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川玲 童書出版媽媽 編輯/春苗 設計/侯宇
公立學校沒有很多家長想象得那么“應試”,私立學校沒有家長想象得那么完美。好的學校就是難進的學校,就是貴的學校,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無法就讀的學校嗎?無論上哪種學校,家長都多認可它們的優點,發揮它們的優點。與其焦慮于教育資源的不公,不如從自身家庭教育開始。

三川玲 童書媽媽童書出版人,兒童教育作家,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特聘專家,網易教育論壇主持人,創建最具影響力兒童教育公眾號“童書出版媽媽”。新浪微博 @童書媽媽三川玲。

我現在正糾結著孩子該上哪種類型的幼兒園的問題。我個人很傾向一家基于夏山學校理念的幼兒園。孩子爸爸表示支持我的決定,但是他有很多質疑,關于那家幼兒園的硬件、安全問題等。還有將來孩子肯定會上公立小學,會不會不適應?這些問題我也有些顧慮,所以很糾結,您能給我些建議嗎?盼回復,謝謝!
親愛的家長朋友,感謝你的來信!你所提到的問題,不僅困擾著你,也困擾著我。我相信,也同樣困擾著中國千千萬萬個家長。的確,這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是一個無比現實的問題,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是一個影響長遠的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公立和私立教育的現狀,然后再聊一聊如何選擇的問題。
首先,我特別不愿意以公立和私立來簡單地劃分學校。因為,我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無論是私立還是公立,都應該在教授知識、培養人格、養成習慣、發展個性等等方面,完成同樣的工作。
也就是說,我認為在這個階段,不應該過多強調每個學校的差異化,不應該只采用某種教育方法(無論這種教育方法有多么好),而是盡量采擷眾長,兼容并蓄,只要是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借鑒融合,以保證孩子們在學習同樣的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多看多想,開發多種素質。
那么,有了這個前提,我們來看看現在的公立學校。
其實,經過了素質教育多年來的普及,尤其是新一代的家長的要求,很多公立學校都進行了很多素質教育的改革。并且,請相信,中國到目前為止,最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還是在公立的學校。而當這些學校,面對上有政策部門的改革,中有學校之間的競爭,下有學生家長的要求,這三重夾擊之下,是實實在在做了很多的改進的。
以我所知道的北京很多的小學,無論是體育、科學、藝術等等領域,都要下很多功夫做出一個“本校特色”出來。譬如,某所學校的暑期社會實踐課程,以我看到的學生提交回來的作業,毫不夸張,已經是很多人驚嘆的“小學生竟然做出大學論文”的水平了;還有的學校,十幾年前,就派出老師前往歐美國家學習,在學校里倡導“質疑教學”等西方教學方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很多的教育資源,很多的交流機會,也都傾斜于公立小學,這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
所以呢,現在的狀況,是公立學校沒有很多家長想象得那么“應試”。是的,我知道,中國的高考制度、高等教育制度不改革,基礎教育仍會被牽制、被束縛。但是,就現在的這一代孩子來說,至少在一步步地、一點一點地改變著。
然后,我們再來看看現在的私立學校。
這些年來,私立學校很受城市中產家庭的追捧。當然,絕大多數是從西方嫁接過來的各種中國版本。僅僅看名字就知道,小哈佛、小劍橋、小伊頓,還有以華德福、巴學園、蒙臺梭利、夏山等教育思想為宗旨的學校,都是如此。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我很樂得見到不同的教育機構,給予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孩子以更多的選擇。在這些私立學校里,很多創立者都是在其發源地進行了多年的學習與實踐,再回到國內艱難開創的。除了基礎的課程外,很多也都有已經被印證為非常優秀和有效的特色教育方法。同時,他們的師資有很多直接與國際同類學校接軌,可以讓孩子很好地開闊視野,培養多種思維模式。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中國所有的私立學校建立的歷史都不長。以校園建設來看,很多幾易校址,很多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以師資來看,很多外教的水平參差不齊,有很專業很有經驗的老師,也有留學生臨時兼職的老師,再加上文化的差異,很難保證老師長期穩定地與孩子一起成長(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西方很多學校特別強調老師和孩子的長期相處和觀察)。
