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集中供熱企業當前普遍面臨著成本持續增加的壓力,千方百計的降低成本已經成為供熱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須采取全面、全員、全過程的管理和精細化、精確化、精益化的增效措施,才是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供熱;節能;降本增效
中圖分類號:TU9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34-0129-02
1 集中供熱企業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1.1 集中供熱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熱能、燃料浪費嚴重是各企業存在的共性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一是由于企業設施改造投入不夠,設備年久失修老化,跑、冒、滴、漏現象嚴重,熱能浪費日趨突出;二是部分企業熱源匹配存在“大馬拉小車”或“小馬拉大車”的現象,使鍋爐長期低負荷運行或超負荷運行,熱效率低,燃料浪費大;三是部分企業沒有根據室外環境溫度,合理調整熱網的送、回水溫度,導致由于送水溫度較高,熱能浪費現象嚴重;四是有的管網系統不平衡,供熱企業常用“大流量小溫差”運行,無謂的熱損失造成能源浪費。
1.2 集中供熱主要成本增長的外部原因
一是供熱企業的生產要素價格持續增長,由于供熱屬于民生行業,熱價受政府嚴格監管而不能及時漲價,造成企業利潤空間減少。二是供熱失水管理難度較大,管網老化銹蝕,跑冒滴漏現象嚴重;用戶竊水作為生活用水,或通過放水加大循環流量等情況,直接造成水耗增大、熱量流失。三是開發商二次管網設計不合理,能源浪費和管網不平衡狀況,熱循環不好。四是老舊小區熱損失較大,管網和房屋建筑節能效果較差,供熱損失較大,能源浪費較多。
2 降本增效的措施建議
2.1 科學規劃、優化設計,加強工程施工標準
供熱系統的節能降耗是一個系統工程,換熱站和供熱管網在規劃、設計中如果存在弊端,將使供熱運行長期不能達到經濟運行狀態。第一、發揮供熱工程經濟效益的重要關鍵是供熱設備和管網的充分利用。預測的熱負荷(供熱面積)是供熱規劃的最重要的基礎。如果換熱站由于熱負荷預測不準,設備及熱網投資大,與城市發展和民用供熱發展不能配合,將造成熱網長期達不到設計值,嚴重影響換熱站的經濟效益。施工前,供熱企業應該進行組織供熱面積普查調研小組,及時掌握當地當年城市規劃建設情況及各建筑開發建設單位工程施工動態,科學預測新增供熱面積,使供熱設計與投資更加切合實際。
2.2 管理創新,多維度提升節能降耗管理工作
2.2.1 創新供熱管理新模式。由于供熱企業季節性生產特點,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全面實施運檢一體化管理模式,將檢修和運行人員有效整合,按供熱面積劃分為幾個區域進行集中管理,把人力資源、設備維護、運行管理,投訴報修等整合為區域自治,降低單位面積用人指數,在減少人力成本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設備維護、運行調整、投訴處理的到位率和及時率,供熱服務質量大幅提升。
2.2.2 編制量化管理運行參數調節曲線圖(表)。符合實際現狀且相對合理的供熱節能技術方案確定后,就可根據項目當地的具體情況設定整個供熱系統的水力工況和熱力工況,循環流量以及供、回水溫差、額定供熱量和耗煤量等。編制供熱運行的量化管理運行參數調節曲線圖(表),指導實際供熱運行,從而達到熱量的供需平衡。
2.2.3 完善無人值守功能及數據上傳可靠性,實現科學管控。結合近幾年二級管網實際運行參數,繪制分站二級管網運行曲線,按照房屋性質、供熱區域、投訴情況,確定各換熱站運行參數及各換熱站分區運行參數,并錄入集控操作平臺,實施按需自動調節,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
2.2.4 提高工作執行效果,創新指標精細化管理工作。一是指標責任劃分,二是指標分析和跟蹤,三是指標調整的有的放矢,四是能耗對標管理,提升員工主觀能動性。另外,根據室外溫度變化,運行人員采取循泵降頻、混水等措施,實時調整供熱參數,配合二網平衡調整和管道泵調整等工作,使企業整體熱耗指標大幅下降。
2.2.5 網源聯合調整,促進效益最大化。隨著供熱面積的不斷增加,一級管網水力分配情況和運行方式都會發生較大變化,建議供熱初末期以熱源熱泵供給為主,中寒期加熱器臨時調整的運行方式,可提高熱網參數跟蹤調整的及時性,使供熱參數調整更加合理優化。同時,在保證熱泵對回水溫度需求情況下,為避免一級管網出現頻繁波動,網源密切配合,通過熱源加熱器和熱泵合理調配、換熱站自動調節、二級管網的水力平衡精細調整,實現了熱源、管網、熱用戶熱負荷的動態平衡和運行方式的優化,降低管網能耗損失的同時使熱泵的負荷利用率大幅提高,促進了網源效益的最大化。
