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楊睿+劉超+高崧+白建文
摘 要:偏差電量的處理是電力市場交易結算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文研究交易偏差電量產生的過程,探討了幾種偏差電量的處理方式。從相對獨立的交易機構出發,討論了現有的偏差處理機制對市場主體參與交易的影響,力求尋找更加合理的偏差處理模式平衡交易各方的利益。
關鍵詞:市場化交易;偏差電量;處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1-0103-02
隨著我過電力體制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市場化交易規模迅速擴大,特別是以電力用戶直接交易為代表的市場化交易電量迅速增長。市場化條件下蓬勃發展的市場主體,逐漸豐富的交易品種以及高頻次的交易開展都對交易結算如何控制偏差規模,調節市場關系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國目前的結算體系尚無偏差電量責任認定和責任處罰的相關法律規范,既往的結算原則是以調度成本最小為目標的結算方式,但是在交易機構相對獨立的改革背景下顯然不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
本文以目前國內市場化交易成熟度最高的電力用戶直接交易為實踐依據提出一種有利于提升市場化電力交易執行的偏差電量結算方式。下面就偏差電量的成因及影響作出了分析與闡述,最終提出了一些處理偏差的思路。
1 當前市場的交易執行偏差
1.1 偏差電量的市場現狀
一般而言,電力電量的平衡遵從以用電負荷的預測數據編制發電側的上網負荷,是一種“以用定發”的平衡思想。自新一輪電力體制深化改革以來,市場化電量在全社會用電占比中越來越大,電量平衡與偏差問題就變的愈加復雜。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大多數交易機構采用市場交易電量先于計劃電量(又稱基數電量)的結算次序,目的是想保證市場契約的優先執行,電量平衡矛盾即偏差電量則是通過同步調減或調增計劃電來進行平抑,即計劃電“兜底”結算。
偏差電量主要成因是用戶自身負荷的預測與市場交易的不匹配,但偏差電量的處理則是通過調控發電側電量來實現。在電力用戶直接交易中,主要還是以 “中長期”交易周期模式為主,電力平衡是通過開展實時平衡電能量交易,由調度機構按照實時平衡需要增減機組出力實現發用平衡,發電企業和用戶的偏差電量以政府偏差考核價格進行結算。
1.2 偏差電量的主要處理方式
當前電力市場條件下的偏差處理主要有《電力中長期交易基本規則(暫行)》中提出的四種可選方式:預掛牌按月平衡偏差、預掛牌按日平衡偏差、等比例調整偏差和滾動調整偏差。就用電側而言:如果系統用電負荷波動小、負荷預測準確率高,則采用按月、日進行預掛牌處理平衡偏差;相反,用電結構特殊,負荷波動隨機性強、季節性負荷特征明顯、產業周期變化較大的地區,用電負荷的不確定性大,則慎用預掛牌平衡偏差處理方式。相對于發電側而言:系統運行方式調整靈活性強,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小,市場電量與計劃電量互斥性低,則可采用預掛牌平衡偏差處理方式。否則,需要將預掛牌平衡與等比例或等負荷率滾動調整方式進行有機來處理偏差。
但是以上幾種處理方法有各自的適用條件與技術約束,難以匹配交易品種愈加豐富,交易規模更加龐大的電力市場發展。并且在電力現貨交易市場并不成熟的情況下,偏差電量處理只能朝著各方都可接受的一個目標范圍值逼近,而無法完全消弭。在系統經濟性最優、市場公平性最優等目標無法同時達成的市場條件下,本文根據當前的市場交易環境提出了幾種偏差處理的思路。
2 市場化交易的偏差處理
2.1 基于交易周期結構調整的處理方式
目前市場化交易的周期結構主要以“多年+中長期”模式為主,日內與現貨等超短期交易的比重較小,特別是電力用戶直接交易的周期結構是以“年度+月度”占絕對比例。中長期交易合同在履約交割期間,沒有現貨交易進行平衡調整,無論是多年、年度、月度、甚至是日周交易,都必然會產生偏差電量。因為交易電量是基于負荷預測而產生的,無論采用何種預測方式,得到的結果都只能無限近似于實際值,故而交易電量與與實際用電有一定量的偏差是正常事件。考慮偏差電量的根源,各地在中長期直接交易規則中一般都設置了某一程度的正負偏差的免考核范圍,這確實是一種符合市場主體各方利益的規定,但也正好說明了中長期交易產生的電量偏差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同時,無論免考范圍的幅度收窄還是放寬,發用兩側的電量不平衡還一定會造成資金結算的不平衡。但中長期合同電量的實質是電力期貨,由于期貨具有交割時間與交易時間的分離的的基本特性,因此履約存在變數。現貨市場通過電量、電費的及時出清結算以及實時平衡機制解決偏差電量問題,而中長期合同電量在其約定的交個周期內,合同雙方的實際發用電量與合同電量一定會有偏差,這種偏差不以人的意志而消失。
