公布的解釋性說明、歸類決定(裁定)與解釋等,具體規定因各國稅收法定程度與立法實際有所差異。如南非《關稅法》第96條規定:對海關關稅中規定的關稅標題、副標題或目錄條文下的任何貨物的分類必須依據本法、《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公約》和WCO發布的解釋性說明。
三是明確納稅人進行商品歸類的義務與海關依法審核的權力。歐亞經濟聯盟《關稅同盟海關法典》第52條規定:貨物(物品)在向海關申報時應按照《對外經濟活動商品目錄》進行歸類,海關審核商品歸類的正確性,如果發現商品歸類不正確,海關獨立對貨物(物品)進行歸類并按照關稅同盟成員國立法規定的格式作出商品歸類決定。
四是明確預歸類制度及其程序性規則。我國臺灣地區“關稅法”第21條規定:納稅義務人或其代理人得于貨物進口前,向海關申請預先審核進口貨物之稅則號別,海關應以書面答復之。
(二)海關估價
目前,加入WTO《海關估價協議》的國家(地區)大都圍繞“成交價格”的主要內容和原則、海關估價六種方法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或實際使用時候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加減項目調整的標準和范圍等核心內容,在其《關稅法》/《海關法》中予以明確。①對于開征出口稅的國家,雖然不受《海關估價協議》的約束,大多也會根據“成交價格”的原則,進行必要的調整,說明海關完稅價格的構成要素。同時,部分國家結合本國實際制定了某些特殊條款,以確保征納雙方權利配置的總體平衡。主要表現為:
一是明確納稅人權利與義務。澳大利亞《海關法》第142條161K款規定:在海關作出估價決定通知當事人28天之內,當事人可以書面請求海關答復有關估價事宜,海關應該在收到請求的28天之內,書面回應以下事項:1.確定該貨物的完稅價格所采取的估價方法;2.與估價決定相關的重要問題線索的發現,導致估價決定的有關事實證據或材料;3.確定估價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的基礎信息。對于納稅人享有免責、預審價等權利,《法國海關法典》第四章“海關法實施細則”第四節“海關估價”第35條規定:申報價格低于海關估價時,如果申報價格的各項數據在數字方面沒有不準確或遺漏,以及申報人或其代理人的過失行為,海關只補征差價部分的關稅及進口環節稅。同時,各國重視納稅人在“自我評定”程序下的法定義務。新西蘭《海關與消費稅法》第60條規定:為保證“自我評定”的準確性,任何人在進口申報時必須詳細報告貨物計稅價格的組成要素,且負有保管和出具有關文件、記錄的義務。如果海關通過后續稽查手段發現與申報事實不同的情況,海關有重新復核和處置的權力,納稅人也享有上訴權。
二是明確海關的權利與義務。冰島《海關法》第16條規定:為了保障順利實施WTO《海關估價協議》,在成交價格不能確定的時候,內閣財政部部長有權制定相應的法規用以特別明確當成交價格不能確定時應采取的措施,以及可以計入海關完稅價格的因素。當有理由懷疑發票的真實性和應當計入其他因素的準確性時,對財政部部長的授權還可擴展到有關估價程序的規定。同時,部分國家在立法中明確不接受“成交價格”的理由。加拿大《海關法》第45條第1款規定:充分的信息,意味著在任何數額、差異的確定或調整方面,能夠幫助建立對其判斷精確度的客觀和可量化的信息。同時,加拿大強調實際成交價格是最主要的估價方法,而當判定當事人所提供的信息不夠準確時,海關可拒絕使用該種方法。此外,馬來西亞《海關法》第13條第2款規定:當海關估價關員作出任何貨物估價時,該估價應被認為是正確的,直至相反的證明。此規定對估價關員的執法權加以保護。
三是界明特許權使用費與關聯交易規則。澳大利亞《海關法》第157條對特許權使用費有關協議達成的形式、定義范疇和應當計入海關完稅價格時應予考量的金額支付情形作了詳細的解釋,明確了如果遞交材料不全或不真實導致海關難以估價情況下的特別處置規定。南非《關稅法》第129-130條規定:任何不受法規豁免的進口商在進口申報時,必須按照規定詳盡審查他是否與所指貨物的供應商存在關聯關系。
四是強調對特殊進口貨物海關價格的確定與運用。印度《海關法》第14章規定:如果印度消費稅與海關中央委員會(CEBC)認為,有必要或適宜這樣做,其可以基于相似或類似商品的市場發展趨勢,確定任何種類進出口貨物的關稅價值,①主要針對小額產品、農產品等價格變動大的產品。并在官方公報中作出通知。一旦該種關稅價值被固定,則稅款將參照關稅價值予以征收。日本《關稅法》第4-5條規定:對于變質或破損的貨物的估價可以用進口貨物不發生變質或破損時的海關完稅價值減去由于變質或破損引起的貶值,以期更加尊重和符合貿易實際。
(三)原產地規則
