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相輝
在腫瘤科門診,總能看到一些以素食為主的消瘦患者,他們總是說:“好多人勸我只吃素食,因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長得快,吃下去的營養都被癌細胞吸收去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營養物質不會影響腫瘤細胞生長
實際上,癌細胞的生長跟患者吃多少營養物質并無直接關系。直到人死亡前,癌細胞都在搶奪正常細胞的養分,即使患者營養不良,癌細胞同樣增長。饑餓只會讓患者身體消耗得更快,加速疾病惡化。
根據美國癌癥協會研究的結果,癌癥病患飲食熱量至少應增加20%。且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人體增加養分,會使癌細胞生長更快。臨床上,我們也發現營養狀況好的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和預后都明顯好于營養狀況差的患者。
因此,“癌細胞被餓死”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
忌口食物有區別
民間有“發物”一說。所謂“發物”,是指富于營養或有刺激性,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所謂的“發”,我們可以理解成“誘發、引發、助發”某些疾病的食物。
從中醫的角度,“發物”對過敏性疾病、出疹性疾病、皮膚病、瘡瘍等都有誘發作用,但是疾病類型不同,需要忌口的食物也有差異。“發物”大多是腥膻味的,如牛肉、羊肉;或是辛熱性的,如魚;或是生發性的,如韭菜、筍,以及海鮮、腐乳等。但是以上這些并不一定是癌癥患者的忌口食物,患者的忌口食物應根據所患的疾病、病性、目前治療方案、得病的誘因等多方面決定。癌癥患者絕不能輕易拒絕營養食物,因噎廢食。
生活中,很多癌癥患者將“發物”的含義隨意擴大,認為吃了這些所謂的“發物”一定會導致腫瘤的復發。事實上,腫瘤是否擴散與“發物”沒有關系,相反,食物限制越嚴格,因營養不良和熱量不足造成的風險就越大。還有,患者營養狀況日趨惡化,是不利于治療和康復的。
吃辣不會刺激腫瘤生長加速
國內很多地方吃辣已經成為習慣,然而并沒有在癌癥的發病率、死亡率等方面高于其他地區,而吃辣會刺激癌細胞生長加速更是沒有任何根據。
辣只是人的味覺,和酸、甜、苦等并無特殊差別。很多患者只有吃辣的食物才有食欲,而得了癌癥之后,因為一些誤解,則被要求完全忌口。由于癌癥本身以及放化療都會引起食欲減退,再改變吃辣飲食習慣,往往會讓患者更加沒有食欲,這樣對患者的康復也就沒有任何好處。
只是,進食較多的辛辣食物很容易助熱生火,可表現為口腔潰瘍、牙齦咽喉腫痛、嘴唇干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發黃等。同時,某些藥物與大蒜、小茴香等辛辣食物同食,可能不但會使藥物失效,還能與藥物產生不良連鎖反應。因此,癌癥患者在食辛辣物前可先征求主治醫生的意見。
靜脈補液不能長期替代正常飲食
很多患者住院后會要求醫生靜脈補液,認為這樣對身體更好,不進食都沒關系。但是實際上,人體腸道的營養來源主要是靠食物進入腸道吸收而來,如果長時間不進食,腸黏膜就會萎縮,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增加感染概率。
靜脈注射所給予的脂肪乳、氨基酸等營養成分,往往很難被人體所吸收,更多是以能量形式被消耗掉。即使是醫療上用完整營養素制劑(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劑、電解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可維持改善病危、無法進食患者每日必需的營養代謝,但不宜長期使用。
癌癥患者只要能經口進食,就一定要盡量通過正常方式攝取營養成分,補充的方式可用腸內營養制劑進行。
有些食品吃不得
腌制食品 咸魚產生的二甲基亞硝酸鹽,在人體內可以轉化為致癌物質二甲基亞硝酸胺。咸蛋、咸菜等同樣含有致癌物質,腫瘤患者應盡量少吃。
熏制食品 如熏肉、熏魚等含苯并芘致癌物,常食易致食道癌和胃癌。
油炸食品 食物經過煎炸過焦后,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咖啡燒焦后,苯并芘會增加20倍。油煎餅、臭豆腐、油條等,因多數是使用重復多次的油,高溫下會產生致癌物。
霉變物質 米、麥、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霉變,被污染后會產生致癌物質黃曲霉毒素。
隔夜菜 隔夜熟白菜會產生亞硝酸鹽,在人體內會轉化為亞硝酸胺這種致癌物質。
反復燒開的水 反復燒開的水含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后生成致癌的亞硝酸胺。
量與頻率要重視
含有害物質的食物會不會對健康造成損害,取決于吃進去的量和頻率。如果食用量大、次數多,造成健康損害的機會就大;反之,則風險較低。例如,烤鴨的皮中確實含有致癌物質多環芳烴,但是由于此類致癌物質只在烤鴨皮里存在,肉里面基本沒有,而且含量很低,人們也并不是天天吃烤鴨,因此,危害人體健康的風險也就相應很低。
所以,并不是吃了含有易致癌物質的食物就一定會致癌。判斷某種物質是否真的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要有一個“量”的概念,如果沒有“量”這一前提,就沒有毒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