無論是哪種教育思想,哪種教育模式,哪種教育方法,最終都要和當地的文化相結合。也就是說,不是把伊頓公學的建筑、管理方法、課本等搬到中國就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了。每個教育思想,都是根據當地、當時的教育環境所孕育而生的。
我知道,很多學校都特別強調這一點。譬如華德福在歐美、亞洲、非洲,每個學校都不一樣,甚至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的城市,其校園建設、教學方法,也會有所不同,盡量做到和當地文化、生活,融為一體。
夏山也好,華德福也好,最后都要把其中的教育思想,和當下中國的現狀結合起來,找到適合現在的孩子的方法,才能真正地產生效果。而這些,需要多年的教育實踐,不斷地調試,才能成熟。
那么,我們的孩子,究竟是上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呢?其實,無論公立還是私立,我特別想最后達到一種理想的狀態,就是家長最先考慮的是距離,孩子最先考慮的是氛圍。當一個孩子要入園和入學的時候,家長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圓心,以十幾分鐘路程為半徑,先選幾所;然后,帶著孩子去體驗一下學校的環境和課程,最后確定一家。
可惜的是,現在無論公立還是私立,都距離這個目標甚遠。現在的公立學校,越來越接近特權化,如果沒有相當的社會關系和資源,孩子根本是得其門而不入。同樣的,現在的私立學校,越來越貴族化,無論倡導的是自然教育,還是人性教育,最后的學費都貴得離譜,真的沒錢莫進來。
最不應該出現的,就是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先分好與不好。然后,好的學校就是難進的學校,就是貴的學校,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無法就讀的學校。這遠離了教育的本質,教育本來是體現人平等的最后一個堡壘,但現在卻成為了制造人生不平等的第一個排頭兵。
你知道嗎,很多家長以“我的孩子上了某某公立學校”,或者“某某私立學校”,為最大的身份和財富的象征——就像那些購買奢侈品,并以此來進行炫耀的人一樣。這導致了孩子也以此為準繩,產生不應該有的等級觀和價值觀。我不止一次聽到所謂名校的孩子,很不屑地說起另一個孩子,“他是上某某普通小學的,我才不跟他玩呢。”
其實,在這里,我特別想和家長交流一個想法,就是無論什么學校,都不是進去了就一勞永逸地達到目的了。有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集中力量辦大事,進最好的幼兒園,進最好的小學,進最好的中學,然后,讓孩子考進最好的大學,或去國外最好的大學。把這當做人生最大的任務來執行,一旦完成一個目標,就徹底放手三年、四年,六年——把教育交給最好的學校,就放心了。還真不是這么回事。如果進了好學校,就意味著家長可以不管不問了,那真的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了。
我們要承認,天下從來都沒有完美的學校,無論什么樣的學校,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我們沒有必要去妖魔化公立學校,完美化私立學校。那么,我們要做的,不是去研究每個學校的排名,每個學校的優勢,而是無論上什么樣的學校,家長都要更多地在家庭教育里花費同樣多的精力和時間。
是的,不管私立還是公立,最終還是要每個家庭自立。
在基礎教育階段,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影響孩子一生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教育;為什么同樣上一所學校,同樣的任課老師,一個班級的幾十個孩子,最后的成長和發展千差萬別,同樣還是與家庭教育有關。
那么,我們所能做的,不是去挑公立或私立的缺點,而是無論上哪種學校,都多認可它們的優點,發揮它們的優點。至于暫時還不能達到的地方,就需要我們每個家長去思考,去行動,去付出。我認為,這才是解決之道。而且,無論以后我們的教育環境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也都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付出,這是什么時候都不能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