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棠
(沈陽市蘇家屯區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沈陽110101)
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優化分析
程曉棠
(沈陽市蘇家屯區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沈陽110101)
當前企業進行改革的基本目標就是要建立起現代化的企業制度。盡管有的企業已經建立起了公司制,但是國有企業治理結構還是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優化企業會計監督制度,應健全會計管理體制;制度改革,政企分離;完善會計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企業;會計監督制度;公司治理;優化分析
會計監督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保證,如果監督不力,就會直接導致會計信息與實際不相符。因此,會計監督對于企業的治理結構的完善有著重要的作用。文章將會重點研究企業會計監督體系,指出現有體系中的缺陷和不足,對企業的會計監督制度進行優化。
(一)會計監督理論
作為經濟監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監督包含兩層意義,第一,會計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通過呈現真實的信息,真實地反映出經濟活動,從而實現對會計工作的監督,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在工作期間,要合理選擇會計信息,對于不真實或者不合法的憑據,不要受理。一些記載不完整或者不明確的憑證,要求相關者進行補充或者更正,如果發現賬簿的記錄和實際的款項不相符,要按照相關的財會規定加以處理。第二,實現對會計行為自身監督,會計工作除了要受到企業內部的監督,還要受到公司治理的其他主體、財政以及國家審計等機構和部門的監督,這從實質上講,也是在監督會計材料完整性和真實性。
(二)會計監督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企業改制后,很多企業都改革成公司治理結構,而這種結構,是對各種利益的相關者,做出的制度上的安排,是一種管理的機制。其中的治理核心,是相關人員的財務管理,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著相關人員的財務關系,從而使得他們之間的財務關系更加公平,還能提升財務管理的效率,實現財務管理目標。對此,可以將與利益相關的人員,看成是財務管理的控制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利益的相關者是控制主體,他們之間的財務關系是控制客體,對相關人員的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都屬于財務的約束機制,這是因為,它們都是對實際和標準間偏差形成的約束,因此,也可以稱其為對實際財務的反饋機制。作為一種反饋機制,就要具備兩種基本的功能,一方面要對信息進行反饋,另一方面是對偏差進行調節。而信息反饋是通過會計信息系統得以實現,而財務監督則能促成偏差調節功能的實現。由此可以看出,會計信息系統在財務關系控制中起著中重要作用,一旦信息反饋出現誤差,就會導致接下來的財務監督中的調節裝置,做出錯誤的調節,從而使得整個財務控制系統獲得信息,達不到系統控制的預定目標。因此,基于這種會計信息的重要意義,要想使得信息系統能夠輸出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就要對會計信息進行監督,也就是所謂的會計監督。會計監督能夠保證與利益相關的人員的利益都能得到一定的保證。
(三)會計監督對改制企業的作用
會計核算和監督在企業管理中占據著中心地位,是企業成功走向現代化公司的重要力量。一個企業經過改組,成功轉變為現代公司,這期間的很多工作,都是靠會計核算和監督來實施,從申請到規劃預測到開業,再到企業額的資產清查和重組,以及產權和股權的確定等等,都必須有提供大量原始的、詳細的會計資料,而這些資料和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由會計監督來保證的。
企業的運營目標,就是將企業的價值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企業在實現公司的轉型后,要高度重視會計監督的意義,將監督的職能發揮出來,更好地為與各種利益相關的人員服務,從而使得企業更為順利的運轉。此外,會計監督,還能將改組后,企業的各種利益關系協調起來。企業在經過改組后,各種利益關系會有很大的變化,公司和國家、公司和各股東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利益關系,各個成員憑借自己的股份份額,享有各不相同的權益,同時也承擔著各自的責任,因此,對于產權的界定是企業內部各方利益的基礎,按照公司的經營成果,來分配收獲的利益,當公司解散時,也要進行相應的財產分配,同時將各方的利益和責任終結。在整個公司的運營過程中,會計部門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的價值管理,使得整個公司內的利益關系達成統一的整體。
(一)監督體系不完善,功能缺失
