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峰
【摘 要】本論文致力于探究《二十四詩品》中所蘊藏的意境之美與中國散文詩電影相結合的審美情趣,作者晚唐詩論家司空圖將詩融入到道家哲思中,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中國散文詩電影將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視為文學類型中的散文,形式散漫而內在聚合,在充滿詩意的畫面中糅合中國本土山水渾厚的意境之美。
【關鍵詞】《二十四詩品》;道家;散文詩;意境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113-01
道本體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超越了相對與空間而虛無的存在,司空圖所撰《二十四詩品》其實就是折射了道家的哲學思想,蘊含了老莊的宇宙本體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意為道自然可以綻放出千姿百態的美,《二十四詩品》中所詮釋的24種美學境界也同樣根據道自然生發而出。
一、《縝密》與《那山那人那狗》細膩流轉
《縝密》是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一,“是有真跡,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開,清露未晞。要路愈遠,幽行為遲。語不欲犯,思不欲癡。猶春于綠,明月雪時。”[2]對于詩來說,細膩的情感自然流露,從而引起讀者內心的共鳴是至關重要的。電影同樣作為藝術,情感的細致流露隱藏于電影畫面中,通過銀幕中的人物動作、環境描寫,臺詞設置等一系列的電影語言,抒發導演的主觀情感,當這種情感與觀眾產生共鳴時,也就是藝術魅力體現之時。
《那山那狗那人》是中國第六代導演霍建起的作品,影片講述了在偏遠的鄉村中,鄉郵員這個職業在父子之間傳承的故事,父親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所有對兒子的感情都體現在眼神和動作中,而兒子處在一個年輕力壯的階段,對偏遠鄉村鄉郵員這個職業理解得并不透徹,父親由于身體的原因而退休,但是選擇和兒子再走一遍郵路,在這次內心碰撞且糅合的道路中,父子之間的感情得到升華。
道家對自然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周邊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宇宙在運轉的過程是自然形成的根源,所以人處在宏大的宇宙中,周邊的一切都是有著存在的意義,這種觀念同樣作用于電影畫面中,影像所展現的內容都是導演刻意調度的,《那人那山那狗》中,狗同樣也是情感交織的一個物件,“老二”多年跟隨父親走郵路,在父親退休之后,“老二”不愿意跟隨兒子,在父親跟著兒子走最后一次郵路時,“老二”逐漸認同了兒子,在影片結尾,兒子終究要一個人走郵路,父親把“老二”推向兒子,狗也向兒子跑過去,這個畫面不僅代表了父子之間傳承的完成,也代表了父親將郵路上所有的精神寄托轉移給了兒子,包括他最喜愛的狗,這種情感的細膩流淌,通過一只狗就可以輕易完成,讓人產生共鳴,留有意境。
就老子而言,他提倡的人生觀是內傾式的,通過人對自己內心欲望的控制,以及心靈的凈化改變來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包括對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是非觀點的轉化,《縝密》何嘗不是一種凈化的過程,讓人的靈魂充滿細膩而純凈的情感,如同山間的清流、茂密的樹林、成群結隊的動物。
二、《洗煉》與《刺客聶隱娘》自然空靈
《洗煉》同樣是《二十四詩品》之一,“如礦出金,如鉛出銀。超心煉冶,絕愛緇磷。空潭瀉春,古鏡照神。體素儲潔,乘月返真。載瞻星辰,載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講究的是除盡雜質,返歸本體的藝術技巧,達到自然純凈的狀態,讓人感受靈魂深處的情緒的震顫,從而產生共鳴與喟嘆。
由侯孝賢執導的《刺客聶隱娘》是一部古裝文藝片,講述的是聶隱娘兒時被一道姑擄走,長大后已經是一個武藝高強的刺客,帶著任務下山刺殺青梅竹馬的表兄而修煉道心的故事。從影像風格上看,電影前十分鐘用黑白色調處理畫面,道姑身穿白色道袍,手持拂塵,仙風道骨,聶隱娘一席黑衣站在道姑旁等候命令,殺手的從容與淡然在鏡頭中表現出來,這種通過黑白色調展現人物狀態的處理方式讓觀眾感受到“萬物皆虛無”的意境,周邊雜物都被弱化,臺詞運用古文,精簡干練,用最少的字眼表達最多的內容,鏡頭固定不動,畫面清風徐來,樹影輕微晃動,人物立而不語,這幾種畫面內容的基本元素都為《洗煉》而服務,塑造出一種空靈自然的藝術境界與審美極致。
聶隱娘放棄刺殺田季安之后,與道姑在庵中商榷,不合,聶隱娘殺死道姑。一切結束后,其與負鏡少年和采藥老者飄然遠去。返璞歸真并帶有詩意的鏡頭建立起長鏡頭美學的情景,空靈、純凈的空間布局使聶隱娘人物形象無限放大,長鏡頭的合理性連接著觀眾的耐心,以“炫技”為目的的長鏡頭與影像本體相違逆,大幅度的時間流動變得沒有意義,反而合法的長鏡頭能夠將觀眾直觀帶入到劇情的發展之中。
三、結語
中國散文詩電影是電影發展史中的一支很小的支脈,但是其有意境的空間結構、風景畫般的畫面內容、詩意的對話,以及影像中寓意的深層次審美追求,都是商業電影所達不到的高度,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是中國古代思想的中堅力量和寶貴財富,理應在我們生活中有所體現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吳斌航.人面桃花相映紅——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別裁[M].北京:線裝書局,2010.
[2]金元浦.中國文化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