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民
海歸博士的綠色循環利用夢想
文/李愛民
她創辦的化興軟控公司,僅2016年銷售額就達2000多萬元;2017年,聚晶科技僅成立兩個月,銷售額便突破4000萬元,預計今年銷售額將破億元;即將啟動的導電漿料項目,實現了光伏產業硅廢料在電子產業的綠色循環再利用,預計到2018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她就是2013年通過哈工大“百人計劃”人才政策引進該校執教的趙麗麗博士。
“對不起,遲到了!”剛落座,趙麗麗便向記者介紹起化興軟控如何幫助企業在不增加新成本的前提下,通過工藝調整,改造原有設備提高其利用率。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感召下,2015年6月,趙麗麗萌生了依托科研成果自行創業的想法。同年7月,她自籌資金,針對國內相關產業需求,注冊成立化興軟控公司。化興軟控作為全國唯一可提供此類技術服務的公司,目前已為新疆、江西等地30余家新能源、光伏、半導體企業提供服務,每年可節約能耗近8億元。
1978年,趙麗麗出生于延壽縣一個農民之家。因為家里窮,她要靠全額獎學金來完成學業。在德國讀完博士,趙麗麗在瑞士聯邦工業大學蘇黎世分校做博士后,2011年入職美國可再生能源公司,任職中國區總經理兼技術總監。正是國外履職經歷,讓她看到國內企業好多技術相對落后的現狀,產生了回國發展的想法。恰好趙麗麗的本科老師向其發出邀請,“學校將組建一個新能源化工系,有興趣回母校任教嗎?”2013年,趙麗麗正式入職哈工大,在化工學院任職教授。“國內有很多商機,我想把在國外學過的研發經驗以及項目運行經驗與學校資源結合起來,在小范圍內應用于產業。”這便是趙麗麗回國執教、創業的初衷。
“技術越簡單、越容易生產的科研成果才最適合產業化,也就更接地氣。我每做一個項目,首先預估市場份額、成本及技術優勢,如何進行規模化,如何定位客戶……”趙麗麗以去年她參加投融資進校園活動上的“系列低成本硅——金屬導電漿料研制與產業化”為例,“導電漿料通過廢物利用成本低,一定程度上可以賺很多錢,但它需要建立團隊和生產線,需重資本投入,當時條件還未成熟,為此放緩了產業化步伐。”趙麗麗說,目前,化興軟控已具備自負盈虧能力,為此自己有足夠的精力啟動導電漿料項目。導電漿料作為一種新型導電材料,其原料來自太陽能硅片切割廢料,可以降低貴金屬用量20%—60%,制備成本降低30%—50%,相比同類產品具有極強的競爭力。
哈市優良的創業生態給了趙麗麗充足的發展空間。“作為教師可以創業,學校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創業教師的課程,企業產生的效益能夠作為教師的考核指標,這么好的創業環境真是太難得了。”談及我省、哈市以及哈工大對在校教師創業的支持,趙麗麗豎起大拇指為好政策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