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品牌時代正在到來。從需求端來看,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人們的消費能力在不斷提高,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成為主流,消費者對農產品品種、品質、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供給端來看,農產品的規模化、商品化程度越來越高,為農業品牌化奠定了基礎。
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深入,為農業品牌的塑造提供了有利條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入農業領域,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產者打造品牌的能力和水平。在需求端和供給端的共同驅動下,當前農業品牌建設可謂群雄并起,各顯神通。作為媒體,在品牌建設方面應扮演什么角色?發揮哪些作用?中國農村雜志社黨委書記、社長王太從媒體的角度作了論述。
農業品牌建設,媒體不可或缺
品牌建設是市場行為,企業是品牌建設的主體,政府與行業組織起的是引領示范和規范管理的作用。王太說,媒體在市場與品牌之間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當前,各種新媒體諸如網絡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迅猛發展,為農業品牌建設和市場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同時,傳統媒體也在不斷發展,不斷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功能。媒體力量不斷強化,不僅能夠塑造品牌、展示品牌、打響品牌,更能夠挖掘品牌、擦亮品牌,從更深層次上助推品牌建設、維護品牌聲譽。
現在,信息技術革命與農業現代化產生了歷史性交匯,農業品牌建設迎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期。農業是傳統產業、弱勢產業,特別需要搭上互聯網的快車、走上品牌化發展的高速路。農業品牌建設,需要新聞媒體的重錘響鼓,發揮更大作用。這是媒體的優勢,也是媒體的責任。
運用媒體智慧,講好品牌故事
媒體要講好品牌故事,放大品牌聲音。品牌就是符號,符號需要傳播,傳播離不開媒體。優質的產品需要精心的策劃來突出優勢,更需要媒體放大聲音、擴大影響。“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已過去,必須借助媒體,講好故事。媒體講故事、講品牌不是單純地吆喝,而是與品牌主體一起,理清創建思路、深挖品牌價值、找準品牌亮點,按照傳播規律,講好、講準、講透品牌故事。媒體人需要運用媒體智慧,挖掘品牌背后的文化與內涵;運用表達藝術,用最恰當的語言把品牌故事講給消費者;運用傳播力,讓品牌農產品被更多的消費者知曉,提升消費者對品牌農產品的認知度和忠誠度。具體而言,媒體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知道哪里的稻谷香,哪里的果蔬鮮,在進行不同維度的對比之后,清楚農產品品牌有什么突出優勢;媒體也貼近城鄉消費者,關心百姓柴米油鹽,了解城鄉消費者的真實需求,知道怎樣把品牌介紹給讀者。
尊重事實,還原真相
品牌創建固然不易,維護品牌聲譽更加重要。企業的責任是生產高質量、信得過的產品,媒體的責任是傳播準確的信得過的信息。對一個產品或者企業的關于質量安全的負面報道,影響不限于該產品或者企業。有時甚至會影響一個產業或者一片區域的經濟發展,影響一方農民生計。砸了一個企業的牌子,有時候會誤傷一大片,影響成千上萬老百姓的飯碗,這方面的事例不少。媒體作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不能局限于個別事件真實性的追求,更要看到事件的整體和全貌,要謹慎、客觀地處理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在追求一篇稿件對受眾眼球吸引度的時候,還要考慮不傷害成千上萬老百姓的生計。同時媒體還要積極主動地發聲,還原事實真相,弘揚品牌正能量。
中國農村雜志社是一家有著60多年歷史的媒體單位。在《農村工作通訊》和《農產品市場周刊》等8本期刊的基礎上,近年來大力推動刊網融合,創辦了中國農村網及“三農頭條”APP等新媒體。《農產品市場周刊》作為農業部發布農產品市場信息的一個主要窗口,一直持續關注農產品市場與品牌建設。
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中國農村雜志社參與了農業部舉辦的全國百個農產品品牌公益宣傳活動,還參與了農業部舉辦的其他活動,在《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上對品牌建設進行了公益宣傳。本屆農交會期間,中國農村雜志社承擔了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推選組織工作,在中國農村網開展網絡投票,獲得廣泛關注。
在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等部門的指導與支持下,中國農村雜志社參與主辦或承辦中國農業品牌發展論壇、中國蘋果品牌大會、中國水產品品牌大會等品牌活動,通過刊網融合不斷壯大品牌聲音,推廣典型經驗,傳播先進理念,幫助政府、協會、企業和農戶經營者走上品牌建設的快車道,通過務實有效的品牌活動和深度服務,促進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取得了顯著成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