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剛++董新
作為商務部“電子商務進農村第一批試點示范縣”,近幾年來,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丹江口市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徑,促進電子商務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探索出了一條“黨建+電商+扶貧”的新路徑。
讓黨旗“e路”飄起來
“真沒想到野蜂蜜在網上賣這么貴!家里還有上十斤,可舍不得吃了,趕緊賣了。”在丹江口市龍山鎮土臺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電商服務站,王彩云領到了扣去郵費后的85元蜂蜜錢。
在偏遠的農村,蜂蜜不是個稀奇物,頂多賣個香油價。養了10多年蜜蜂的王彩云,每年割40余斤蜂蜜,以往除了少部分賣給上門收購的小販外,大部分都是自己吃了或者送給親戚。當村支部書記黃云告訴她野蜂蜜在網上賣到50元一斤時,王彩云還不敢相信。在書記的再三保證下,她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賣了2斤。當村民們仍舊半信半疑時,嘗到甜頭的王彩云可沒閑著,她當天就把家里剩下的10斤蜂蜜連同親家的3斤蜂蜜一起送到了村里的電商服務站。
隨后,電商逐漸在村里火了起來,香椿、毛栗子、花生、核桃、土雞蛋……各種農產品借著網絡出了村、進了城。
電子商務進農村,“互聯網+基層黨建”功不可沒。在電商發展之初,盡管口號喊得響,但是除了個別城郊村,其他真正發展起來的村幾乎沒有。
鄉鎮到村的物流“最后一公里”不暢,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瓶頸。針對這種情況,丹江口市結合“基層黨建整市推進工程”,大力實施“互聯網+基層黨建”,在農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設立電商物流服務站點194家,村村通光纖,行政村全覆蓋,解決了物流和網絡難題。
今年上半年,丹江口市在全市農村黨支部建立政策宣傳、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和諧共建、民主監督“五型”黨小組970個,每名黨員聯系2至3戶群眾,黨小組長帶頭開網店,黨員當起快遞員,免費為村民提供網上購物和農產品銷售服務。
通過發展電商,服務群眾,密切了黨群關系,讓基層黨建找到了新的契入點,黨建和電商的深度融合,讓黨旗“e路”飄紅。
讓“能人”網紅多起來
“這種冰桃很甜,是我上午親自到農戶家摘的,馬上就給你發貨。”在丹江口市新港辦事處的一棟居民樓內,回鄉創業大學生陳利和妻子正在租住的房屋內一邊裝貨,一邊用手機現場直播。半個小時后,14箱桃子隨著郵政車發往江蘇鎮江。
兩年前,陳利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創業。當時丹江口市正在推廣農村電商工作,村干部挨家挨戶動員村里為數不多的年輕人參加電商培訓。培訓一個星期后,陳利在淘寶網上注冊了“三里三味土特產”淘寶店。
“雖然掙的不多,但這是一條致富新路,能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鄉親們把特產賣給我就行了,不用提著籃子上街賣,還被城管到處攆。”陳利說,開淘寶店的頭一年,春推茶、夏賣桃、秋售桔、冬銷蛋……他這個“村小二”幫助鄉親們銷售各種農產品30余種,完成訂單2700余單,交易額39萬余元。
隨后,陳利又迅速注冊了兩家網店。去年,在市里舉辦的“水都大集”杯電商創業大賽中,陳利獲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一下子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這一年,在五谷廟村黨支部書記的指導下,陳利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如今已是預備黨員的他,被上級黨委列為了村后備干部重點培養對象。
和陳利一樣,退伍青年王馬江在淘寶上開了一家農特產直銷店,主要銷售艾葉。過去,在農村艾葉一直被當成辟邪之物,只在端午節時才被派上用場。自從王馬江收購艾葉后,每斤艾葉可以賣到1.8元,村里的艾葉一夜之間變廢為寶。在王馬江的帶動下,10余戶村民種植艾草,年初簽訂收購合同,年底保底收購,每畝地年純收入達到3000元,遠比種糧食收益好。2016年王馬江從村民那里收購艾葉16萬余斤,現金支付29萬余元,不僅帶動了一大批村民致富,還帶活了艾草產業。
精準扶貧,靠產業;發展產業,靠能人。丹江口市堅持人才工作向扶貧一線傾斜,大力實施“人才扶貧計劃”,建立電子商務人才培訓示范基地,聘請淘寶講師培訓技術骨干。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組織農村電商培訓150余次,累計培訓電商操作人員1500余人。同時,該市依托“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培養大學生70名,并重點扶持大學生參與電商創業,培育了一批互聯網時代的“觸網農民”和電商創業“網紅”,形成“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的脫貧模式。
讓山區群眾富起來
丹江口市是國家秦巴山區扶貧開發重點縣,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為了保證一江清水永續北送,一些工業項目不能落地,發展受到限制。在庫區,曾經是群眾致富主導產業的網箱養魚也被全面取締,迄今已有16萬口網箱被清理。無論是對原本就貧困的山區群眾,還是對上岸的養魚人來說,都需要找到新的致富路子。
為了鼓勵貧困戶發展電商,丹江口市專門制定了獎補政策,貧困戶發展電商的每戶可獎補5000元。目前,全市農村發展個人電商163家,其中貧困戶32家。通過電商,原本“藏在深山無人知”的特色農產品,搭乘互聯網的快車,火速進城。而衣服、鞋子等日用品,甚至洗衣機、電視機等家電也通過電商走進了村民們的生活。老百姓交換的是物資,得到的是實惠。
在丹江口市牛河林區,見到貧困戶馮善營時,他正在自己的稻場忙著曬艾葉,旁邊的竹席上擺滿了地耳,這些山貨明天就要發到千里之外的大城市。去年,僅靠賣艾葉,馮善營就收入4000多元。“城里人喜歡山貨,香菇、地耳、桃膠在網上都能賣,只要你勤快,山上都是寶。”馮善營對今年脫貧充滿了信心。
除了鼓勵群眾自己開網店,丹江口市建立了全市電商扶貧信息數據庫,將收集的20個鄉鎮114種(類)特色物產信息和82個特色種養大戶(合作社)信息,對貧困戶、電商企業和市場共享;建立本地電商綜合服務平臺“水都大集”,銷售農特產品,年交易金額上千萬元;在旅游景點建立地方特產線下體驗館,展示了200余種丹江口地方特產;2015年至今在京東等知名電商平臺銷售本地特產5740余萬元;50家企業入住電商孵化園,帶動就業創業2200余人……
一根網線,聯通的是大千世界;一臺電腦,叩開的是增收之門。搭乘著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這輛快車,丹江口市讓農特產品“接網觸電”,使現代農業“換擋升級”,逐漸探索出了一條“電商+支部+貧困戶+能人”的精準扶貧新模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