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標,何錦照,江震欽
(廣東省河源市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廣東 河源517000)
不良生活方式、負性情緒與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
李建標,何錦照,江震欽
(廣東省河源市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廣東 河源517000)
目的探討不良生活方式及負性情緒與腦卒中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2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組,另選取我院同期122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采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兩組的一般資料 (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生活方式 (吸煙、飲酒、打鼾、飲食習慣、鍛煉情況)和負性情緒 (抑郁、焦慮)。結果兩組的年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的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的吸煙、飲酒、打鼾、飲食習慣、鍛煉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的抑郁、焦慮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吸煙、大量飲酒、打鼾、飲食偏咸、抑郁、焦慮均為腦卒中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P<0.05);腦卒中和吸煙、大量飲酒、打鼾、飲食偏咸、抑郁、焦慮均呈明顯正相關性 (P<0.05)。結論吸煙、大量飲酒、打鼾、飲食偏咸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與腦卒中發病關系密切,應及時針對存在上述危險因素者進行干預,有利于降低腦卒中發生率,且可能對改善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生活方式;負性情緒;腦卒中;相關性
腦卒中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類型,具有較高病死率、致殘率和復發率,且發病率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加劇而不斷提高,嚴重危害人群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1]。研究[2-4]指出,腦卒中主要危險因素包括三種類型,即無法改變因素 (如遺傳因素、種族、性別、年齡等)、經手術或藥物可改變因素 (如打鼾、負性情緒、血脂代謝異常、糖尿病、高血壓等)及通過調節自身不良生活方式可改變因素 (如高鹽飲食、膳食結構不平衡、肥胖、酗酒、吸煙等)。由于臨床尚缺乏腦卒中理想治療方案,故加深對腦卒中危險因素認知并實施有效防治措施,對減少腦卒中發生、改善臨床療效具有一定積極意義。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及社會工作壓力增大,人們酗酒、吸煙等不良生活方式日趨嚴重,且易出現不同程度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其是否會引發腦卒中已得到臨床廣泛重視[5]。本研究探討不良生活方式及負性情緒與腦卒中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2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組,另選取122例我院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①研究組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6];②經MRI、CT等影像學檢查結合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確診;③首次發??;④患者或家屬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并發腎肝功能障礙;②繼發性腦卒中;③并發腦血管畸形、動脈瘤;④并發惡性腫瘤疾病;⑤有腦血管病史;⑥并發其他心腦血管疾??;⑦存在妄想、幻覺。
1.4 方法 采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兩組的一般資料 (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生活方式 (吸煙、飲酒、打鼾、飲食習慣、鍛煉情況)和負性情緒 (抑郁、焦慮)。分別采用SDS、SAS量表評估抑郁及焦慮狀況。抑郁狀況:<53分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焦慮狀況:<50分為正常,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腦卒中發生相關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以Spearman相關性分析腦卒中危險因素與病情相關性。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的年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而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s,n (%)]

表1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s,n (%)]
對照組(n=122) t/χ2 P影響因素 研究組(n=122)年齡 (歲)性別0.590 0.442婚姻狀況男女已婚0.224 0.823受教育程度未婚喪偶小學及以下初中及高中大專及以上78.20±7.91 71.33±6.85 7.252 0.000 59 (48.36) 65 (53.28)63 (51.64) 57 (46.72)113 (92.62) 115 (94.26)1 (0.82) 1 (0.82)8 (6.56) 6 (4.92)73 (59.84) 77 (63.11)40 (32.79) 35 (28.69)9 (7.38) 10 (8.20)0.366 0.714
2.2 兩組的生活方式比較 兩組的吸煙、飲酒、打鼾、飲食習慣、鍛煉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生活方式比較 [n(%)]
