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9月20日,首屆中國農產品市場與農業品牌論壇在北京農展賓館舉行。
本次論壇以“市場、品牌、流通、發展”為主題,由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組委會主辦,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中國農村雜志社承辦,是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重大活動之一。
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在論壇致辭中指出,品牌是市場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全社會對農業品牌建設高度重視,某種意義上是市場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的市場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發展成果,也說明我國農業品牌建設還沒有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品牌建設要挖掘和發揮農產品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賦予產品豐富的精神內涵,高質量的服務要求。
屈冬玉強調,品牌是市場發展的重要載體。建設農業品牌,可以帶動市場競爭力提升,引領農業體系升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打造農業品牌的過程就是提升農產品質量、改善服務的過程,是農產品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增值的過程。品牌建設要以市場長期效益為導向。農業品牌建設要有恒心,逐漸塑造品牌形象,克服短期利益的誘惑。既要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這條底線,讓安全、優質、健康成為農業品牌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不因銷量增加而降低產品標準,同時,也要加大投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流通渠道建設,推動農業品牌不斷發展,最終,通過農業品牌的發展,來獲得更多的市場長期效益。
中央新疆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杜鷹在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指出農產品市場建設,最根本的是要發揮價格機制作用。13年前我們國家以糧食為主的整個農產品市場形成了一套新的調控體系,總的來看效果不錯,促進了農業特別是糧食的“十二連增”和農民增收的“十二連快”,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F在由于情況的變化,特別是政策操縱中的一些不當,導致調控體系內部的矛盾開始不斷地積累。一是導致國內外的差價擴大和進口壓力增加。二是政策性收儲價格處于支配地位,影響著市場發揮作用。三是庫存積壓嚴重,財政潛虧的風險不斷增加。因此,政策性收儲及其價格機制必須要改革。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也是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核心。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在論壇上作了主題發言,指出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抓手,市場化是推進農業品牌建設的關鍵環節。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化,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區域特色,借鑒國際經驗,打造全方位、全產業鏈的農業品牌體系。要進一步健全農業品牌戰略規劃,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快建設現代流通方式,構建優質優價市場機制。堅持推進品牌化與標準化、規?;?、綠色化互動發展,同時強化品牌宣傳推介,健全扶持體系。
中國農村雜志社社長王太、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張華榮、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陜西省農業廳果業局局長高武斌等同志分別作了主題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朱保成,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等出席論壇。有關部委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部分省市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國內農業品牌專家學者,農產品批發市場代表,農產品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及新聞媒體記者等260余名代表參加論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