從適用范圍看,國際上習慣將原產地規則分為優惠性和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WTO《原產地規則協議》所規定的是非優惠下的原產地規則,其目的是區分國產貨與外國進口貨;而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只適用于簽訂協議或協議規定的貿易對象國(地區)。②優惠性原產地規則指在最惠國原則以外由一國單方面實施(如普惠制、區域貿易安排、特惠政策),或由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通過談判達成協議后相互適用的原產地規則。具體表現為:
一是從構成要素看,各國(地區)原產地規則主要由實體性規則和程序性規則組成。實體性規則包括原產地標準、累計規則與附加規則;原產地標準包括完全獲得標準和實質性改變標準③實質性改變標準包括稅則歸類改變標準、增值百分比標準、制造或加工工序標準和混合原產地標準。,累計規則包括區域累積、雙邊累積、對角累積以及完全累積與部分累積,附加規則包括微小加工及處理、微小含量、中性成分及間接材料、附件備件及工作、包裝容器及包裝材料、成套貨品、可互換材料、展覽品、吸收規則、地域原則、標準單元。而程序性規則與原產地的確定沒有直接關系,卻直接決定一項進出口產品是否可以被認定某國生產并被進口國海關接受,該項規則由直接運輸規則、原產地證明和原產地標記構成。
二是從立法實踐看,主要存在三種模式:1.同時規定非優惠原產地規則和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但側重規定非優惠原產地規則。《歐盟海關法典》第59-63條對非優惠原產地的適用范圍、原產資格的獲得、原產地證明等加以規定,第64-66條則明確了優惠原產地的適用范圍、原產地標準與部分程序性規則;而韓國《關稅法》第229-233條則規定了原產國的確定標準、對原產國標記錯誤的貨物的清關限制、扣押轉運貨物、原產國證明等內容。2.僅對原產地程序性規則加以明確,主要表現在以關稅征納程序為立法主線的國家。如日本《關稅法》第71條規定:對直接或間接偽造原產地標記或使用會造成誤認標記的外國產品,不允許進口。3.采用援引法律的方式,單獨制定非優惠原產地規則。我國臺灣地區“關稅法”第28條規定:海關對進口貨物原產地之認定,應依原產地認定標準辦理,必要時,得請納稅義務人提供產地證明文件。在認定過程中如有爭議,納稅義務人得請求貨物主管機關或專業機構協助認定,其所需費用統由納稅義務人負擔。前項原產地之認定標準,由“財政部”會同“經濟部”定之。此外,隨著國際貿易中關稅逃避稅問題的日益嚴峻,原產地不明貨物關稅稅率的適用問題值得關注。如亞歐經濟聯盟《關稅同盟海關法典》第63條對原產地不明貨物的稅率適用及在原產地不明前提下尚未提交原產國證明文件或更加準確的信息前按何種稅率繳納關稅擔保問題,作了明確規定。
應當說,我國現行《海關法》、《關稅條例》、《原產地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的“三大技術”規則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既有立法技術方面的,也有制度安排理念上的。在立法前,應逐一予以廓清。
(一)商品歸類方面
一是法定歸類依據定位不明,相關條款界定不清。《關稅條例》第31條將《海關法》第42條規定的“有關商品歸類的規定”明確為“《稅則》規定的目錄條文和歸類總規則、類注、章注、子目注釋以及其他歸類注釋”,但《進出口貨物商品歸類管理規定》(海關總署第158號令)第2條將商品歸類的行政裁定明確為商品歸類的依據,導致對“其他歸類注釋”中“注釋”含義的擴大解釋,有違稅收法定原則;而《海關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方案》提及的社會化預歸類服務,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又如,《關稅條例》第30條規定納稅人應當依法如實向海關申報,但怎么才算“如實申報”,《關稅條例》乃至《進出口貨物申報管理規定》(海關總署第103號令)均未明確,造成申報不實被作為當前海關行政處罰的最常用理由。
二是對納稅人權利重視不足,導致征納雙方權利(力)義務失衡。一方面,由于《關稅條例》未對海關在商品歸類環節的義務加以列明,導致海關對于企業因商品歸類錯誤而做出補稅決定、處罰決定等具體行政行為,常只以歸類錯誤為依據,而沒有書面的、詳細的歸類依據和理由,使得海關執法程序受到質疑;另一方面,由于歸類技術本身的復雜性和通關環節歸類審核不足,反復大量出現相同貨物在不同直屬海關、或不同區域海關之間歸類不一致情況,產生稅款多征、少征、漏征后的法律責任不明情況。
三是立法實踐滯后,難以適應國際貿易與征管改革形勢。現行預歸類制度與WTO《貿易便利化協定》第3條“預裁定”規定存在一定差距,在我國,無論是《預歸類建議書》還是《預歸類決定書》都只是由直屬海關簽發,不能在全關境范圍內有效,而且有效期只有一年,桎梏了貿易發展與通關一體化改革。同時,海關總署對外發布的部分《商品歸類決定》的歸類理由不夠詳細,容易使企業產生不同解讀。
(二)海關估價方面
一是海關估價部分要素立法缺失,內部政策文件用以釋法現象頻出。按照規定,WTO《海關估價協議》除正文和議定書外,還有三個附件,其中附件一為注釋。但我國在轉換協議文本時,僅注重對正文文本的轉化,而忽視了對具體條文注釋的轉化,造成了一些重要條款的含義和實施條件在法律法規中規定不夠準確和完整,從而影響納稅人對正確估價的法定預期。