2.3 兩組的負性情緒比較 兩組的抑郁、焦慮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的負性情緒比較 [n(%)]
2.4 腦卒中發生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吸煙、大量飲酒、打鼾、飲食偏咸、抑郁、焦慮均為腦卒中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P<0.05)。 見表 4。

表4 腦卒中發生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n=122)
2.5 腦卒中與不良生活方式及負性情緒相關性分析 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腦卒中和吸煙、大量飲酒、打鼾、飲食偏咸、抑郁、焦慮均呈明顯正相關性 (P<0.05)。見表5。

表5 腦卒中與不良生活方式及負性情緒相關性分析 (n=122)
腦卒中為多因素所致的急性腦血管疾病,雖然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腦卒中的臨床療效得到明顯改善,但致殘率及病死率仍較高,且多數幸存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影響生活質量[7-8]。因此,臨床公認應加強腦卒中預防工作,減少腦卒中發生,比單純治療更具積極意義。同時,駱杭麗等[9]及Putaala等[10]的研究均表明,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相關危險因素與腦卒中發生及進展的相關性已得到臨床充分證實,但研究人群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存在差異,故具體危險因素有所不同。
本研究結果顯示,吸煙為腦卒中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且兩者間存在明顯正相關關系。分析吸煙可誘發腦卒中機制在于其可作用于機體血液系統與血管,通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促進血小板聚集、增加纖維蛋白原含量、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等增加腦卒中發生風險。煙草中包含一氧化碳、氧自由基、多環芳香烴、尼古丁等200多種有害物質,會增加機體內血栓素A2生成量,加強腦血管收縮,減少腦血流,促使嗜鉻細胞生成去甲腎上腺素,升高血壓,而血壓持續處于高水平狀態可引發腦小動脈壁玻璃樣變性及粥樣硬化,對維持腦血流穩定動脈的自動調節功能產生損害,造成動脈內皮損傷及血管狹窄。尼古丁還可增加腎上腺素生成量,增強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全血黏度。同時,相關研究[11]證實,吸煙者血小板壽命明顯縮短,且其黏附性增大,可促使血栓形成。上述因素協同作用,引發腦卒中。此外,本研究中,研究組大量飲酒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與腦卒中的發生關系密切,主要是由于大量飲酒能夠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內皮素、胰島素皮質醇、交感神經系統,抑制血管舒張物質,進而增高血壓。長期大量飲酒可提高全血低切黏度,增加紅細胞聚集性,主要是由于酒精可導致血漿纖維蛋白原異常增高,蛋白、糖類、脂類代謝產物增多,而血液中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上升可引起紅細胞變異,降低血液流動性,造成腦微循環灌注障礙,進而誘發腦卒中。同時,結合觀察過程,本研究認為大量飲酒會導致腦卒中機制主要在于:①誘發高血壓;②誘發心臟內壁運動異?;蛐穆刹积R進而引發腦卒中;③激活機體凝血系統;④強化血小板聚集作用;⑤促使腦部血管平滑肌收縮、腦代謝改變,進而減少腦血流量。
本研究結果亦顯示,打鼾是腦卒中發病的另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打鼾主要是睡眠時呼吸道肌肉松弛,導致舌根部、軟腭、鼻咽部易發生阻塞或狹窄,而氣流經過上呼吸道處受阻則會出現打鼾,打鼾會增加腦卒中發生風險的原因可能在于其能增加交感神經系統活性,引發體液調節激素失衡、低氧血癥等。此外,飲食偏咸者的腦卒中發生風險較其他人群高,且與腦卒中的發生存在明顯正相關性。研究[12-13]指出,飲食偏咸易引發高血壓,而高血壓為腦卒中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所以飲食偏咸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增加腦卒中發病率。因此,日常飲食偏咸者應多食用玉米等大量膳食纖維,主要是由于玉米中包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其亞油酸含量可達60%,且富含大量磷、鈣等微量元素,可促進血清膽固醇代謝,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而膳食纖維可對膽固醇產生一定的吸收作用,促使膽酸排出,調節血脂,以此降低腦卒中發生風險。本研究還發現,兩組的抑郁、焦慮情況存在明顯差異,并證實抑郁及焦慮是腦卒中發生危險因素,主要是由于抑郁及焦慮等負性情緒狀態會對大腦皮層調節下丘腦內分泌系統產生不利影響。過量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會造成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發生亢進,并通過 “糖皮質激素級聯假說”這一途徑引起海馬受損。海馬為人類情緒的重要控制部位,受損后可引發或加劇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及人際敏感、強迫、激惹等,內環境紊亂可促進腦卒中病理性演變,最終引發腦卒中。此外,臨床多項研究[14-17]表明,腦卒中后易出現軀體功能障礙,而且具有突發性,缺少逐漸適應過程,患者面臨肢體功能喪失成為社會心理性應激源,可經中腦網狀結構及大腦邊緣系統等部位,對下丘腦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神經元產生持續性刺激作用,增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生成量,加劇抑郁及焦慮狀態,進而對大腦皮層調節下丘腦內分泌系統造成干擾作用,以此形成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吸煙、大量飲酒、打鼾、飲食偏咸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與腦卒中發病關系密切,應及時針對存在上述危險因素者進行干預,有利于降低腦卒中發生率,且可能對改善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1]張升超,趙鵬,郭亞偉,等.深圳市社區40歲以上人群腦卒中危險因素現況 [J].現代醫院,2017,17(6):844-848.
