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12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奇怪建筑開始走向終結 在中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之際,想要留下印記的建筑師們在新的文化和商業中心設計中盡情地揮灑創意。現在,這樣肆意打造奇形怪狀建筑的機會正走向終結。
誠然,這些富有生機活力的創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枯燥單調的城市景觀。但也有不少建筑設計與城市形象不符。例如,重慶國泰藝術中心就被當地居民戲稱是一個箱子外面伸出了許多支筷子。在鄭州,河南藝術中心的外觀則像是一系列受到擠壓的球體,烏拉圭籍設計師堅稱它的靈感來自于中國的樂器。這些建筑可能將會是最后一批“古怪”建筑了。
2016年2月,中國國務院宣布,禁止建設不經濟、不適用、不綠色、不美觀的奇怪建筑。北京朝陽公園廣場設計師馬巖松表示,需要對中國建筑前進的方向進行思考。“中國人需要明白當下現狀并叩問,我們的文化是什么,我們能給世界帶來什么。”很明顯,中國領導人要改變中國城市發展的方向,這并不是審美上的心血來潮,而是對城市發展的新思考。包括北京在內的不少大城市都開始了郊區化的進程。
馬先生認為,2017年將是中國建筑歷史上的一個分界點。如果人們觀察仍在中國運營的外國建筑設計所的作品,很明顯,已經開始發生改變。盡管與西方標準相比依然規模龐大,但建筑設計已經變得更加簡樸了。在中國工作的建筑師們將不得不適應新的要求,同時也要適應小規模城市甚至是郊區的城市化。▲
(王曉雄譯)
環球時報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