二是缺乏對稅收公平主義的全面考慮,征納雙方權利義務失衡。《關稅條例》在海關估價中的權利義務關系配置極度不均,面對強大關稅執法權,納稅人僅享有要求海關書面說明審價方法的權利。同時,現行法律法規缺乏完整的估價責任體系,側重規定相對人的責任而疏于規定海關的責任。如《審價辦法》僅第53條規定了法律責任,且用法律援引的方式,明確由海關依照《海關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對納稅人違法違規行為予以處理。
三是估價制度模式滯后于貿易發展。一方面,目前由《進口貨物價格預審核管理暫行規定》(署稅發[2011]419號)、《〈進口貨物價格預審核管理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稅管傳[2012]39號)規定的預審核制度,僅僅停留在對已簽訂的合同,就進口貨物未實際進口之前,明確其在某一直屬海關關區內若干口岸統一估價和標準的范圍,遠未達到域外大多數國家(地區)所推行的預估價行政裁定制度。另一方面,現場審單存在單證審核和實際貿易數據脫節的情況,一線海關往往只能籠統掌握貿易成交事實,導致時常過度使用《關稅條例》第34條所賦予海關的價格質疑權,減損納稅人權利。
(三)原產地規則方面
一是缺乏統籌規范優惠原產地管理的法律法規。現行《原產地條例》僅適用于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條例規定優惠性原產地規則要另行制定。但目前尚未制定一套適用于優惠性原產地管理的法律法規,僅由海關總署根據各類區域貿易協定的原產地規則轉化為海關的原產地管理辦法,而優惠性原產地規則的概念、適用范圍、證書簽發、審核都沒有明確規定。同時,《原產地條例》對于特殊監管區域、行郵物品是否可以適用優惠性原產地規則沒有明確規定,至于加工貿易和保稅貨物如何適用原產地規則更是遲遲未予明確,導致上述商品無法申請享受優惠關稅待遇。
二是立法技術滯后于國際標準。以非優惠原產地規則為例,自2005年實施至今,所有商品所適用的原產地標準從未改變和修訂過。其中,實施的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在適用增值百分比標準時,“一刀切”地規定為30%。該規定沿用到現在,已無針對性可言。同時,《原產地條例》對特定行業規定了專門的原產地標準,但范圍和覆蓋面不能切實反映特定行業的技術水平,不能通過規則反映重要部門的貿易利益、配合產業技術升級的實際需要。此外,《原產地條例》和《關于非優惠下原產地規則中實質性改變標準的適用》(海關總署第122號令)缺少對“達不到認定標準不能認定為中國原產商品而如何確定最終原產地”的補遺規則。
三是部分原產地規則對我國產業的保護性不足。未對敏感程度不同的商品制定寬嚴程度不同的原產地標準,阻礙了原產地規則對本國經濟保護屬性的發揮。如未對配額產品制定較嚴的原產地標準,使得高含進口成分的加工貿易出口商品多數能獲得中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證書,不僅占用了有限的、本應由“中國產品”獨享的被動配額,也使我國在貿易統計中背上沉重的“順差”包袱。此外,未對國內生產能力過剩的產品制定較嚴標準,致使出口產品頻頻招致國外反傾銷指控和制裁。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從立法與改革的良性互動中,不難看出,落實關稅法定的意義絕非限于制定法律本身,而是要通過充實和完善關稅法律體系,設計科學的現代關稅制度,為市場主體提供穩定的合理預期和行為指引。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蹄急步穩”的改革智慧,以貫通關稅實體法與程序法聯系的“三大技術”規則立法為切入點,由點及面、由面及體,逐漸延展至海關改革全局,成為推動全國海關一體化改革、法治海關建設的有效突破口。基于上述考慮,有必要在關稅法中設“關稅稅基的確定”專章對三大技術規則問題加以規定和完善。①目前對“三大技術”的主流立法意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三大技術”合并歸入“關稅稅基的確定”一章;另一種是考慮到原產地的確定與稅率的適用緊密聯系,將原產地規則歸入“稅率的設置與適用”一章,而后將海關估價與商品歸類合并歸入“完稅價格的確定”一章。
(一)明確商品歸類依據,提升歸類實施程序的科學性、民主性、規范性