[2]Tanaka T,Ohashi T,Hosoi Y.A possible new risk factor for cerebral stroke,a dental caries pathogen with collagen-binding protein and inhibitory activity of platelet aggregation[J].Jpn J Clin Pharmacol,2011,42(2):71-72.
[3]高東旗,張洪達,李宏,等.中國人群腦卒中發病危險因素meta分析 [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4,26(5):58-61.
[4]陰文麗,薛軍,吳迪,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 [J].醫學綜述,2014,20(18):3329-3331.
[5]朱霞東,鄒文華.腦卒中患者與正常人個性特征、生活事件和負性情緒的對照研究 [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10):1190-1192.
[6]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CD].中國醫學前沿雜志 (電子版),2010,28(4):50-59.
[7]Zhang M,Chen M,Huang X,et al.Risk factor profile of ischemic stroke associated with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its subtypes[J].J R Coll Gen Pract,2011,32(113):2.
[8]代鳴明,楚蘭,劉芳,等.貴陽市60歲以上人群腦卒中危險因素調查分析 [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30(5):446-449.
[9]駱杭麗,何紅飛,王欣,等.老年腦卒中患者危險因素分析 [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34(2):138-140.
[10]Putaala J,Yesilot N,Waje-Andreassen U,et al.Demographic and geographic vascular risk factor differences in European young adults with ischemic stroke:the 15 cities young stroke study[J].Stroke,2012,43(10):2624-2630.
[11]張冠中,姬祥龍.腦卒中相關的生活方式危險因素探討 [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3,7(5):343-344.
[12]王軍,張藝,朱曉暉,等.南通市某社區中老年腦血管病人群發病危險因素 [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5):4329-4331.
[13]張海濤,高勵,葉櫻,等.甘孜藏區人群生活方式與腦卒中患病率的相關性研究 [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5,15(1):4-7.
[14]吳培香,湯繼芹,顏丙娟.基于Orem自理理論對腦卒中患者負性情緒的干預研究 [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3):1163-1165.
[15]趙蕓蕓,黃燕.老年重癥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分布及相關因素 [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3):6909-6910.
[16]譚志紅,姚建玲,盧燕霞,等.腦卒中患者負性情緒及其影響因素[J].廣東醫學,2013,34(10):1598-1599.
[17]Dillon DG,Pizzagalli DA.Evidence of successful modulation of brain activation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during reappraisal of negative emotion in unmedicated depression[J].Psychiatry Res,2013,212(2):99-107.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Unhealthy Lifestyle,Negative Emotions and Stroke
LI Jianbiao,HE Jinzhao,JIANG Zhenq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Heyuan People's Hospital,Heyuan 517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unhealthy lifestyle,negative emotions and stroke.Methods12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and another 122 healthy people with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General data(gender,age,educational attainment,marital status),lifestyle(smoking,drinking,snoring,eating habits,exercise)and negative emotions(depression,anxiety)of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by our homemade questionnaire.Results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age between two groups(P<0.05),but not found in the gender,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tatus between two groups(P>0.05).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smoking,drinking,snoring,eating habits and exercise between two groups(P<0.05),and also found in th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between two groups(P<0.05).Smoking,excessive alcohol,snoring,salty diet,depression and anxiety wer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stroke(P<0.05),and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troke(P <0.05).ConclusionsThe unhealthy lifestyle(smoking,excessive alcohol,snoring,salty diet)and negative emotions(depression,anxiety)have close correlation with the attack of stroke.Patients with above risk factors should be timely intervented,which is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stroke,and ma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clinical effect and prognosis.
Lifestyle;Negative emotions;Stroke;Correlation
R743.3
A
10.3969/j.issn.1674-4659.2017.11.1531
2017-07-31
河源市科技局社會發展科技計劃項目 (項目編號:2015-7)
李建標 (1978-),男,廣東河源人,本科學歷,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腦血管病。
(責任編輯: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