在某一交易周期內,開展時間間隔更短的短期、超短期轉讓或調整交易是解決偏差電量的一種途徑。對發電側而言,更加時間粒度更低的調整交易可以縮小非計劃停運發生在交易周期導致無法交割的風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電量欠發所面臨巨額的處罰。于用電側而言行業特性、市場結構、產業周期等都會對企業實際用電情況產生影響導致以生產計劃為策略的交易結果與實際用電量發生偏差。
因此,確有必要以市場化為導向發展更加靈活的交易周期結構,特別是發展以日、周為單位的短期、超短期交易。在市場化條件下發展短期、超短期交易周期,不僅有利于調整交易偏差電量,同時也有利于活躍市場、發現價格,真正做到將定價權回歸市場、選擇權回歸主體。
2.2 豐富交易品種縮小偏差電量
除開發展更為靈活的交易周期外,還可以通過事后合同電量轉讓的方式收斂交易偏差,即在月度交易執行后、月度交易結算前,發電側由超發機組與欠發機組進行合同電量轉讓交易。然而基于交易執行后、結算執行前為時間節點的轉讓交易其優點在于減輕了調度運行的壓力,發電側只有超發的發電企業和欠發的發電企業之間開展交易。然而此種方式在市場主體多、裝機規模小、負荷預測和交易申報誤差大的市場中并不適合。因為基于結算前的發電側轉讓交易將會增加市場交易的組織難度,導致市場主體匹配關系復雜,轉讓流程繁瑣,同時會極大的增加結算的操作復雜度,進而影響電費結算。endprint
目前市場化的電力用戶直接交易主要交易方式為雙邊協商與集中競價,前者占到了整個市場規模的60%以上,雙邊協商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集中競價有利于發現價格。市場化交易的出清結果最終體現在交易合約上,理想狀態下電廠合同電量剛性安排執行,那么電廠將不對用戶實際用電量負責,也就無需把關。但是由于交易偏差電量的不可避免,市場化交易的偏差也應采用市場化方式解決。在當下主流的交易周期與交易品種下進一步豐富交易瓶中,在雙邊協商與集中競價下豐富妝讓交易等衍生品類,將雙邊與集中出清的中長期交易延伸至日周的轉讓交易,讓市場主體在交易執行周期中自主選擇、合理定價,不僅可以縮小偏差電量,更有利于進一步開放市場,提高效率。
市場化的短期、超短期轉讓交易不僅有利于市場主體更好的控制風險、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同時也有利于保證交易合約的執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特和三公調度的實際。其不足在于傳統的月度計劃和安全校核以既定的機組電量為邊界,考慮典型方式的電力潮流約束,不涉及發、輸電量的校核和調整。因此如何平抑轉讓后的交易電量被校核掉的風險成為轉讓交易的技術性問題,且大量的市場化轉讓交易對技術支持系統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 結語
電力市場建設的目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作用,實現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偏差處理在國外電力市場中的主要實現方式就是現貨市場,是電力市場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偏差電量在市場化交易總體的比例雖然不大,但是偏差電量的價格是反應其他市場化交易價格的基礎。我國當的偏差處理機制以計劃協商的方式為主,應盡快轉變為基于市場行為的微觀方式。《電力中長期交易基本規則》的預掛牌機制是一種簡單的實現方式,各個地區在根據區域市場的發電側資源稟賦和用電側產業結構進一步細化、完善,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偏差處理機制。
參考文獻
[1]邱煜涵,邵振國.調度成本最小化的偏差電量結算方式[J].電力與電工,2012,(01):13-15.
[2]李笑蓉,白格平,等.省間臨時電力交易結算方法[J].中國電力,2009,(10):69-72.
[3]趙國梁,等.華北電網網間交易電量結算方案研究[J].中國電量,2009,(06):38-40.
[4]鄭延海,張小白,等.電力系統實時安全約束調度的混合算法[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5,29(12):49-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