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米蘭
“天下新聞日日新,耳朵篤起眼睛盯,輕重緩急奇真怪,大事小事分靈清……”一聽到這個開場白,我想絕大多數紹興人都知道這是“紹興師爺”鄭關富在說新聞。活潑逗趣、調侃輕松的主持風格使他成為紹興幾乎無人不曉的大明星,他機智正義、幽默風趣的形象更是在觀眾心目中深深扎根。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鄭師爺”的另一個身份——紹興平湖調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呢?
一入“平調”情深似海
鄭關富出生于1945年。母親是一名越劇演員,也可以說是他的藝術啟蒙老師。鄭關富從小就對母親的表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一有機會就跑去看大人們演戲。而他在曲藝方面的天賦也為他踏上曲藝之路打下了基礎。而最終選擇走上這條藝術之路,還是因為他的外婆,外婆常對他說:“技藝傍身,吃喝不愁,要多學點能謀生的行當。”對于當時的他來說,表演就是一門技藝,如果有這個特長傍身,上了舞臺,那就能過日子了。
懷著“討生活”的樸素想法,1960年,鄭關富開始曲藝學習,主要學習樂器。1961年,為搶救紹興平湖調這一快要消逝的曲種并培養曲藝傳人,紹興創辦了曲藝訓練班。除紹興平湖調外,還設有紹興蓮花落、鸚哥班(即紹興攤簧)、紹興說唱、評話等培訓班,面向社會招生。負責選拔學員的老師去挑選學員,當時正在學習樂器的鄭關富引起了他們的注意,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形象、氣質、聲腔,一看就是學平湖調的”,就這樣,鄭關富沒有經過“提心吊膽”的考試就進入了曲藝培訓班,師從錢大可、胡紹祖。當年的曲藝培訓班共招了26名學員,其中7人為紹興平湖調學員,后來有個叫王雅娟的學員因生性好動受不了坐唱而去了鸚哥班。自此,學習紹興平湖調就剩下鄭關富、王玉英、汪嘉寶、林映青、沈麟和傅堯英6人。
“唱平調者需通國文”,這就需要平湖調學員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因此,比起別的曲藝班學員,他們還要多上語文課。當時鄭關富才十五六歲,只有小學文化水平。一專多能的要求使他不但要熟練掌握各種樂器的彈奏,還要背誦大量詩詞,學習平湖調的平仄格律,學習壓力是極大的。而鄭關富憑著對平湖調的興趣,廢寢忘食地練習,爭取每步都做到最好。回想當年的學習歷程,鄭關富仍心存感恩,認為學了平湖調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更磨練了意志。
6個月的學習后,學員們開始上臺演出了。鄭關富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第一次演出時的情景。那次演出是在寧波舉辦的曲藝會書,6名學員都參加了,懷著既緊張又興奮的心情他們登上了舞臺,鄭關富輕輕撥動著手中的三弦,悠悠平調娓娓唱來,扎實的彈奏功底和字正腔圓的唱腔使他獲得了“唱得極好”的評價。之后也就開始了邊學邊演出的旅程,演出的劇目以《曾記梨花細雨天》《白蛇傳》等傳統劇目為主,后來也逐漸排演現代曲目,主要有《漁家樂》《送肥記》《禮拜天》等。直到“文革”開始,平湖調的學習演出也中止了。
二入“平調”前緣難續
1973年,國家恢復曲藝演出,紹興又重組曲藝團。然而紹興平湖調的6名成員只回去了鄭關富和王玉英兩人,為此鄭關富招收了彭秋紅為徒,他們組成三人演出隊,從事商業演出。那時候的演出大多以《李雙雙》《追蹤》等現代劇目為主,市場效果倒也不錯。可惜好景不長,曲藝市場漸漸沒落,曲藝團又做了內部調整,撤消了紹興攤簧與紹興平湖調,獨剩紹興蓮花落。
