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城鄉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由于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快速擴張,品牌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逐漸成為消費農產品的風向標和晴雨表,決定著農產品能否獲得市場的認同、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場與品牌是一個大的課題,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在市場經濟中,品牌建設應注意哪些問題?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作了精彩論斷。
品牌是市場發展的必然選擇
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這句話放在品牌建設上十分貼切。屈冬玉指出,品牌的產生是經過長期的市場競爭和選擇的結果,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品牌建立的過程。品牌作為農產品同質化區分的重要標志,體現了農產品特色的獨特性、生產的標準化水平和產品的科技含量,是農產品由使用價值向價值實現的必要橋梁。因此,全社會對農業品牌建設高度重視。在屈冬玉看來,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市場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當然,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的市場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也說明我國農業品牌建設還沒有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
屈冬玉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對農產品的需求主要是能吃飽,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供給總量不足。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產,農產品供給總量不斷增加。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消費群體的分化、細化、差異化,農產品消費日益呈現功能化、多樣化、便捷化的趨勢,個體化、體驗化、高端化日益成為農產品消費增長的重點。農產品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這就要求我們生產更多的特色優質農產品,要讓消費者通過切身體驗認識到,選擇了品牌,就是選擇了綠色、優質、健康的農產品。市場是造就品牌的熔爐,是大環境。環境變了,品牌建設也要隨之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去了解市場,不斷提升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和產品附加值,也只有充分了解市場,才能打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牌。
此外,隨著消費者經濟條件的改善,新生代消費者的出現,他們對產品的需求,也不再是簡單的物質上的滿足,還有精神上的需求。消費者越來越追求有品有味有文化,對產品的獨特性需求更加明顯,這就要求品牌建設要挖掘和發揮農產品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賦予產品豐富的精神內涵,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品牌是市場發展的重要載體
建設農業品牌,可以提升市場競爭力。“當今世界,農業強國無一例外都是品牌強國,荷蘭郁金香、美國新奇士臍橙、新西蘭佳沛奇異果,這些農業品牌都成為一個國家的臉面和名片。”在屈冬玉看來,我國雖然有很多特色農產品,但有名品沒名牌,更缺乏叫得響的國際品牌,在國際競爭中大多占據低端市場,附加值不高,市場占有率不穩定、缺乏“鐵桿粉絲”。打造農業品牌,通過提升農產品質量、改善服務,不僅可以把我國特色農業資源變成國際競爭力,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鞏固和擴大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開發新的出口產品和出口市場,實現我國農業由大到強的轉變,還可以實現附著在農產品上的文化輸出,實現中國理念與中國價值觀的立體傳播。
建設農業品牌,可以引領農業體系升級。屈冬玉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改造提升農業產業鏈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打造農業品牌,引入現代化生產要素,對接多元化市場需求,通過從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到產品包裝等各個環節的強制性監控,不僅可以帶動產業鏈標準化改造,解決無效低端供給和中高端供給不足的問題,也可以帶動農業產業提檔升級,有效提升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還能加快形成基于品牌農產品和特色文化的多產業的跨界互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建設農業品牌,可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近些年,各地時不時就出現農產品滯銷賣難。“那些賣不出去的農產品,絕大多數都是沒有品牌的產品。”屈冬玉說,打造農業品牌,可以實現同質農產品差異化,帶動農產品供應專業化,培育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現代農產品供應鏈,避免“劣幣驅逐良幣”,還能推動傳統文化、資源特色、先進技術等無形價值融入有形產品中。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品牌建設能夠有效提煉與聚合優勢資源,并轉變為相應的價值資源,幫助農產品更好地走出農村,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品牌建設要以長期效益為導向
屈冬玉說,品牌是質量和效益的客觀體現,是技術和文化的完美融合,是經濟發展由外延式的擴張向內涵集約型轉變,是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率轉變的集中展現,來不得半點投機,需要用時間沉淀農業品牌所具備的優良質量、先進管理、科學工藝和文化特色,也需要用時間培養農業品牌所需的消費者認知度、美譽度和忠誠度。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張家口調研乳品企業時強調,品牌的影響力需要積累,創品牌的過程中,既要有高的標準,更要每一步腳踏實地,扎扎實實,一絲不茍抓好各個環節,最后讓市場說話,讓群眾說話。
農業品牌建設要有恒心,逐漸塑造品牌形象,積累品牌價值。要以長期效益為導向,克服短期利益的誘惑,要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這條底線,讓安全、優質、健康成為農業品牌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不因銷量增加而降低產品標準。同時,也要加大投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流通渠道建設,推動農業品牌不斷發展,最終,通過農業品牌的發展,來獲得更多的市場長期效益。
農業品牌建設,一方面要發揮好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牢固樹立品牌意識,積極培育品牌文化,在技術創新、質量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狠下功夫,充分發揮組織化、產業化優勢,與原料基地建設緊密結合,積極主動創建自己的企業品牌。另一方面也要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落實完善相關政策,改善基礎條件,提高流通效率,規范市場管理,營造良好氛圍,引導農業品牌建設和市場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