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鄧紹波
摘 要:地籍測繪是土地管理中的一種基礎測量方式,通過地籍測繪技術可以更加直觀地反映出某一區域內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分布情況,為相關部門進行土地資源的使用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參考依據。地籍測繪作為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對測量結果的精度和測量所用的模式都提出了嚴格要求,為了更好的滿足測量需求,需要技術部門不斷引進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在減輕地籍測繪工作壓力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測量精度,滿足工作需求。
關鍵詞:地籍測繪;精度要求;測量模式;特點分析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34-0044-02
信息技術的成熟應用給傳統工作模式帶來了很大的改變,我國自1999年開始啟動“數字國土”工程,致力于在國土測量等工作中引進信息化技術,充分整合各個專業領域的國土資源數據,為建立綜合化的監管平臺和實現地質數據的最優化利用提供保障與支持。地籍測量工作也必須充分結合現代技術,達到提高測繪精度和優化測量模式的目的。文章首先概述了地籍測繪中的精度要求,隨后列舉了幾種常見的現代地籍測量模式,最后就如何優化地籍測繪技術提出了幾點建議。
1 地籍測繪的精度要求
1.1 地籍控制測量的精度要求
地籍控制測量必須遵循從整體到局部,由高級到低級分級控制(分級布網,但也可越級布網)的原則。地籍控制測量分為基本控制測量和地籍控制測量兩種。基本控制測量分一、二、三、四等,可布設相應等級的三角網(鎖)、測邊網、導線網和GPS網等。在基本控制測量的基礎上進行地籍控制測量工作,分為一、二級,可布設為相應級別的三角網、測邊網、導線網和GPS網。地籍平面控制測量坐標系統盡量采用國家統一坐標系統,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采用地方坐標系或任意坐標系。精度指標是GPS網技術設計的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它的大小將直接影響GPS網的布設方案、觀測計劃以及觀測數據的處理方法。地籍控制測量的精度是以界址點的精度和地籍圖的精度為依據而指定的。根據《地籍測量規范》規定,地籍控制點相對起算點中誤差不超過±0.05m。
1.2 地籍碎部測量的精度要求
地籍碎部測量即界址點和地物點坐標、地類要素的獲取,包括定境界線,土地權屬界址線和界址點,房屋及其他構筑物的實地輪廓,鐵路、公路、街道等交通線路,海岸、灘涂等主要水工設施的測繪。界址點是界址線或邊界線的空間或屬性的轉折點,而界址點坐標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標系中利用測量手段獲取的一組數據,即界址點地理位置的數學表達。界址點坐標的精度,可根據測區土地經濟價值和界址點的重要程度來加以選擇。在我國,考慮到地域之廣大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對界址點精度的要求也應有不同的等級。雖然從整體上來看,不同測量模式下對于測繪所得結果的精準性有差異性要求,但是對于測量技術單位或技術人員來說,都應當遵循本行業的相關測繪標準,確保地籍測繪流程規范化,測繪結果精確化。
2 現代地籍測繪技術的測量模式
地籍測繪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由于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作業環境以及所采取的測量手段都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為了保證最終所得結果的準確性和統一性,要求測繪部門根據目標區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最佳的測量模式。目前行業內應用較為廣泛的測量模式主要有野外數字瀾置模式、GPS測量模式和遙感測量模式等幾種。這些測量模式無論是在應用范圍、適用條件還是操作方法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以下對這幾種常用測量模式進行詳細分析。
2.1 野外數字瀾置模式
多數情況下的地籍測繪都需要在野外進行,而由于野外環境較為復雜,因此各種干擾因素很有可能導致測繪結果的精度受到影響,從而使測繪數據的可用性降低。野外數字瀾置模式作為當前數字化測繪的主流技術之一,可以借助于全站儀等野外測繪設備,實現對復雜地質環境下多種地籍數據的快速獲取,保證了數據的精確度。野外數字瀾置模式的測繪成本更低,因此在微觀測繪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像國土資源規劃、城鄉規劃、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等,都可以采用野外數字瀾置模式獲取工作所需的地籍數據。現階段,部分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已經逐漸建立起了標準化的地籍管理系統,實現了對基礎地籍信息的保存和管理,這也為今后地籍測繪數據的最優化利用提供了保障,避免了重復測量和資金的反復投入。
2.2 GPS測量模式
