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十九大報告站在了中國歷史轉折的重要時刻,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劃時代的報告,著眼未來的新時代和新征程,也對金融提出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
主要矛盾轉化與金融的
定位提升
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要判斷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各項工作包括金融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十九大報告同時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金融業的根本定位,就是要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從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進一步提升為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滿足更加平衡和更加充分的發展需求。
滿足美好生活和更平衡充分發展的需要,在經濟領域,十九大報告不再提具體的GDP增長目標,而是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成為新的原則。金融服務于三大攻關,服務于質量第一、效率優先,我們理解應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效率,從而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效率,推動實體經濟向高質量、高效益方向發展;二是通過市場優勝劣汰和創新金融工具,加速僵尸企業出清,加快傳統產業的調整、改造、升級;三是給予新興產業和增長新動能更大力度的支持,在這方面資本市場能夠發揮比商業銀行更大的作用,股票市場具有為新興行業的公司定價、融資功能,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也是報告提出的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促進經濟發展更平衡方面,金融應當有助于降低和消除不平衡,包括東中西部的發展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就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而言,金融首先需要配合國家大的戰略,支持貧困地區、不發達地區發展,支持鄉村振興計劃,政策性金融將在未來發揮更大作用,成為重要支柱;同時,縮小差距要通過人的流動和發展,金融要支持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支持產業跨地區轉移,商業化金融、傳統金融在這個層面能夠起到主要作用。
在促進金融服務更加平衡方面,普惠金融應是未來發展的重點,這是傳統金融的短板,也是應用金融科技的新型金融的長板。普惠金融有助于促進消費,從投資向消費轉變是增長動力切換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應用和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普惠金融快速發展,金融科技從邊際上逐漸改變了原有的金融體系。對于金融科技,不是要不要發展或要不要控制發展速度的問題,而是有序引導、完善監管、規范發展的問題。由于監管真空等因素,金融科技發展大潮中魚龍混雜,出現了一些披著金融科技外衣從事非法金融活動的案件,和一些由于缺乏監管、難以把握業務邊界造成的風險事件。建議將金融科技和金融信息服務業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確立金融科技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將金融科技逐步納入監管體系,在支持創新與有效監管間把握平衡,抓住這一輪金融科技發展中“彎道超車”的機遇。
經濟發展、物質需求之外,美好生活也體現在人民群眾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需求,其中在生態領域,對應的是綠色金融,未來將得到更多重視。近年來中國綠色金融發展非常快,已經成為綠色債券發行規模最大的國家,這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體現和要求。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十九大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是三個攻堅戰之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決條件。那么什么是要解決的重大風險?金融風險又在其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重大風險包括了地方房地產泡沫化的風險、地方債務風險、國有企業杠桿率過高風險、產能過剩行業去產能風險等經濟領域的眾多風險,而這些風險也都體現在金融風險上,如不良貸款和債券等其他金融產品的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人民幣匯率貶值風險等。防范化解這些重大風險,既要從金融領域著手,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協調,消除監管套利,彌補監管缺失,嚴格監管,落實執法,更要對形成風險的舊體制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如地方財稅體制改革、國企改革、房地產制度改革等,而不能就金融論金融。
風險的防范和化解是相關聯的,關鍵在于改革。“防”,既要對存量風險進行監測、預警、作出預案,也要防增量風險,這就要改變風險的形成機制;“化”,更多的是相對存量而言,但只有涉及風險形成機制、內因,才能真正化解。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要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平衡好二者的關系。2016年推出的市場化債轉股等一系列舉措,根本上還是用市場化的機制和手段,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去化解風險。如果只單純強調政府作用,就可能把風險化解短期化、表面化。市場作用的發揮,既要通過一些市場化的風險化解機制、工具、手段,應對已經形成的存量風險并集中處置;也要通過推進金融改革,發揮金融市場的風險化解功能,打破剛性兌付,落實金融機構退出機制,有序、漸進地釋放風險。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階段性任務。金融風險化解和促進高質量發展需要平衡。金融強監管、防風險會短期影響一些金融業務的開展,影響金融創新。但金融回歸本源并不與創新相悖,需要對有價值的、針對新興產業的、真正的金融創新和監管套利、脫實向虛作出區分。金融體系加快市場化改革也是防范化解風險,避免增量風險累積的最佳手段。金融支持經濟實現轉型發展,才能使化解存量風險的成本和影響降低直至消解。金融改革應審慎,以開放促改革,以邊際改革促存量改革,都需要順應趨勢,增強金融機構競爭力,例如金融綜合經營,就應當從規范監管著手積極應對。往前走,而不是守舊。
2018年的主要任務和
金融目標權衡
展望2018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是政策的主線,“三去一降一補”仍然是工作的主要任務,但是其相對重要性可能會有所調整。去產能和房地產去庫存已經取得一定成效,PPI的快速回升并向CPI傳導表明經濟供給端已經有效收縮。去杠桿分部門進行,企業部門通過淘汰僵尸企業和市場化債轉股等措施杠桿率有所降低,地方政府通過債務置換增加杠桿而降低了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居民部門則進行了又一輪的加杠桿,金融部門在強監管下業務、產品、資產負債表都在去杠桿,銀行同業業務和表外業務收縮顯著,但也帶來了利率持續上行的后果,從貨幣市場向債券市場再向信貸市場傳導。降成本目標在2017年讓位于“三去”,但如果高利率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滯后顯現并加劇,其重要性可能在2018年會再度提升。補短板是相對“三去一降”更長時期的政策目標,包括民生保障、環境保護、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新興產業培育、軟硬基礎設施建設等,站在十九大報告的歷史節點,分量日益加重。
2018年金融的著力點,仍然是除舊迎新,一方面是配合“三去”,防范化解風險,強監管還將延續;另一方面則是培育增長新動能,更多的是從未來發展的角度,著力點應該是“降”和“補”。2018年去杠桿和降成本的目標尤其需要相容,這需要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的平衡和協調。這一輪強監管的一個特點是多部門通力合作,金融監管協調比以往更加順暢,這也是去杠桿成效顯著的重要原因。但也要注意,不同的政策有不同的目標,而同一政策的目標也往往是多元的。政策需要注意滯后效應,防止各部門政策由于過于一致而導致的共振風險。政策應做好對沖搭配,適時微調輕重緩急。金融強監管和穩健貨幣政策可能是合理的政策搭配,金融監管重在“去”,貨幣政策重在“降”。化解風險是未來三來的常規戰,定力之余,應有耐心。□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