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柏燕誼 心理咨詢師 編輯/春苗 設(shè)計/侯宇
萱萱是典型的難養(yǎng)型孩子。
“典型的難養(yǎng)型孩子,睡眠、飲食都沒有規(guī)律,特別愛哭鬧,總是不高興,對新環(huán)境完全不能適應(yīng),見到生人就哭,哭起來都要背過氣去,平時的脾氣也特別大,好像一不小心就惹到他了,而且每次哭鬧都不好哄。”
這段描述就像給萱萱量身定做的一樣。難養(yǎng)型孩子的神經(jīng)特別敏感,對普通人來說沒什么感覺的刺激,對他們來說感覺就特別大。比如溫度不合適、聲音吵、衣服扎、尿布濕了等等。
萱萱小時候經(jīng)常因為衣服不合適或者太熱哭鬧不休。

作為典型的難養(yǎng)型孩子,萱萱的堅持度也特別高,所謂“擰”,一哭起來那真是,一兩個小時也是有過的。同樣,對新環(huán)境萱萱也非常抗拒,不能適應(yīng)變化。這樣的孩子當然不好帶,所以心理學(xué)家也按照爸爸媽媽們的想法把萱萱這種類型的孩子命名為“難養(yǎng)型”。
難養(yǎng)型孩子的家長需要注意的地方比較多,首先要比別的家長付出雙倍的愛心和耐心,對待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不耐煩。難養(yǎng)型孩子是非常敏感脆弱的,他們對愛的需求相當高,媽媽的一點不高興都會讓孩子非常不安,孩子會煩躁,脾氣更大。不過,典型的“難養(yǎng)型”孩子很少,多數(shù)孩子只是或多或少有難養(yǎng)型的特點,比如脾氣大。
有天晚上,已經(jīng)刷好牙了,萱萱又想吃面包。媽媽當然不同意,萱萱于是大哭起來。萱萱媽媽走過去,用輕柔和同情的語氣說:“萱萱因為吃不到面包,所以難過,是嗎?因為真的很想吃面包,不能吃,覺得非常不高興,對嗎?”這是在肯定孩子的情緒,也是在表示理解。對孩子來說,這非常重要。
一開始,萱萱不理媽媽,一邊哭,一邊還推媽媽,說:“你走!你走!我要吃面包!”好吧,媽媽走開,過了一會兒再回來,仍然用同樣的方式跟她說話。
孩子因為不合理的要求未被滿足而哭鬧時,我們切不可因心軟而改變立場,一次改變,規(guī)矩不再。但是我們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平靜下來,讓孩子學(xué)會面對挫折。
萱萱發(fā)現(xiàn)哭了半天也沒用,開始理會媽媽的話:“我不高興,我不高興,我想要吃面包!”“但是我們說好了哦,刷完牙以后不吃東西了。而且,你完全沒必要因為媽媽不許你吃就哭成這樣子吧。”
“可是我想吃,我吃不到,我不高興。”萱萱已經(jīng)可以理清自己的情緒了,她奇跡般地不哭了,只抽泣著說話。“那么明天我們記得先吃夠好吃的,然后再刷牙睡覺,好不好呢?”“好……好吧。那就這樣吧。”“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來,媽媽抱抱。我們上床講故事吧!”
我們可以簡單總結(jié)一下萱萱媽媽用到的方法,這個方法可以用來安慰所有人:
1. 說出對方的感受,肯定對方的感受,這一步做好就成功了一大半;
2. 等對方的情緒發(fā)泄完了,冷靜下來后,再進行說理;
3. 別忘了最后還要安撫安撫對方,表示你的關(guān)心和友愛。
相信爸爸媽媽都知道怎么處理孩子發(fā)脾氣的情況了,但最好還是能防患于未然,盡量不讓孩子發(fā)脾氣。
脾氣大的孩子通常非常有精力,大哭大鬧把家長累得夠嗆,晚上該睡的時候不睡,早上老早醒了繼續(xù)鬧。其實只要讓孩子把精力釋放出去,這兩方面的問題都很容易解決。可以通過陪孩子做游戲、戶外玩耍、參加體育課程、讓孩子參與家務(wù)勞動等方法,增加孩子的活動量。孩子釋放夠了精力,晚上自然會踏實入睡。時間長了,還有助于孩子形成規(guī)律的作息。注意睡前不要讓孩子做容易興奮的事,不要讓孩子吃東西,尤其是甜食;可以幫助孩子做睡前準備,如講故事,讓孩子的大腦平靜下來,順利進入睡眠狀態(tài)。
有些孩子會因為不適應(yīng)新事物、新節(jié)奏而大哭大鬧,有個漫畫講的就是這種情況:
第一幅,一個小姑娘躺在床上,媽媽叫:“起床了!”小姑娘一臉怨念地縮在被窩里說:“討厭起床!”
