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
最近到遼源市群眾藝術館采訪,該館館長楊春峰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他說:我們館過去搞群眾文藝培訓,都是把各地區的培訓人員召集到市館來進行統一培訓,這不能不說是個好辦法。我們市群眾藝術館省力省心,大家從各地來到市里就行了。至于大家來參加培訓會有什么困難和問題,我們作為培訓方,可以不去考慮。但是,2017年年初,我們開始調研和反復算賬,不僅要算社會效益的賬,也要算經濟賬。如何能夠高效率而又節約成本,是我們全年培訓工作的研究課題。我們根據近年來培訓工作的經驗和調研情況,總結摸索出一個新的培訓方式。那就是,我們把過去的召集培訓,變成上門培訓,把群眾文化培訓送到百姓家門口。如此,看似簡單的變化,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有些工作就是這樣,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首先,過去我們在市里搞培訓,要讓各地學員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培訓,吃住都要花錢。因為人多,費用就高。例如一場50人的培訓,要產生50人的差旅費等。那么,根據需要,我們到各地區去上門培訓,只要帶上專家和老師,幾個人的費用,就解決了50人到市里來的花銷費用。費用節省了,學員培訓工作也做了。節省了費用,提供了方便,群眾滿意,我們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何樂而不為呢?
楊館長的一席話,讓我們參加采訪調研的同志都贊不絕口。僅通過培訓這項工作,就讓我們看到這個館的工作在創新,同時也是務實的,這真是非常難得啊!
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遼源市群眾藝術館全年共開展了60場培訓,其中有多半是市館領導帶領專家和老師們深入到基層,把過去的送文化下鄉變成了到基層種文化,深受廣大基層群眾的喜愛。
我們做群眾文化工作的,如果不深入到群眾中去,解決群眾的問題和困難,那么,群眾就會離我們很遠,我們的群眾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即使國家投入資金再大,也還是漂浮在表面做文章、走過場,流于形式。只有從實際出發,為群眾實打實地著想,創新而不脫離實際,我們的工作才會取得實效,群眾才會滿意。鑒于此,遼源市群眾藝術館培訓工作這一做法,值得我們所有同行借鑒。
習總書記一再強調,我們做文化工作的,一定要深入到基層,到群眾中去。我們基層工作者,要認真學習領會習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然后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工作,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去創新開展工作,這樣,才會為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事業做出實際貢獻。(責任編輯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