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洲
近年來,保康縣不斷強化黨建引領作用,出臺《保康縣“基層黨建+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大力推行特色主導產業“88111”模式,即各村80%的土地用于發展特色主導產業、80%的農戶從事特色主導產業、100%的村干部帶頭發展特色主導產業、100%的黨員發展特色主導產業、100%的村有集體企業或經濟實體,通過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促集體持續增收,促農民脫貧致富。
圍繞發展建組織。打破傳統式、條塊式的黨組織設置模式,根據產業規模、從業黨員人數,因地制宜組建產業黨組織,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牢固樹立黨管一切原則,讓黨組織掌舵產業發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堯治河村形成了以村黨委為核心、黨支部為支撐、村企業為平臺的黨建格局。2016,該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2億元。
拓寬視野選能人。全面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專職化管理,采取從農村致富標兵中選用一批、從創業返鄉成功人士中選配一批、從大學生村官或大中專畢業生中選拔一批、從復退軍人和村教村醫中選任一批的方式,讓政治上的紅人、創業中的能人、發展中的富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目前,全縣共有“能人型”黨組織書記190名,占74%。在廣大農村黨組織書記的帶領帶動下,縣內茶葉、核桃、食用菌、煙葉等主導產業繼續鞏固,藥材、蔬菜、養殖、旅游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
黨員帶頭創示范。實施“黨員領富致富工程”,從項目、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導黨員領辦創辦專業公司、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實施“人才回鄉創業工程”,加大外出務工能人摸底聯系,積極宣傳本地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鼓勵在外創業黨員回鄉創業、帶領發展。實施“后備干部培養工程”,按照主職1:2、副職1:1的比例培養選拔村干部梯隊,把黨員中的致富能手、產業大戶、企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培養成村干部,讓黨員干部在產業發展中擔當主力軍。900多名優秀人才被納入后備干部數據庫,38名表現優異的后備干部進入村“兩委”班子,為明年換屆打下堅實基礎。
村社合一闖新路。出臺《扶持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助推產業精準扶貧工作行動計劃》,大力支持村集體注冊成立合作社、企業,發展集體經濟組織,引導村民以土地作價入股,推動土地流轉,實行“村社一體、合股經營”。近年來,全縣先后注冊成立農業龍頭企業35家、專業合作社657家、家庭農場70家。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簽定幫扶協議1.4萬份,輻射帶動貧困戶新建特色產業基地6萬余畝,實現特色產品訂單銷售2.8億元,7000多名貧困戶靠產業脫貧。
成果共享惠民生。強化民本理念,讓廣大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監督產業發展,共享發展成果。按照“支部+基地+合作社(企業)+黨員+群眾”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動員全縣80%的群眾投身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實施“五務”公開,強化村民自治。產業發展不僅讓群眾腰包鼓了起來,而且增強了集體實力。2016年,全縣20個貧困村脫貧出列,2.6萬貧困人口脫貧銷號,出現了一大批集體經濟收入百萬元村、千萬元村。
(作者系保康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