第二幅,小姑娘起床了,很開心地玩?zhèn)€不停。媽媽說:“洗澡了。”小姑娘怨念地說:“討厭洗澡!”
第三幅,小姑娘開心地坐在澡盆里玩玩具玩水,媽媽說:“洗完了,出來了。”小姑娘怨念地說:“不出來!”
對這類孩子,要經(jīng)常給他們打預(yù)防針,提前說接下來要干的事,還要說得詳細,并做事先提醒,最好能多提醒幾次。比如:“接下來我們的活動是吃飯。”“還有半小時該吃飯了。”“還有一刻鐘就該吃飯了。”
惹我著急,怎么哄都沒用!
然而,就算我們做好萬全準備,還是有一些孩子脾氣特別急,會為了丁點兒小事大發(fā)雷霆。冬冬是個特別聰明好學(xué)的孩子,第一次上英語興趣班,他就坐在位置上緊緊盯著老師看,學(xué)東西也非常快。可是冬冬也不是那種典型的聽話好孩子,相反他非常活潑好動。冬冬媽媽有這樣一個又活潑又愛學(xué)習的好孩子,是件特別讓人高興的事。可是有一點,讓冬冬媽媽很傷腦筋,冬冬脾氣太急了。
上次,冬冬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只不過因為別人先一步上了滑梯,他就急得跳腳,是真的在跳腳啊。然后還憤怒地大哭,沖那個比他先上滑梯的孩子大吼大叫。冬冬媽媽在旁邊哄了半天都沒用,想抱抱冬冬,冬冬還不讓。
有些孩子在不高興的時候是不喜歡身體接觸的,有些正好相反。孩子不喜歡被擁抱是因為心里充滿敵意,需要自己的空間,你不可以侵犯他的空間。孩子喜歡被擁抱是因為覺得自己受了傷,想要得到認同、愛撫和安慰。我們要依孩子的情況來選擇安撫孩子的方式,有時硬要抱住孩子,反而讓孩子的脾氣變得更大。
后來冬冬姥姥來了,問了冬冬的情況,冬冬還是很生氣,也不讓姥姥抱。最后姥爺來了,姥爺把冬冬拉到了一邊,讓冬冬找個地方坐下。冬冬雖然很不高興,但是聽從了。
通過這件事,媽媽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安撫孩子情緒的新方法:原來孩子生氣時可以用“車輪戰(zhàn)”來轉(zhuǎn)移他的火氣!
媽媽發(fā)現(xiàn)自己和姥姥、姥爺說的話是一樣的,但是自己和姥姥說的冬冬聽了都沒反應(yīng),姥爺說的冬冬就聽了。大概是因為時間過去了一會兒,冬冬的情緒多少得到發(fā)泄,再加上冬冬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想找臺階下了吧。
當然了,參與“車輪戰(zhàn)”的人,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則一定要統(tǒng)一。如果姥爺抱著寵愛冬冬的態(tài)度,那么冬冬的脾氣肯定更大了。
平時也要教給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和孩子玩想象游戲的時候,模仿孩子平時發(fā)脾氣的行為,孩子自己就會笑得東倒西歪。多試幾次,他便自然想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也可以故意玩一些發(fā)脾氣場景的游戲,由家長扮演發(fā)脾氣的孩子,重現(xiàn)孩子曾經(jīng)做的事情。和之前說的那種單純模仿孩子的行為不同,孩子通常會很快意識到這個故事說的是自己、這件事自己剛剛做過。有時候孩子會學(xué)著家長的樣子來教育那個“發(fā)脾氣的孩子”,有時候孩子只是看著你樂,甚至都不好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