“良法善治”的法律理念對商品歸類立法提出了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應當按照“要素確定”的要求,增強關稅法的可操作性。建議將商品編碼和商品描述(即“目錄條文”)、注釋(類注、章注及子目注釋)、歸類總規則、《稅則注釋》與《本國子目注釋》歸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由國務院統一制定;在《關稅法》中明確社會化預歸類制度,并在《關稅法實施條例》中明確規定歸類的主體、歸類范圍、法律效力與期限,具體劃分標準可定為社會化預歸類機構負責咨詢《稅則》條文、章注類注、《稅則注釋》等有明確列明的商品歸類制度,涉及其他復雜的商品歸類應向海關申請預歸類決定。另一方面,要體現歸類程序的民主化、透明化。要多渠道及時公布《歸類決定》,將海關內部具有代表性的歸類指導意見書統一對外發布并詳細列明歸類的依據,將預歸類決定書的法律效力由關區擴展到全國海關范圍內互認有效;通過完善歸類磋商制度,分離歸類認定權與監控糾錯權,確保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利。
(二)完善海關估價部分要素,確保征納主體間雙方權利配置總體平衡
《關稅法》之估價立法改革應重點解決幾個問題:一是明確界定進口貨物“成交價格”的計稅范圍為“運至關境前”費用。建議《關稅法》刪除《關稅條例》第18條“進口貨物的完稅價格費用包括……以及該貨物運抵中華人民共和國關境內輸入地點起卸前所發生的運費及其相關費用、保險費……”中“起卸前”之規定。二是明確對特許權使用費計入完稅價格的解釋性規定,增加“如果特許權使用費數額的計算方法是依照進口貨物的價格而定的,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應當推定上述特許權使用費的支付與所估價的貨物具有相關性”,“滿足以下任何一項條件的,特許權使用費應被視為銷售的一項支付條件:(a)賣方或與賣方相關聯的主體要求買方進行此項支付;(b)買方所進行的支付是依照合同規定的義務,為了履行其向賣家的一項義務;……”。三是加強對關聯交易有關“銷售環境”測試標準,接受交易鏈各相關方提供基于“通用會計準則”形成的信息資料。四是增加海關估價特殊規定,如對中國大量進口的三廢產品(廢金屬、廢料和廢紙)采用非從量稅,可在特有產品范圍內按照固定價格的辦法,確定商品的“完稅價格”。
與此同時,要對現行制度設計作傾斜性調試,實現國家征稅權與納稅人權利配置的平衡狀態。從征稅權角度觀察,可在立法中明確計入或不計入成交價格要素范圍與法定估價程序內,授權關稅政策主管部門靈活處理對無法確定完稅價格的估價問題;要對通關一體化改革“自報自繳”制度下海關估價的時效、法律文書的形式、客觀量化證據的確認、估價舉證與時限、海關對申報價格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的質疑權、估價法律責任等內容,逐一加以限定。從納稅人視角審視,要明確納稅人享有的估價告知權、因申報人或其代理人過失導致申報價格低于海關估價的法律免責權、預估價(包括預審價、價格預審核、公式定價備案等)等權利,明確納稅人承擔對估價申報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規范性的法律義務。
(三)明確非優惠與優惠性的原產地規則,加快修訂立法配套法規文件
立法之要義在于“法律立得住、行得通、切實管用”,故在《關稅法》中明確非優惠原產地規則與優惠原產地規則就顯得尤為必要。建議在立法中明確非優惠原產地規則和優惠原產地規則的適用范圍、管理部門、原產地標準、原產地證明及原產標記。對于非優惠原產地,應加快修訂《原產地條例》,可以WTO《協調非優惠原產地規則》為藍本,制定“補遺規則”,進而根據產業特點,制定全稅則的產品特定規則清單,形成定期修訂的立法機制;同時,應在海關總署第122號令的《清單》中規定所有應適用稅則歸類改變標準的產品,并對少量特定產品另行制定從價百分比或加工工序標準作為補充,從而理順法律實踐中以稅則歸類改變為基本標準,以從價百分比、制造或者加工工序等為補充標準的實質性改變確定標準的適用順序。另一方面,應盡快制定一套符合我國自貿區戰略的優惠性原產地規則的標準范本,明確其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加工貿易、保稅監管貨物、行郵物品的適用和原產地管理問題;同時,為確保納稅人依法適用相應優惠稅率,建議在立法中增加“適用最惠國稅率、協定稅率或特惠稅率的,需符合相應的原產地規則”的規定。此外,可通過立法(設“關稅涉稅信息提供”一章)明確適用一套涵蓋全部原產地規則的查詢系統,便于主管機構實施談判、簽證機構簽發證書、海關審單及查驗、企業了解和利用規則時使用。
[1] 施正文,劉奇超. 關稅法立法架構的國際比較與結構分析[J]. 海關與經貿研究,2016,(4):1-14.
[2] 施正文,劉奇超. 論中國關稅法的定位與架構[J]. 海關與經貿研究,2016,(6):1-16.
[3] 施正文,劉奇超,曹明星,蘇鐵. 關稅法立法架構的國際比較[J]. 國際稅收,2017,(1):50-55.
[4] 劉奇超,施正文,曹明星,蘇鐵. 中國進境物品進口稅制度改革:國際比較與立法思路[J]. 國際稅收,2017,(2):69-74.
[5] 蘇鐵,施正文,劉奇超,郭穎超.關稅稅則、稅率立法的國際比較與立法建議[J]. 國際稅收,2017,(3):39-44.
