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勇
641300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
李小勇
641300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目的:探討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臨床特點和危險因素。方法:收治腦卒中患者188例,58例合并癲癇患者為觀察組,130例未合并癲癇患者為對照組,比較兩組臨床資料。結果:在觀察組,早發型癲癇發病率顯著高于遲發型癲癇;在癲癇發作類型中,出血性腦卒中以全身型為主,缺血性腦卒中以部分發作為主;病灶部位,皮質上病變率顯著高于皮質下病變率;危險因素主要包括腦卒中類型、病灶范圍和部位。結論:腦卒中后癲癇以早發性、皮質部位為主,相應發病率和腦卒中類型有緊密聯系,其中出血性腦卒中、多腦葉和皮層部位是影響腦卒中后癲癇的主要危險因素。
腦卒中后癲癇;臨床特點;危險因素
腦卒中是一種重危病癥,很容易誘發癲癇,尤其以老年患者最為常見,腦卒中所引發的老年癲癇發病率高達50%[1]。腦卒中后癲癇可以出現在腦卒中患者病程的各個階段,發作時會使患者出現循環衰竭、電解質紊亂、高熱等臨床病癥,相應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均相對較高,有必要及時進行診斷和防治[2]。為了采用針對性防治和護理對策,必須要對患者的臨床發病特點和危險因素進行深入調查和分析。本次研究回顧分析了來本院接受治療的58例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臨床診治資料,歸納和統計了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臨床特點和危險因素,現報告如下。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腦卒中患者188例,均符合我國《腦卒中臨床診治指南》。其中58例合并癲癇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余未合并癲癇的13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41歲,女17歲;年齡51~70歲,平均(62.1±2.1)歲;合并糖尿病35例,合并高血脂20例,飲酒10例,吸煙3例。對照組男79例,女51例;年齡51~70歲,平均(61.97±6.12)歲;合并高血脂63例,合并高血壓42例,合并糖尿病11例,飲酒20例,吸煙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合并癥以及煙酒嗜好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不同類型腦卒中患者癲癇發作時間情況[n(%)]

表2 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病灶部位情況[n(%)]
方法:①針對患者的臨床特點制定研究方法:回顧性分析58例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臨床資料。具體包括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類型、時間以及病灶部位;不同類型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②針對患者危險因素的研究方法:主要對患者的年齡、性別、合并癥、飲酒、吸煙、病灶部位(皮層上、皮層下)、腦卒中類型(腦梗死、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合并癥(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相關因素進行歸納和分析。
表3 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危險因素分析[±s,n(%)]

表3 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危險因素分析[±s,n(%)]
因素 例數 對照組(n=130) 觀察組(n=58) t/χ2 P性別 男 120 80(66.67) 40(33.33) 1.15 >0.05女68 50(70.53) 18(29.47)平均年齡 61.87±6.22 61.12±6.13 1.02 >0.05高血脂 是 97 62(63.92) 35(36.08) 1.07 >0.05否91 69(76.40) 22(23.60)高血壓 是 61 41(67.21) 20(32.79) 1.22 >0.05否127 90(71.20) 37(28.80)糖尿病 是 18 12(66.67) 6(33.33) 1.13 >0.05否170 119(70.24) 51(29.76)酗酒 是 5 3(60.00) 2(40.00) 1.20 >0.05否183 128(70.17) 55(29.83)吸煙 是 30 20(66.67) 10(33.33) 1.05 >0.05否158 111(70.51) 47(29.49)病灶部位 皮層上 61 26(42.62) 35(57.38) 3.62 >0.05皮層下 127 105(83.20) 22(16.80)病灶范圍 單腦葉 138 112(81.16) 26(18.84) 4.14 >0.05多腦葉 50 19(37.46) 31(62.54)腦卒中類型 腦梗死 84 66(78.57) 18(21.43) 5.13 >0.05腦出血 72 46(63.89) 26(36.11)蛛網膜下腔出血 32 19(61.23) 13(28.77)
觀察指標:①分析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類型、發作時間等臨床特點;②分析患者性別、年齡、飲酒、吸煙、合并癥、腦卒中類型、病灶范圍和部位等臨床危險因素對腦卒中后癲癇的影響[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腦卒中類型下患者癲癇發作時間比較:在患者的腦卒中類型方面,其中出血性腦卒中的癲癇發作率達62.1%,顯著高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癲癇發作率的37.9%,且以早發型癲癇發作為主(83.3%),其中遲發型腦卒中患者的癲癇發作率為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缺血性腦卒中后癲癇患者中,早發型癲癇患者所占比例達59.1%,顯著高于遲發型癲癇患者所占比例40.9%。由此可知,針對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發作時間而言,最為常見的癲癇類型為早發型[4]。在早發型癲癇患者中,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所占比例高達69.8%,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所占比例達到30.2%,尤其以出血性類型的腦卒中患者為主,其中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占遲發型癲癇患者的比例高達60.0%,見表1。
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病灶部位分析: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關鍵病灶位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皮質上和皮質下。在早發型癲癇患者中,皮質上病灶部位的癲癇患者占比達67.4%,皮質下病灶部位的癲癇患者占比達32.6%;在遲發型癲癇患者中,皮質上病灶部位的癲癇患者占比達72.2%,皮質下病灶部位的癲癇患者占比達27.8%;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皮質上病灶部位的癲癇患者占比達59.1%,皮質下部位的癲癇患者占比達40.9%。由此可知,皮質上病灶占比顯著高于皮質下病灶占比,見表2。
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癲癇類型發作情況:在癲癇發作類型中,全身性發病類型13例(22.4%);部分性發作類型43例(74.1%)。其中出血性腦卒中患者主要表現為全身性發作形式,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主要表現為部分性發作形式。
