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北京市昌平區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部,北京 102200)
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觀察
王 楠
(北京市昌平區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部,北京 102200)
目的:探討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近期北京市昌平區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為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水平、空腹血糖(FPG)的水平、餐后2小時血糖(P2hPG)的水平、生活質量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HbA1c、FPG、P2hPG的水平及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 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能有效地控制其血糖水平,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生活質量。
社區;糖尿病;常規護理;綜合護理
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代謝性疾病。該病以高血糖為特征,可導致患者出現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的情況,從而對其多個器官造成損害,嚴重威脅其健康。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有助于控制其血糖的水平,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生活質量。為探討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北京市昌平區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近期收治的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4至2015年期間北京市昌平區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對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提出的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年齡小于80歲。3)未患有其他重要器官疾病。4)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對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為:1)患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1)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根據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齡為47~70歲,平均年齡為(63.2±4.3)歲;其病程為2~18年,平均病程為(7.3±2.1)年;其接受教育的時間為6~17年,平均時間為(12.4±5.1)年;其中有Ⅰ型糖尿病患者6例,有Ⅱ型糖尿病患者54例。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其年齡為45~71歲,平均年齡為(64.5±5.0)歲;其病程為3~19年,平均病程為(7.5±2.5)年;其接受教育的時間為5~19年,平均時間為(11.5±4.8)年;其中有Ⅰ型糖尿病患者5例,有Ⅱ型糖尿病患者5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該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均通過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的方式進行治療。同時,對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指導患者保持有規律的生活,注意個人衛生,預防感染,遵醫囑用藥。每天使用羅氏血糖儀測量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時血糖(P2hPG)、睡前血糖和隨機時間的血糖值。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進行綜合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了解其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并幫助患者消除不良的情緒,增強其堅持進行治療的決心。2)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護理人員向患者詳細地介紹各種胰島素和降糖藥物的使用方法、可引發的不良反應及需要注意的事項等。為患者制定科學的用藥方案,并叮囑其按時、按劑量用藥。定期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電話隨訪。3)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護理人員向患者強調合理飲食對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性,控制其每天攝入的總熱量。讓患者戒煙,限制其飲酒量。告知患者遵循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讓患者多吃富含纖維的清淡食物。4)對患者進行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及既往運動情況等指導其進行適量的運動。運動方式宜選擇慢跑、散步等。循序漸進地增加患者運動的強度,并督促其堅持進行運動。運動前后監測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免其發生低血糖。合并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及嚴重的心、腦、腎等慢性并發癥的患者不宜進行運動。5)對患者進行糖尿病專題健康教育[1]。護理人員定期開展糖尿病專題健康教育講座,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水平,使其能通過進行自我管理而有效地控制血糖的水平。
護理前后分別檢測兩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HbA1c)、FPG及P2hPG的水平。觀察護理期間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護理前后分別使用36項健康調查簡表(The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HbA1c、FPG及P2hPG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HbA1c、FPG及P2hPG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 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血糖指標及SF-36評分(±s)

表1 兩組患者的血糖指標及SF-36評分(±s)
F P G(m m o l / L) P 2 h P G(m m o l / L) S F -3 6評分組別 H b A 1 c(%) (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8 . 7 ± 1 . 2 7 . 2 ± 1 . 0 1 0 . 2 ± 1 . 2 8 . 7 ± 0 . 8 1 3 . 2 ± 1 . 3 1 1 . 2 ± 0 . 7 6 4 . 2 ± 4 . 7 7 5 . 5 ± 3 . 6觀察組 8 . 7 ± 1 . 3 6 . 3 ± 1 . 2 1 0 . 3 ± 1 . 1 6 . 5 ± 0 . 6 1 3 . 3 ± 1 . 4 1 0 . 0 ± 0 . 6 6 5 . 4 ± 5 . 3 8 7 . 2 ± 4 . 1 t值 0 . 4 2 0 3 . 2 2 0 0 . 5 1 8 4 . 1 9 3 0 . 4 2 0 3 . 2 0 8 0 . 4 2 9 5 . 8 2 9 P值 >0 . 0 5 <0 . 0 5 >0 . 0 5 <0 . 0 5 >0 . 0 5 <0 . 0 5 >0 . 0 5 <0 . 0 5
護理期間,對照組中有8例患者發生低血糖,有3例患者發生酮癥酸中毒,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8.33%。觀察組中有2例患者發生低血糖,有1例患者發生酮癥酸中毒,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00%。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急劇上升。我國成年人罹患糖尿病的幾率為9.7%[2]。大約有60%的糖尿病患者未到醫院診斷過其病情。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其病情的控制情況也很不理想。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較長,容易產生焦慮及抑郁等不良的情緒,降低其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及對治療的依從性[3]。綜合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根據其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對其進行高質量護理的護理服務模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時,需根據其性別、年齡及身體狀況等為其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從多個方面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在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措施包括心理護理、用藥指導、飲食護理、運動指導及糖尿病專題健康教育。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常規護理和綜合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其HbA1c、FPG、P2hPG的水平及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僅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其 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這說明,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能有效地控制其血糖的水平,可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生活質量。
[1] 馬靜.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3):2169-2171.
[2] 徐蕾,金蓓,朱儉峰.219例社區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緒的調查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2):178-180.
[3] 于平平,肖湘成,王琳云,等.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與其血糖控制的相關性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 38(4):425-431.
R473.5
B
2095-7629-(2017)9-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