2.3 技術創新,優化系統運行方式,節能降耗效果顯著
一是科學改造,優化系統運行方式。對存在的缺陷、影響指標經濟運行的問題進行系統分類和改造,優化站內補水系統,一補二補水方式取消后,避免了一網高品質的熱水直接補入二級管網,提高一網運行經濟性的同時使一網運行更加穩定。增設二次管網流量計后為二級管網平衡調整提供可靠依據,使供熱小區的能耗分配更加合理,達到指標優化的目的。同時對老舊管網進行更新改造、管網穿衣、井室維護等工作,大大減少了失水失熱情況的發生,對小區二網平衡閥進行技術改造,在每棟樓安裝自力式平衡閥或靜態平衡閥,通過跟蹤調整使各棟樓按需供熱,流量分配更加合理。
二是網源聯合挖潛,促進經濟效益最大化。供熱面積的增加給管網參數調整帶來更嚴峻的挑戰,按照常規運行參數需求,供熱期一網運行參數采取大流量小溫差的方式運行,隨著流量的增加,管網供水壓力將增大,阻力大幅增加,水力失調調整困難逐步增加,無法保證全網用戶供熱質量,最重要的是一級管網長期處在高壓下運行,對管網及其附件的安全性造成威脅,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另外,流量增加后,造成熱能利用率大幅降低。結合各企業實際情況,加強網源運行方式協調,加大對優化指標管理的攻關力度,提高供熱系統水力分配情況,深入挖潛供熱管網優化運行方式和技改方案,避免一級管網長期處在高壓下運行,可以對一級管網補水進行改造,將原有的回水定壓改造成旁通管定壓方式,使管網運行壓力下降,保證管網的運行安全。另外,可以采取對同行業實地調研和設計院的方案論證,在保證一級管網大流量的前提下,實施換熱機組增容改造,對運行參數進行認真分析測算,將供熱曲線進行了修改,采取一網大流量運行配合各換熱站加裝換熱片及集中板換清理降低回水溫度并行的辦法,使一網回水溫度降低了,換熱器換熱效率和機組流通能力大幅提升,滿足了供熱質量和用熱需求。
2.4 積極推進智能化熱網建設
我國采暖系統與國外相比的差距主要為設計落后、設備落后和調節功能落后及管理落后四個方面。其中調節功能落后和管理落后尤為突出,是造成浪費的主要因素。國內供熱調控大致分為質調和量調。質調一般在一次管網加裝流量調節閥門,調節二次管網的水溫,弊端是損失鍋爐的運行效率、一次管網調平費時費力、一次管網的調控沒有根據、調節滯后造成浪費、外管網末端缺少調控手段。量調主要在二次管網循環泵加裝變頻設備,調節系統流量,弊端是外管網末端沒有控制、溫差過大、末端失調能耗增加。
推行智能熱網管理系統能有效解決熱網調節問題。智能熱網的在線監控和管理范圍已經不只是熱源、熱網和換熱站,已經深入到每一戶住戶的監控,每戶的數據包括室溫、設定溫度、閥門狀態、累計開閥時間、分攤熱量、戶表熱量、流量、供水溫度、回水溫度等。基于在線大數據的專業分析,給運營管理提供依據和指導則是系統的增值點。包括供熱質量分析、運行趨勢分析、熱力平衡分析、水力平衡分析、運行流量分析,還可按散熱設備的類型,分別按不同指標分析,給出更精準的判斷,從而做出最優化的系統調節。
2.5 推進熱計量收費,加強報停管理力度
一是積極推行兩部制熱價。我國由于現行的供熱收費體制是按面積收費,所以抑制了供熱節能的實現,同時造成了熱費收繳困難等問題。實施熱計量收費,采取兩部制熱價是城市供熱價格改革的方向,是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具備熱計量條件的建筑先實行兩部制熱價,逐步實現按熱計量收費,調動用戶節能的積極性,充分體現“誰用熱、誰付費,多用熱、多付費”的市場經濟原則,從而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二是加大對報停環節的管理。完善熱力價格管理政策,對不具備熱計量條件的既有建筑、單一熱價用戶,取暖期內無人居住的房屋或搭車用熱等行為,出臺相應配套政策,加以規范,如征收熱力報停費或過水熱使用費等。
近年來,集中供熱企業雖然在能耗指標動態優化管理和技術管理方面不斷創新,但降本增效仍是生產企業的主旋律,在技術革新、指標優化、管理提升方面繼續求索,建立健全熱力營銷體系,擴大熱力經營直接效益,不斷向更高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楊進哲,馬靜芳.立足降本增效,淺談要因工序法在燃煤鍋爐集中供熱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32).
[2]顧家齊,竇樹寶.推廣熱網供能加強節能管理[J].上海節能,1998(z4):16-17.
[3]國芳.集中供熱運行管理措施[J].質量與商品,2017(21).
[4]王明明.集中供熱系統管網的節能改造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06):109.
[5]房成祥.關于集中供熱的建筑節能措施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0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