腦卒中后癲癇的危險因素分析:危險因素主要包括腦卒中類型、病灶范圍和部位,尤以皮層上累及多腦葉的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所誘發的腦卒中后癲癇發生率為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腦卒中是臨床一種重危病癥,很容易誘發癲癇,尤其以老年群體最為常見,因腦卒中所引發的老年癲癇發病率高達50%。腦卒中后癲癇可以出現在腦卒中患者病程的各個階段,發作時候會使患者出現循環衰竭、電解質紊亂、高熱等臨床病癥,相應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均相對較高,有必要及時進行診斷和防治[5,6]。有關統計表明,腦卒中患者常常會伴隨腦水腫、缺氧和缺血等臨床癥狀,很容易阻礙腦循環,進而可能會嚴重損害患者的神經系統,升高患者的血糖值,損壞患者的心功能、腎功能以及誘發酸中毒等并發癥[7]。但是當前我國臨床醫學中有關腦卒中后癲癇的研究成果有限,實際的臨床治療方法和護理對策也非常有限。因此,為了采用針對性防治和護理對策,必須要對患者的臨床發病特點和危險因素進行深入調查和分析。
實際上,腦卒中后癲癇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早發型癲癇有可能會同腦卒中所誘發的腦細胞功能代謝紊亂之間有很強的聯系。但是遲發型癲癇可能會同腦卒中所誘發的膠質細胞增生和神經元變性之間有很強的聯系。與此同時,當前有關腦卒中后癲癇的治療用藥還不是非常明確,傳統治療中主要采取積極預防措施來最大程度減少腦損傷的發生,其中遲發型癲癇患者需要合理采用藥物來進行抗癲癇治療,尤其是針對那些老年腦卒中患者,必須要確保所選抗癲癇藥物的安全性,必要的時候可以合理采用抗凝藥物或者抗血小板藥物等來進行綜合治療。從本質上來考慮,腦卒中患者病情同患者卒中病情的類型、面積和部位等息息相關,如果存在大面積腦出血問題,尤其是顳葉或者近額等關鍵皮層部位處的卒中更是容易誘發癲癇,尤其是在患者處于高血糖、低血壓、低血糖或者高熱狀態時患者的癲癇發病率更高[8]。有關報道指出,早發型癲癇發生機制可能同患者局部電解質代謝紊亂、腦水腫、細胞缺氧和缺血等息息相關,致使患者體內鈉離子出現內流,進而可能會破壞細胞膜的穩定性,誘發癲癇,同時伴隨有腦出血的患者更容易誘發癲癇[9]。但是遲發型癲癇發生同腦卒中后膠質瘢痕的形成具有緊密聯系,同時也可能會改變患者局部腦組織結構,此時會進一步加劇患者缺氧和缺血情況,有必要采取科學、合理的臨床治療措施和護理方法來防范腦卒中患者出現癲癇問題[10]。
通過本次研究可知:58例腦卒中后癲癇患者中,早發型癲癇發病率83.3%,顯著高于遲發型癲癇發病率的16.7%;在癲癇發作類型中,出血性腦卒中以全身型為主,缺血性腦卒中以部分發作為主;病灶部位的皮質上病變率達59.1%,顯著高于皮質下病變率的40.9%;危險因素主要包括腦卒中類型、病灶范圍和部位,尤以皮層上累及多腦葉的出血性腦卒中所誘發的后癲癇發生率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簡言之,腦卒中后癲癇以早發性、皮質上為主,相應發病率和腦卒中類型具有緊密聯系,其中出血性腦卒中、多腦葉和皮層部位上是影響腦卒中后癲癇的主要危險因素,很容易誘發眾多并發癥,臨床上需要根據患者的特點和情況來給予針對性治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加快患者康復。
[1]張瑜,鄒颯楓.卒中后癲癇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5,32(8):734-735.
[2]杜桂香.腦卒中繼發癲癇治療及危險因素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5,44(4):437-438.
[3]童玉翠,周農.腦卒中后癲癇再發的臨床分析[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2,39(2):114-116.
[4]牛衛紅,王金蘭.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9):109-110.
[5]吳平,莫國毅.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0):4744-4745.
[6]何俊華.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0):129-130.
[7]李邦松,王慶梅.70例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分析[J].安徽醫藥,2013,17(9):1533-1535.
[8]趙世峰,李云香.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分析及預防對策[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5):910-911.
[9]付斌.對腦卒中后癲癇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的研究[J].吉林醫學,2015,36(11):227-2278.
[10]王立恒.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與危險因素的分析探討[J].當代醫學,2016,22(27):33-34.
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epilepsy after stroke
Li Xiaoyo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iyang City 6413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epilepsy after stroke.Methods:188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selected,58 patients with epilepsy were trea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130 patients without epilepsy were as the control group.We compared the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Result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incidence of early-onset epileps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ate-onset epilepsy.In the type of epileptic seizure,the whole body type was the main in hemorrhagic stroke,and partial attack was the main in ischemic stroke.The lesion rate in the cortex in lesion si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subcortex.The risk factors included stroke type,range and location of lesion.Conclusion:Epilepsy was mainly early onset and cortical area after stroke.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responding morbidity and the type of stroke.Hemorrhagic stroke,multilobar and upper cortical site we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epilepsy after stroke.
Epilepsy after strok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Risk factors
10.3969/j.issn.1007-614x.2017.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