平湖調演出中止后,鄭關富原本也是要轉行調往其他單位去的。但局領導不同意,希望他能留下繼續為曲藝事業貢獻力量。鄭關富也因難以割舍與平湖調的“情緣”而留了下來,然而卻不得不轉行改唱紹興蓮花落。縱然千般不愿,可是一想到自己是一名曲藝演員,為曲藝事業添磚加瓦是他義不容辭的義務,他便全身心地投入紹興蓮花落的學習和創作中去了。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各曲種都有自己的特點,鄭關富“轉戰”紹興蓮花落并不容易。可他并不氣餒,不服輸的性格讓他終于戰勝了自己,在蓮花落的舞臺上嶄露頭角。1988年,他在浙江省第二屆曲藝會演中表演的紹興蓮花落《糊涂官審糊涂案》榮獲表演三等獎;1990年,鄭關富、阮余慶創作的紹興蓮花落《一只金戒指》在浙江省第三屆曲藝會演中獲創作二等獎和表演二等獎;1991年,《糊涂官審糊涂案》獲紹興市第三屆魯迅文學藝術百花獎二等獎;1998年,在浙江省“國土之聲”紹興蓮花落演唱中這個作品獲金蓮花獎;2008年,由鄭關富、馬志友、倪齊全創作的紹興蓮花落《征母》獲第六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雖然在蓮花落舞臺上鄭關富摘得累累碩果,得到了普遍認可與好評,但這些并沒有使他感到滿足,他始終懷著一顆“平調”之心,毅然堅持練習三弦、二胡等紹興平湖調主奏樂器,用自己的方式等待著紹興平湖調從沉睡中蘇醒,他始終堅信紹興平湖調這朵“睡蓮”終會再度綻放。
三入“平調”盡心盡責
這一等便是20年,紹興平湖調終于“老枝發新芽”。2004年底,紹興市文化館為搶救平湖調這一古老的曲種,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保護、傳承工作。鄭關富聽說后,心里十分高興,當年不得不暫時舍棄的平湖調終于復蘇了。他常說,人志在,家族興;有志在,報國恩。作為一個兒子,有振興家族的義務,作為國家的兒子,國家需要就要挺身而出。懷著這樣一個樸實的想法,鄭關富全力以赴地參與到紹興平湖調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中,從收集資料到現場演出,再到錄制唱片,每一項工作他都盡心盡責地完成。在紹興平湖調保護傳承之路上,到處都有鄭關富的身影。
辛勤的耕耘,終于迎來了收獲。2006年5月,紹興平湖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項目保護名錄;2007年5月,由紹興市文化館創排,鄭關富、彭秋紅、王玉英、汪嘉寶、魯宏明表演的紹興平湖調《白雪遺音》,在浙江省第三屆曲藝新作大賽暨全國“群星獎”選拔賽中獲得演出一等獎;同年11月,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曲藝決賽上,《白雪遺音》又獲“群星獎”大獎和“群星獎”創作獎。看到紹興平湖調登上全國舞臺,并捧得如此大獎,鄭關富欣慰道:“作為紹興平湖調的第一代學員,對老前輩總算是有個交代了,平湖調終于煥發出璀璨的光芒。”2008年1月,鄭關富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紹興平湖調傳承人。
秉著要讓紹興平湖調世代流傳的信念,即使是在平湖調并不景氣的年代,鄭關富也不忘帶徒授藝。1973年,他收彭秋紅為徒,后來又相繼招收了林劍萍、周均達、許先平等學員,但最終只有彭秋紅堅持了下來。師徒二人于2004年,錄制紹興平湖調專題唱片,內含《曾記梨花》等十余首平湖調節詩。1986年,鄭關富被調入紹興縣文化館擔任曲藝輔導老師,進行全縣的曲藝輔導;1998年被聘請為紹興市中學生藝術團專業指導老師;2011年,受紹興縣文廣局的邀請,擔任紹興小百花曲藝國遺班授課老師,專門傳授紹興平湖調的演唱;2013年,紹興市文化館(非遺中心)開設紹興平湖調普及傳習班,受邀擔任傳習班授課老師,一做就是三年,除對學員在樂器方面進行專業輔導外,還在唱腔上進行指導,傳授《曾記梨花》《漁舟》《單刀赴會》《點秋香》等節目,努力培育傳承隊伍。
如今,雖然涌現了一批紹興平湖調愛好者接下了傳承保護紹興平湖調的接力棒,并有眾多學校成為培育、滋養紹興平湖調的土壤,但鄭關富為使這一曲藝奇葩重新煥發青春,仍在平湖調的保護傳承工作中不遺余力,履行著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