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摘 要】繪本中的故事大多是充滿想象力的兒童故事,有著幻想的故事情節和幻想的邏輯。既然是幻想的故事情節和邏輯,那么就要讓讀者認可這種幻想的成分,把它變為能讓讀者理解并且產生共鳴的“合理邏輯”。所以,在繪本插畫中繪者還需要考慮怎樣來巧妙地表達出這種“合理的邏輯”。本論文旨在分析繪本插畫中想象與邏輯的表達手法和實現手段。
【關鍵詞】繪本插畫;想象;邏輯
中圖分類號:J2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142-02
繪本故事的內容中往往會有想象或幻想的成分存在,那么繪本插畫在想象內容上要如何表現畫面才能更加貼切更加有趣味性呢?
我們都看過動畫片,有沒有覺得片中的想象或幻想出來的故事很不合理呢?沒有。這是因為動畫片中的想象存在著“合理的邏輯”。這種“合理的邏輯”是編劇為了劇中天馬行空的想象故事編造的邏輯,觀眾在觀看影片時會把這種邏輯合理存在化,那么想象的情節也就不覺得荒繆了。繪本插畫在表現故事想象部分時也要設定“合理的邏輯”,讓讀者感受到故事發生的合理性,這樣故事中的想象成分才能使讀者不產生疑問,順利地接受。
《強強的月亮》這本繪本中的故事帶有強烈的童話色彩。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強強的小男孩和他的父親生活在大海邊的峭壁上,有一天父親出海打魚,被海上的風暴掀翻了漁船,父親的靈魂也被打出了身體沉到了深深的海底。強強請求月亮的幫助,月亮告訴強強要足夠的勇敢才能把爸爸的靈魂找回來,于是,在月亮的幫助下,強強跳進深深的大海里從一條章魚的手里奪回了爸爸靈魂。
繪本插畫是這樣處理故事內容的幻想部分的,畫面中在強強爬到了老柏樹的頂端把月亮輕輕地抱下來后,天空中就出現了一個空洞,這個空洞是月亮在夜空中的位置。之后的好幾頁插畫中這個空洞一直存在,直到月亮幫助強強從海底章魚的手中奪回爸爸的靈魂后升回了空中填補了夜空中的空洞。
繪者把月亮掛在天空中轉化為真實的“掛”,月亮被取下來可以再掛上去,在故事中這種“合理的邏輯”真實存在,強強生活的世界里月亮就是這樣存在的。對于讀者來說,繪者這樣的處理是符合生活認知的,尤其是兒童讀者,他們的頭腦中對物體的整體與局部有著一定的認知,認為從一個整體物上取下的東西可以再重新安裝上,而使整體物完好無損。所以,他們對書中的想象邏輯是可以接受的,并且覺得這樣的處理很有趣。
再如《老虎來喝下午茶》這部繪本也有著巧妙的邏輯構思。這部繪本是英國繪本畫家朱迪斯·克爾的經典作品。故事內容有著童趣般的想象和溫馨的友好氣氛,故事中索菲和媽媽樂觀包容的生活態度也值得讀者們學習。故事講述了一只大老虎來索菲家討要下午茶的經過,這只老虎毫不客氣地吃掉了媽媽準備的下午茶,并且到索菲家的廚房里吃光了所有的食物、喝光了所有的水。畫面中大老虎不停地吃喝,而索菲并沒有生氣,她的動作表現出對老虎的包容,她似乎很喜歡這位不速之客。讀者看到這里也會有一個疑問?大老虎來到索菲的家里,為什么她和媽媽都不會害怕呢?按照客觀的邏輯分析,人類對動物感到恐懼應該會表現得驚恐和害怕,而書中索菲一家的表現是如此平靜。這個疑問的答案隨著閱讀會自然而然地解開,繪本的最后講到大老虎走后,家里什么吃的喝的東西都沒有了。爸爸下班回家得知此事,他領著索菲和媽媽去了餐館,一家人快快樂樂地享受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第二天早上,索菲和媽媽去了超市,她們買了很多吃的東西,還買了一大罐虎糧,以備老虎再來喝下午茶。此時,讀者的疑問解開了,原來在索菲生活的世界中超市里就能買到虎糧,說明老虎和人類的關系應該是融洽的,所以索菲一家人并沒有表現出緊張驚恐的狀態。繪者通過故事和畫面的表達傳遞給了讀者這個想象世界的“合理邏輯”。讀者讀過此繪本之后也能更加深入地體會出作者的創作理念,被索菲一家的包容和樂觀的生活態度所感染。
