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嬌+張小軍+謝志強
摘 要:本文結合電力外施單位施工質量監管的客觀發展要求,在充分分析國內外電力施工質量監管理論及工程實例的基礎上,較為詳細的研究了電力外施單位施工質量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的模式、監管事項和監管方法。以電力外施單位施工質量管理及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的概念為基礎,建立了施工質量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以政府監管體系為主、社會監管體系為輔、相關責任主體明確的“三環”監管模式。提出將質量鏈管理理論運用到電力外施單位施工質量全壽命周期的質量監管中,初步構建了施工工程質量鏈,并基于混沌學中“蝴蝶效應”理論,揭示了施工工程質量鏈“蝴蝶效應”形成的原因,同時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模式;質量鏈;蝴蝶效應
中圖分類號:TU7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1-0169-02
1 引言
1.1 調研的目的和意義
本文的研究意義主要有:
(1)提升工程質量管理水平,維護各方利益的需要;(2)革新現有工程質量監管模式,實現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3)建設領域改革和發展的需要;(4)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需要通過制定規范的施工質量管理體制和相關條例,促進電力工程的有序進行,減少施工過程中事故發生的概率,確保電力工程高質量、高標準的完成。
1.2 國內外關于本文的研究現狀
對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歷來都是電力外施行業的重中之重,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由于工程質量引起的安全事故和經濟損失仍然不在少數,采用科學合理的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確保各項工程的質量已經十分迫切。德國在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監管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德國基本實現了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的政府監管、企業自管、社會監督的全方位質量監管模式,且對社會監督企業進行了嚴厲規定,如質監工程師濫用職權、收受賄賂或嚴重失誤,將被終身取消其質監工程師的執業資格。
1.3 研究內容
(1)通過對國內外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研究現狀的總結和對國內現有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監管模式的不足進行分析,提出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模式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2)結合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管理的特點,提出了以政府監督管理體系為主、社會監督控制體系為輔、相關責任主體對質量負直接責任的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主體的“三環”模式。(3)引入定量化模型,研究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監管的方法,并進行實證分析,增強質量監管模式的可操作性。(4)運用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模式對所選電力外施實例進行分析,驗證所提出的監管模式的有效性、合理性、實用性及可行性。
2 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監管基礎理論分析研究
2.1 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
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的形成過程,始終貫穿于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的全壽命周期,即從項目的投資決策階段,經過勘察設計到施工建設,最后到工程竣工驗收,體現了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從投資決策、質量目標細分到實現目標的過程。
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指在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目標策劃、決策和實現過程的各種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包括人的質量行為、技術水平、管理能力、環境狀況和社會因素等。
2.2 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鏈及其“蝴蝶效應”分析
質量鏈管理是現代化的質量管理理論,它從質量管理的角度出發,通過整合鏈上參與各方的優勢資源,使得產品質量滿足顧客的需求。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在全壽命周期的實施主體眾多,且均對質量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質量管理具有“蝴蝶效應”特征,因此本文將質量鏈管理理論引入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的質量監管中,分析研究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鏈及其“蝴蝶效應”的形成原因,為建立合理有效的監管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3 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模式的構建
通過研究目前質量監管存在的問題,依據科學規范與標準化管理、系統管理與全壽命周期、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的原則,構建了質量責任展開的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模式的基本框架,詳細分析了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管理的責任主體、政府監管主體和社會監管主體,建立了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以政府監管體系為主、社會監管體系為輔、相關責任主體明確的“三環”監管模式,其中,政府監管管理主體包括: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家發展和改革部門及施工圖審查機構;社會監管控制主體包括:工程質量檢測機構和工程造價咨詢機構等;責任主體具體包括:建設單位、勘察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在此基礎上,結合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管理體系的現狀,分析研究了現有施工許可制度、施工圖審查制度、政府監管制度、工程監理制度、工程質量檢舉控告投訴制度和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制度等相應配套制度,證明了建立完善強制性保險制度和工程質量保障金制度的必要性。
4 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事項研究
重點研究了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事項,即對其投資決策、項目準備、項目實施、竣工驗收和項目運營等五個階段的監管事項進行研究,每個階段又分為若干項進行監管。其中:在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投資決策階段主要研究了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評估及項目決策質量等監管事項;在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準備階段主要研究了項目勘察設計質量、技術資料和文件準備情況、施工圖審查和圖紙會審質量及質量教育與培訓等方面;在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實施階段主要研究了承包商自身的橫向質量監管、監理單位對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進行的全方位質量監管和政府監督機構的質量監管等事項;在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竣工驗收階段主要研究了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竣工驗收事項、竣工驗收監管單位及竣工驗收合格條件等質量監管方面;在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運營階段主要研究了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后評價、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完損等級評定、全運營階段的物業服務質量保障及強制性工程質量保修保險制度的有效執行等方面。通過多階段、多項目的劃分監管,為實施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模式的實施提供了監管方向,從而確保了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的質量。
5 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方法及應用研究
充分分析了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以國家相關的規范為準則,正確調配各方面因素和采用科學管理方法以便及時發現有無系統因素的影響,采取預防措施并發現問題及時分析原因,糾正解決,使工程質量始終處于受控狀態,實現預期的質量標準的目的性。通過分析項目運營階段質量監管重要性,依據質檢部門、監理部門和政府部門對某已完工程項目實體質量、質量保證資料、工程觀感質量、設計質量、對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數據,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分析研究了建設項目運營階段質量監管的過程。最后詳細分析了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全壽命周期質量監管方法的優勢。
6 結語
通過對我國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監管模式的分析、研究,并結合具體工程實例分析,力圖構建一套較為完整的、可供操作的、基于全壽命周期的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監管模式,以此推動和促進電力外施單位施工工程質量監管形式和手段等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云廣,李龍國,艾留華.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資訊,2008,12.
[2]汪光燾.轉變觀念 深化改革 切實抓好建設領域安全生產工作[J].中國建設信息,2006,6.
[3]黃衛.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創建筑工程質量管理工作新局面[EB/OL].2006-12-21.
[4]董文斌,柯于連,夏峰.新形勢下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思考與探討[J].中華建設,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