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華
摘 要:現階段,在礦床勘測方面,將成礦地質特點與方式作為重要基礎進行探究十分重要,同時在隱藏礦床勘測方面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在有色金屬工業發展過程中,開發并使用礦產能源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對有色金屬成礦地質特征與找礦前景進行深入地研究與探討,希望能夠全面推動該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有色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找礦前景
中圖分類號:P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1-0132-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始終滿足經濟建設需求,有必要保證礦產資源供應量的不斷增加。其中,有色金屬礦產就是其中最珍貴的資源。在勘測隱藏礦床的過程中,應深入探討成礦地質特點與方式。由于我國地質構造具有多樣性與復雜性的特征,所以,應充分結合地質條件,對找礦經驗予以靈活地運用分析有色金屬成礦的情況。
1 有色金屬成礦發展與地質特征
1.1 發展過程
現階段,裸露于底層表面且能夠辨別的有色金屬資源十分稀少,所以,相關部門有必要在深度區域探索有色金屬資源。而為了實現找礦效率的全面提升,相關技術工作人員就必須要深入分析并總結成礦地質的概念與地質環境基礎以及基本條件等多種因素,以更好地構建相關模型,合理預知并檢測成礦[1]。這樣一來,就能夠科學合理地論斷并解釋潛在礦床。在此基礎上,有色金屬找礦作業開展的過程中,仍要求相關部門與工作人員靈活地運用超前地球物理概念與科技,進而構建成礦的樣式,明確找礦工作未來發展的方向。
1.2 成礦特征
基于有色礦床演變與排布,逐漸呈現出多期成礦與燕山期最強的基本特征。其中,在排布中,成礦分區的明顯特征就是“塊”與“帶”,沿著塊體的邊沿逐漸形成斷裂帶的成礦聚集,隨后會沿大陸的方向且沿沖斷帶“向洋”分布。對于有色金屬礦床成型,其明顯的特征就是多次成礦夾雜與多種類聚集,與此同時,還呈現出巖漿和多層次就位成礦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大型礦聚集區域的分布排列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控礦因素聚合效果十分明顯。
在有色金屬成礦過程中會精力諸多時間段,在此過程中,燕山期是強度最明顯也是最大的階段。通常情況下,成礦過程中會涉及到中新元古代、海西期、印支期與燕山大規模的成礦期間[2]。其中,在中新元古代成礦時期,會存在大量古火山巖,這與銅礦以及金礦存在緊密的聯系,與此同時,古火山巖一般存在于中元古代晚期與青白口紀火山溝弧型巖時期。而在此過程中,會形成深海火山濁流亦或是細碧角斑巖。而對于海西期,很容易存在部分有色金屬礦化的問題,與此同時其存有量較多,對于成型礦層來說十分關鍵。
2 有色金屬地質找礦全新理論與技術
眾所周知,地質找礦具有明顯的探索性,屬于地質調查研究的過程,所以,在整個過程中應當有成礦理論作為指導,合理地采用辯證思維方法。在找礦作業難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就一定要科學合理地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而在我國,鋅、鐵與銅等多種礦資源埋藏深度不斷增加,所以找礦的難度也隨之加大[3]。由于地質找礦的信息化水平和內在要求存在極大的差距,所以在有色金屬地質找礦過程中,有必要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保證找礦作業的自動化與網絡化。對于特殊的地質找礦作業,則應當對全新的采礦理論與方法予以合理地利用。在此過程中,物探與遙感技術的應用較為常見,不僅能夠強化信息資源交流與合作的力度,同樣還能夠共享資源,實現采礦作業效率的全面提升。
3 有色金屬找礦前景研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帶動了有色金屬的市場競爭,且競爭程度愈加激烈。在我國,國土面積較大而且資源種類豐富,資源總量也相對較多,然而受人口基數的影響,人均資源始終難以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對于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色金屬這一礦產資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其自身的珍貴性也逐漸突顯出來。但是,目前國內探測與開采有色金屬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嚴重影響了開采工作的效率,導致有色金屬資源被嚴重浪費。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對找礦的方法進行有效地探索,這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4]。
以某地區為例,在該區域背部山區,火山巖運動的發生幾率較高,與此同時,在中生代與新生代造山的作用下,同樣會形成巖漿夾雜的問題,對成礦具有積極的影響[5]。然而,從當前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有色金屬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巖漿運動所提供的水源、熱源與不同種類的礦物質。
根據上述研究與分析,可以了解到該地區控制礦帶當中包含了金屬礦產排布與礦化種類,具體表現在斑巖、海相噴流沉積層控型的銅礦與韌性剪切帶型的金礦等等,因而勘測與開發的前景十分理想和可觀。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找礦行業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有效地提升礦產資源的開采效率,有必要對找礦的方法進行深入地探究。而有色金屬屬于最珍貴的礦產資源,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有色金屬找礦的前景更加可觀。在這種情況下,應深入分析地質情況,與此同時,對相關理論依據予以靈活地運用,進而推動有色金屬找礦工作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上文針對有色金屬成礦發展以及地質特征展開了探究,并提出了找礦過程中合理運用新理論與技術的重要作用,探討了有色金屬找礦的前景,以期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劉紅.論有色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15):141-141.
[2]湯林月.有色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J].科技與創新,2015(6):92-92.
[3]李爽,劉剛.淺析有色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4):755.
[4]周友,宋立.有色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與找礦前景的再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16(16):120-120.
[5]徐海文.有色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1):104-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