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作家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嫻熟高超的技巧和縝密細致的風格,顯示了新文學的藝術生命力,被公認為新文學運動中成績卓著的優秀散文作家。朱自清散文,追求一個“真”字,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藝術效果。講真話,寫真情,描繪實景,是其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
美文在線
看 花(節選)
生長在大江北岸一個城市里,那兒的園林本是著名的,但卻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聽見過“我們今天看花去”一類話,可見花事是不盛的。有些愛花的人,大都只是將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擱在架上;架子橫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夠放下一個架子;架上至多擱二十多盆花罷了。有時院子里依墻筑起一座“花臺”,臺上種一株開花的樹;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種的。但這只是普通的點綴,不算是愛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愛花;父親只在領我們上街時,偶然和我們到“花房”里去過一兩回。但我們住過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園,是房東家的。那里有樹,有花架(大約是紫藤花架之類),但我當時還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記得爬在墻上的是薔薇而已。園中還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門;在那時由一個頑皮的少年仆人領了我去,卻只知道跑來跑去捉蝴蝶;有時掐下幾朵花,也只是隨意挼弄著,隨意丟棄了。
以后漸漸念了些看花的詩,覺得看花頗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讀了幾年書,卻只到過崇效寺一次,我是一個懶人,便干脆地斷了那條心了。后來到杭州做事,遇見了Y君,他是新詩人兼舊詩人,看花的興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有一回坐在放鶴亭上喝茶,來了一個方面有須,穿著花緞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開嗒!”“盛”字說得特別重,使我吃了一驚;但我吃驚的也只是說在他嘴里“盛”這個聲音罷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沒有什么的。有一回,Y來說,靈峰寺有三百株梅花。我和Y,還有N君,從西湖邊雇船到岳墳,從岳墳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會,又上了許多石級,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邊園中。園也不大,東墻下有三間凈室,最宜喝茶看花;北邊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約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錢塘江與西湖是看得見的。梅樹確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著。那時已是黃昏,寺里只我們三個游人;梅花并沒有開,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朵兒,已經夠可愛了;我們都覺得比孤山上盛開時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課,送來梵唄的聲音,和著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們舍不得回去。在園里徘徊了一會,又在屋里坐了一會,天是黑定了,又沒有月色,我們向廟里要了一個舊燈籠,照著下山。路上幾乎迷了道,又兩次三番地狗咬;我們的Y詩人確有些窘了,但終于到了岳墳。船夫遠遠迎上來道:“你們來了,我想你們不會冤我呢!”在船上,我們還不離口地說著靈峰的梅花,直到湖邊電燈光照到我們的眼。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馬湖。那邊是鄉下,只有沿湖與楊柳相間著種了一行小桃樹,春天花發時,在風里嬌媚地笑著。還有山里的杜鵑花也不少。有一位S君,卻特別愛養花;他家里幾乎是終年不離花的。我們上他家去,總看他在那里不是拿著剪刀修理枝葉,便是提著壺澆水。我們常樂意看著。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們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馬湖住了不過一年,我卻傳染了他那愛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時,住在花事很盛的清華園里,接連過了三個春,卻從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經和孫三先生在園里看過幾次菊花。“清華園之菊”是著名的,孫三先生還特地寫了一篇文,畫了好些畫。但那種一盆一花的養法,花是好了,總覺沒有天然的風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閑,在花開前,先向人問了些花的名字。一個好朋友是從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來園中,我們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如今Y君忙些,我便一個人去。我愛繁花老干的杏,臨風婀娜的小紅桃,貼梗累累如珠的紫荊;但最戀戀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艷極了,卻沒有一絲蕩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氣隱隱逼人。可惜沒有趁著月色看過;王鵬運有兩句詞道:“只愁淡月朦朧影,難驗微波上下潮?!蔽蚁朐孪碌暮L幕ǎ蠹s便是這種光景吧。為了海棠,前兩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風到中山公園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ǖ姆睕]有法說;海棠本無香,昔人常以為恨,這里花太繁了,卻醞釀出一種淡淡的香氣,使人久聞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還不息的狂風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說他去時地上已有落花了,這一日一夜的風,準完了。他說北平看花,是要趕著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算是有陰的日子了,但狂風還是逃不了的。我說北平看花,比別處有意思,也正在此。這時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詩人名士了。
(原載《清華周刊》1930年5月4日第33卷第9期文藝專號)
含英咀華
花,一向是人們珍愛的植物,愛花,自然要看花賞花,可各人的看法卻不同。《看花》一文,一反唐人“紫陌紅塵拂面而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的感受,采用先抑后揚的筆法,從不聞花事到領略花趣,并迷戀上賞花品花,最終成為談花贊花的高手,逐漸把讀者引入如花似錦的世界,從中體驗到美的情韻。賞花在于入境和品味,沒有幾次三番的體驗,是無法感知到花的真情的。
買 書(節選)
買書也是我的嗜好,和抽煙一樣。但這兩件事我其實都不在行,尤其是買書。在北平這地方,像我那樣買,像我買的那些書,說出來真寒磣死人;不過本文所要說的既非訣竅,也算不得經驗,只是些小小的故事,想來也無妨的。
在家鄉中學時候,家里每月給零用一元。大部分都報效了一家廣益書局,取回些雜志及新書。那老板姓張,他肯給我們這班孩子記賬。每到節下,我總欠他一元多錢。他催得并不怎么緊;向家里商量商量,先還個一元也就成了。那時候最愛讀的一本《佛學易解》就是從他手里買的。
在畢業的那年,到琉璃廠華洋書莊去,看見新版《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才十四元??墒鞘脑⒉蝗菀渍摇O雭硐肴?,只好硬了心腸將結婚時候父親給做的一件紫毛水獺領大氅親手拿著,走到后門一家當鋪里去,說當十四元錢。柜上人似乎沒有什么留難就答應了。這件大氅是布面子,土式樣,領子小而毛雜——原是用了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的。父親給做這件衣服,可很費了點張羅。拿去當的時候,也躊躇了一下,卻終于舍不得那本字典。想著將來準贖出來就是了。想不到竟不能贖出來,這是直到現在翻那本字典時常引為遺憾的。
在倫敦的時候,從寓所出來,走過近旁小街。有一家小書店門口擺著一架舊書。上前去徘徊了一下,看見一本《牛津書話選》,燙花布面,裝訂不馬虎,四百多面,本子也不小,準有七八成新,才一先令六便士,那時合中國一元三毛錢,比東安市場舊洋書還賤些。這選本節錄許多名家詩文,說到書的各方面的;性質有點像葉德輝氏《書林清話》,但不像《清話》有系統;他們旨趣原是兩樣的。因為買這本書,結識了那掌柜的;他以后給我找了不少便宜的舊書。有一種書,他找不到舊的;便和我說,他們批購新書按七五扣,他愿意少賺一扣,按九扣賣給我。我沒有要他這么辦,但是很感謝他的好意。
(原載《水星》1935年1月10日第1卷第4期)
含英咀華
這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體現了朱自清對書的熱愛,即使在生活清貧的情況下也無法舍棄這份愛。另一方面也反應了他生活的簡樸和艱難。
讀朱老先生的文章,就好像聆聽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談話,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揉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朱老先生的文章講究一種“至誠的態度”,這種真誠,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都傾注在字里行間。而這種從心靈深處流露出來的喜怒哀樂之情,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