GPS(全球定位系統)可以利用衛星獲取某一坐標或區域內的地理信息數據,并且通過計算機處理建立相應的三維地理模型,使技術人員能夠更加直觀的掌握測繪區域的地理信息。GPS測量模式的優點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獲取目標區域地理信息的速度極快,且不需要人工進行實地測量,這對于山地、林地等一些復雜地質的地籍測量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其二是定位精度高,測繪結果準確,基本上能夠滿足現階段多數的地籍測繪工作需要,例如近年來常用雙頻GPS接收機完成測量,測量精度最高可達1ppm;其三,測繪設備的操作比較簡單,并且近年來自動化和信息化發展趨勢,對技術人員的專業要求也逐漸放寬,應用領域也更加廣闊。
除了GPS測量外,將GPS與其他應用型的軟件、工具進行組合,還能夠為地籍測繪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例如目前較為常用的GPS-RTK接收機,就能夠將測量所得的各種數據、圖像分類保存在數據庫中,避免了測量數據的丟失或失真。
2.3 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模式
RS(遙感技術)與GPS具有一定的類似性,但是兩者在應用特點上又有一定的差異,例如RS的測量范圍更加廣泛,GPS職能提供靜態的圖像,而RS則能夠檢測某一區域地理信息的動態變化情況等。從數據獲取速度上來看,RS的數據獲取速度更快,更適用于一些緊急的地籍測繪任務。但是目前RS在地籍測繪應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所檢測到的地籍圖像空間分辨率較低,對于一些小面積、不規則的農村土地難以進行明確測量。數字攝影測量是基于RS技術完成的一種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和高自動化的測繪技術,將數字攝影測量和RS技術相結合,成為現階段新農村建設中常用的技術之一,在城鄉土地資源規劃、工程建設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應用。endprint
2.4 內業掃描數字化測量模式
該種測量模式是利用數字化掃描的形式,對已經獲取的地形圖(地籍圖)進行數字化轉換,在計算機模擬軟件上繪制出數字化的地理圖形,然后通過仿真模擬的形式,在地形圖(地籍圖)上標注出界址線、街道或其他地理信息標識。
3 優化地籍測量技術的具體措施
3.1 構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依托信息技術發展而來的現代地籍測量模式,可以通過構建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方式,實現不同部門之間測量信息的共享,這就為地籍數據的采集、利用和更新提供了諸多便利。事實上,單個部門在開展地籍測繪時,由于技術、設備等因素的限制,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或誤差,如果能夠多部門進行地理數據的交流共享,則能最大限度的減小誤差,提高測繪結果的精度。因此,下一步需要由國土資源部門牽頭,建立具有權威性的地理信息平臺,借助于該平臺實現相關地籍數據的交流、分享,為優化地籍測量技術和完善測量信息服務提供便利。
3.2 完善地籍測繪相關體制機制
首先,要完善基礎測繪的投入機制,地籍測繪工作要想滿足人們的需要,就必須與時俱進的革新技術、設備,而這些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尤其是一些精密度較高的數字化測繪設備,一方面是容易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另一方面是設備更新換代較快,需要測繪部門投入一定資金定期進行設備更新,以滿足地籍測繪工作要求。其次,要統一編制和實施基礎測繪規劃,例如要制定相對規范和標準的測繪規劃,以便于為下一步測繪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指導;最后,還要重視對測繪工作的統一管理,包括測繪項目的審批、測繪結果的驗收等。
3.3 加強地籍測繪隊伍的建設
地籍測繪工作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共同完成,因此做好各部門之間的統籌領導和實現測繪信息的優化利用就顯得十分必要。作為地籍測繪部門的管理人員,要善于聽取多方意見和建議,并根據工作需要提前選定測量模式,明確地籍測繪的技術要求,為測繪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4 結束語
分析近年來地籍測繪技術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地籍測繪工作逐漸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其中信息化設備的應用比例也在不斷提升,測繪結果的精度也基本滿足相關部門對測繪數據的使用需求。現行的集中地籍測量模式各有其應用優勢,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相關部門在開展地籍測繪時,應當有針對性的選擇地籍測繪技術手段,一來可以提高技術的環境適應性,保證測繪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二來也能夠消除干擾因素,確保地籍測量的精度達到使用要求。
參考文獻:
[1]楊永崇,郭嵐.從地籍測量到土地資源調查——地籍測量課程改革的探討[J].測繪工程,2017,11(3):74-75.
[2]吳清山,柳廣春.GPS測量技術在中小城鎮地籍測量控制中的應用[J].科技創業月刊,2013,23(5):146-147.
[3]陳超,王浩然.淺談GPS、RTK測量技術在地形和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5):140-140.
[4]宋小波.地籍測繪的精度要求及測量模式的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15):2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