[6] 厲力. 論我國的原產地規則的立法模式、實施問題與改進建議[A]. 施正文.中國稅法評論[C]. 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6.131-143.
責任編輯:趙薇薇
Commod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 Customs Valuation System and Rules of Orig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Legislative Suggestion
Tie Su, Qichao Liu, Mingxing Cao & Zhengwen Shi
Commodity classification, customs valuation and rules of origin are very normative and technical. How to follow the requirements of tax statutory principle and formulate the legislative provision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reform of China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legislation of Tariff Act. The WCO Agreement on 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 the WTO Agreement on Customs Valuation and the WTO 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 require each contracting party to clarify the provisions of commodity classification, customs valuation and rules of origin in domestic laws and regulations. Each contracting party can adjust the authorization terms by considering domestic situations. China’s Tariff Act should set up a special chapter of “Determination of tariff tax base”; clarify the basis of commodity classification; adjust the tax scope of “dutiable value” ; increase the provisions of royalties and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increase the provisions to determine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non-preferential rules of origin, the preferential rules of origin, the criteria of origin and the certificate of origin; clarify the system of pre-classification, pre-trial price and origin pre-determined.
Commod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 Customs valuation system Rules of origin Tariff Act
F810.42
A
2095-6126(2017)05-0056-05
* 本文是世界銀行“中國關稅立法國際比較研究”項目、財政部“關稅立法國際比較研究”項目、海關總署國際司“歐盟海關法翻譯與比較研究工作”項目、上海市教委2016年度“晨光計劃”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暢通法律機制構建研究——基于海關國際合作視角”(項目編號:16CG68)、中國政法大學校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歐關稅立法比較與借鑒研究”(批準號:15ZFZ82008)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財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