《朱家故事》也是一本現實和想象結合得很好的作品。故事一開始介紹了朱先生的一家,并由朱先生一家的日常生活開始講述。繪本中朱先生和兩個兒子的生活狀態是用整幅對頁的插畫表現的,而朱太太的生活狀態是多個小畫面呈現出來的,每個小畫面中朱太太都在做著不同的家務活。這樣的設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朱先生和兄弟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狀態和朱太太忙碌而勞累的生活狀態,為繪本中的想象部分做了充分的鋪墊。
突然有一天朱太太離家出走了,留下了一張紙條“你們是豬”。插畫的畫面進入了想象部分,朱先生和兄弟倆變成了粉嫩嫩的大胖豬,家里的小狗也長出了豬一樣的鼻子,甚至連家里的器具都是豬頭的形狀,整個家已經變成了“豬窩”。由于繪本故事前面做了充分鋪墊,讀者對朱太太已是非常同情,所以看到此處朱先生他們的變化并沒有感到突兀,反而會對朱太太(下接第144頁)的出走表示“贊同”,對繪者由現實畫面轉向想象畫面的邏輯思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繪本最后又回到了現實,朱先生和兄弟倆意識到了自己的懶惰,向朱太太認了錯并幫助她一起干家務,他們又變回了人的模樣。現實到想象,再由想象到現實的邏輯轉變在此繪本中處理得十分巧妙和自然,繪者能夠洞察讀者的心理并對故事和畫面加以鋪墊,讓讀者的心跟著畫面自然過渡,順理成章地接受了“合理的邏輯”。
介紹了以上三本繪本的“合理的邏輯”,會發現這些“合理邏輯”的一個原則性的規律,那就是符合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和邏輯思維。首先寫繪本故事的作者和繪畫者是人類,其次讀者們都是人類,所以基于此,無論故事中是以動物作為主人公還是幻想奇特的環境場景,都會有人類的邏輯思維的影子。正因為這些想象的成分合理地轉化為讀者能接受的思維邏輯,讀者才不會覺得故事情節的突兀和不合理的存在,故事所表達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再拿中國原創繪本《一園青菜成了精》作為例子說明一下,故事改編自北方童謠,文字是朗朗上口的對仗句,讀完繪本文字,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以蔬菜作為主角的充滿想象力的故事,作者把蔬菜擬人化了,讓他們成為作戰雙方進行了一次蔬菜大戰。那繪本中的插畫又如何來表現故事中的想象邏輯呢?繪者巧妙地在幻想和現實的轉換過程中塑造了“合理的邏輯”。
繪本扉頁交代了一園蔬菜的地點和環境,是一座普通的農舍菜園,菜園前方有一條蜿蜒的小土路,預示著菜園的主人可能已經出遠門了。接著下來的標題圖畫頁,讀者就看到了一個趕著毛驢的農民,也許這位就是菜園的主人。開啟正文圖畫,繪者以一幅正常的菜園景色開始來講述故事,到了蔬菜兩隊大戰的情節,這些蔬菜都被擬人化了,紛紛長出了手腳,舉著戰旗,開始了對戰。在大戰的過程中,雖然蔬菜們被擬人化了,但是他們的武器和本領都是現實生活中被人們所認知的,比如小蔥端起銀桿槍(蔥尖);韭菜使出兩刃鋒(韭菜扁平的菜葉);歪嘴葫蘆放大炮(吐出葫蘆籽)。還有些蔬菜作戰的狀態也是與客觀相結合的,比如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黃瓜上下青,打得辣椒滿身紅,打得茄子一身紫。繪本圖畫中的想象中加入了客觀的思維邏輯,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讀者的認可和欣賞。繪本最后繪者又畫了一幅正常的菜園圖,與開頭的菜園圖不同的是,繪者把所有的蔬菜都加上了色彩,蘿卜更紅,茄子更紫。繪本的最后還加上了菜園主人回來的情節,主人看著滿園姹紫嫣紅的蔬菜吃驚地張大了嘴。這最后圖畫仿佛在告訴讀者,菜園大戰是在主人不在時悄悄發生的,而讀者就是那個見證者。這種有趣味的引導,很受小讀者的喜愛,增加了孩子們在生活中對事物的想象。
總之,繪本插畫可以在故事想象成分的基礎上設計出更加有趣味性的畫面,跳脫客觀的邏輯建立新的邏輯需要找到恰當的方式,這樣才能讓讀者感受到閱讀繪本的樂趣并感同身受地理解繪本傳達的主題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