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忠賢
一、問題提出
在開展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教育活動中,民主法治和誠信友善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這些內容也彰顯出我們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同時堅持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因此,法治與德治如車之二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進行以德治國思想教育的主要對象為全體公民,其中也包括學生。今天的學生將是明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者,因此,他們的道德素質如何,直接影響著“明天”的以德治國的水平。由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在當今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極其重要和必要的!
二、學生道德的特征及其產生原因
這一代中學生,出生于新世紀,成長于經濟社會的轉型時期,他們的道德在形成過程中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因此要對他們施加道德教育,首先必須準確把握他們的道德脈搏,縱觀這一代學生道德的現狀,其明顯地體現出以下共性的特征。
連續性與階段性的辯證統一。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千百年來,我們的民族沉積出了許多傳統的美德,這些傳統美德經過我們的道德教育在學生的身上延續了下來,從而體現出了道德的連續性。歷史的車輪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社會已進入了深化改革開放、經濟社會轉型的新階段,植根于這一階段的道德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市場經濟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則反映在人們的道德上過分強調索取,拜金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泛濫等,這些道德的出現明顯地帶有這一階段的階段性特征。同時,學生作為一個動態的個體,從小至今接受家庭傳統美德的熏陶,學校“四有”道德的教育,社會良好道德的感染,因此,他們肯定會在自己的身上把這些道德延續下來;但是學生正處在一個特殊的心理、生理形成階段,缺乏正確的道德評價標準,或者還沒有真正把這種評價標準內化為自己的準則,從而表現出學生時代是他們道德形成的一個特殊階段。
崇高性與庸俗化的辯證統一。在當代學生中間,相當多的學生有著高尚的道德,愛國,愛社會主義,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他們的道德主流,他們積極要求入隊、入團甚至入黨,確立了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崇高道德理想。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有些學生是非、善惡、美丑不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表現出道德上的庸俗化,甚至不正確。另外,有些學生在某些時候、某些場合表現出良好的道德,有時又相反,如果哪一種道德對他們的刺激更強烈,他們就會朝哪一個方向發展。
理想性與現實性的辯證統一。歷史上任何一種類型道德的主要功能,都是通過一定的道德觀念、道德準則、道德理想等形式,使人們認識個人同他人、同社會的利益關系,認識現實社會的生命力和它的發展趨勢,幫助人們了解人生的價值,從而引導人們的行為從“現有”到“應有”的轉化,體現了道德是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問題在于,我們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目標只注重方向性,未能結合生活實際,沒有貼近學生的品德發展實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品德評價的后顧性特點較為突出,習慣于用既定的道德標準框定學生的言行,當學生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道德標準時,不是用新的生活實踐去重新檢驗既定的道德標準,而是用既定的道德標準否定學生的新品德發展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一元性與多元性的辯證統一。經過多年的道德建設,我們建立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道德體系,絕大多數學生也確立了這種原則。但是,由于在經濟領域還是存在著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元化經濟,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道德必然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從而引起人們對這些多元性道德的重新審定和評價。
從根本上說,按照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說的基本觀點,作為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的道德深深植根于社會經濟關系之中,決定于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并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著。因此,現階段的基本經濟關系構成了我國現階段具有豐富內涵的社會經濟基礎,也是產生上述特征的根本原因。另外,從主觀上說,學校的道德教育的實施現狀也是產生上述特征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多年來,學校片面強調應試教育,把升學率作為考量學校工作的唯一依據,學校工作出現了口號上“德育為首”事實上“德育為下”的“一手硬、一手軟”的狀況,再加上學校的道德教育存在“假、大、空”的弊端,在引導人們對崇高理想的追求中,有意無意地忽視學生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從而使道德教育處于與生活邏輯的背離之中。
三、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回歸生活
從以上學生道德的特征和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中,應弘揚回歸生活的主旋律,也就是說,我們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應回歸到學生所處的家庭、學校、社會生活,回歸到現階段的現實,回歸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之中,這樣,才能正道德教育之本,清道德教育之源。自從胡塞爾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之后,許多人對此表示理解和贊同:人們“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任何離開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都將是蒼白無力的。那么,現階段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如何體現這一主旋律呢?
從道德教育的一般過程來說,道德教育必須是一個幫助學生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和堅定道德信念并最終形成道德習慣的過程。毛澤東說:“不論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因此道德教育首先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讓他們懂得道德評價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標準,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等等。其次要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因為有了某種道德認識,并不一定會有相應的道德情感;沒有熾熱的道德情感,當然也就不會有對美、善等道德行為的熱烈追求。只有通過生活實例,來進行善、惡的對比,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再次要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如果沒有堅強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實踐中克服困難,就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從而戰勝邪惡和私欲。然后要樹立和堅定學生的道德信念,它是以前三者為基礎的,只有識深、情篤、意果,才能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這種道德信念是學生一生發展的理想支柱,也是以德治國的希望寄予學生身上的體現。最后要讓學生養成道德習慣,也就是說,學生的一言一行要符合道德行為規范,完成從他律向自律的轉化。
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但我們對這些花朵究竟做了哪些值得肯定的德育工作呢?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活動之際,我們應該真正重現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并為之付出辛勤的耕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