當前,會計監督體系是一種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其中的“三位”包括,單位內部、社會審計以及政府部門,盡管這種監督體系,對會計工作的正常運行以及經濟秩序的維護,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中,仍有一些問題存在。
由于會計和審計人員受到單位的委托來行使監督職能,但是屬于上下級,隨時都面臨著解雇的危險,從這個角度上看,這種會計監督實際上是單位的負責人對審計和會計人的監督,同時審計又監督著會計,會計對部門及其經濟活動進行監督,這樣一來,單位的負責人就有提供虛假但是“合法”的會計信息的可能,使得國家和社會在審計的時候,面臨著巨大的難題。由此可見,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難以有效地對公司進行監督。加上債權人和所有者都和企業的利益有著密切關系,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就要監督經營者的行為。這在《會計法》中并沒有相應的規定,造成一大缺陷。
(二)會計信息切身利益關系制約
信息的生產者指的是一些能對會計信息產生影響的人員,如會計、企業經理等。而其中的利益,既包括生產者的私人利益,也包括企業的利益,其中企業利益是第一位的。企業可能通過一些與實際不相符的信息騙取債權人或者管理部門的信任,獲取所需要的投資或者貸款等利益。此外,做為企業的負責人,企業的經理會通過自己的手段對會計信息施加壓力,制造出虛假的信息,獲得薪金或職務等利益;財務人員作為會計信息最為直接的生產者,對會計信息的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他們一方面受到法律法規的約束,另一方面,還要受上級的領導。會計信息的生產者與信息之間的有著直接的利益關系,這種復雜的關系,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的概率大大增加,如果沒有一種有效的機制來加以制約,就會使得會計信息的質量陷入惡性循環的局面。
(三)缺乏監督職能和動力
企業內,企業的經營權是經理掌握著,而會計信息管理作為企業管理中的一部分,也要在管理系統中得以正常的運行,其中負責會計信息系統的人員由經理來指派,并賦予其相應的管理會計信息管理權,會計和經理在組織上屬于不同權利層級的人,行政上也不具備對經理的監督權。財務方面,企業的這種經理負責制,就使得會計人員對于有不真實的數據被輸入會計信息里,也沒有阻止的能力;在監督上,會計和其他工作者一樣,是企業資產的所有者,但是由于現存的制度,他們并不能行使監督職能。
(一)健全會計管理體制
改革當前的會計管理制度,使得會計部門的職能得到轉變。結合會計工作的實際需求,依據相應法律法規,設立相應的會計組織,并保證他們的純粹性,通過國家的法令授權,會計組織可以支持相應的從業資格考試,并頒發相應的資格證書。還要完善相應的對職業會計的管理制度,依法對其管理。由會計組織對組織內的成員進行職業的繼續教育和道德教育,對于沒有證書或者是職業道德水平低下的會計,要禁止他們進入會計行業,不屬于會計組織的成員不能從事會計工作。此外,在企業內實行會計委任制。也就是由委托方向企業指派會計人員,從而避免會計人員和經理相互牽涉的局面,防止經理對會計信息的操縱,委派的會計應公正合理地處理企業的會計事務,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制度改革,政企分離
政企分離,能夠提升會計信息的質量。根據以往的實踐經驗,就會發現經理制度導致會計信息失真,而要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真正地實現政企分離。將企業的內部經理的行政級別取消,衡量經理的成績的標準就是生產經營的效益。創造有利的條件,使得經理人員逐漸成為一個職業的企業家。相關部門或者是的機構,要對經理的行為和業績進行評定或者考核,并將結果記錄在案,以此來評定他們的聲譽。并隨時公布他們的惡劣行為,對于一些聲譽較差的,做出懲罰,將其逐出經理行列。從而減少經理人員的違規行為,提升會計信息的質量。
(三)完善會計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制定會計法規期間,與會計信息有利益關系的群體,要做好周全的考慮,制定出相應的對策,防止他們對會計信息進行施壓或者修改,讓他們對會計信息的真實度負責,并承擔相應的責任,最大程度地保護會計信息的完整和真實。在會計規則的制定期間,要明確會計準則,避免出現模糊不清的信息,給投機者以可乘之機,尤其是對會計核算的原則和方法等進行適當的限制,比如對于經濟活動、規模大小等,應根據不同企業的特點,加以更為具體的說明,減少會計信息被操縱的空間。同時還要對制造虛假信息的行為加大處罰的力度,讓違規操作者,承擔數倍于他獲取的利益以及帶來的損失,從而使其打消違規的念頭。
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制度,能夠為企業更為有效地展開企業的經營和業務開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做好企業會計監督,重點要從企業的會計管理制度出發,完善相應的會計制度,為會計,加大法制的執行效力,使得會計監督職能更好地發揮出來,此外,要想真正實現企業會計監督職能,必須做到企業的政企分離,發揮會計部門相對獨立和公正的監督作用。
[1]史凱文.對加強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探討[J].中國外資,2014(1):82-83.
[2]劉奎峰.企業會計監督制度的缺陷及優化[J].財經界,2013(18):212-212.
[責任編輯:龐林]
F235
A
1005-913X(2017)09-0085-02
2017-06-06
程曉棠(1971-),女,沈陽人,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