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宏+張雨桐
摘 要:本文針對北方城市哈爾濱的公交站臺標識系統(tǒng)進行調研分析,選取典型地段切入議題,研究內容涉及哈爾濱市五個區(qū),主、次干道和支路共36條,共計158個公交站點,并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和改進措施,以期提升并重塑區(qū)域活力。
關鍵詞:基礎設施;建筑學;城市公交;標識系統(tǒng)
中圖分類號:TU2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1-0231-02
為了全面、客觀地反映哈爾濱市公交站點現(xiàn)狀,本文的調研范圍涉及哈爾濱市五個區(qū),主、次干道和支路共36條,共計158個公交站點。
1 分布與規(guī)模
1.1 站點分布
公交站點的分布合理與否關系到人們出行是否方便,根據(jù)《城市道路交通規(guī)劃設計規(guī)范》中對“公共交通車站服務面積”的規(guī)定,哈爾濱市公交站點的分布滿足“以300m半徑計算,服務面積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積的50%;以500m半徑計算,服務面積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積的90%的規(guī)定”,總體來說站點分布合理,站點分布表現(xiàn)出內密外疏的特點。
不同等級道路的同向相鄰站點的距離和異向對置站點的距離各不相同,但都滿足《城市道路交通規(guī)劃設計規(guī)范》中對“公共交通車站站距”的規(guī)定。
以300m服務半徑計算站點密度為3.54個/Km2,調研發(fā)現(xiàn),在主干道上的部分站點過于密集,密度達到7.18個/Km2,造成站點利用率較低;而次干道和支路上的部分站點又相對稀疏,密度為2.49個/Km2,難以滿足乘客的乘車需求,這類站點占調研總數(shù)的15%。
在調研范圍內的公交站點中,有79%的站點設置在交通樞紐及商業(yè)區(qū)及學校附近,方便人們乘車,說明站點的位置設置大多較為合理。
問卷調查得知,83%的站臺乘客和74%的市民認為公交站點位置設置合理或比較合理。
1.2 站點規(guī)模
服務線路:主干道公交站點的服務線路數(shù)量以6~10條為主,有少量站點服務線路達到11~20條,如西大直街哈工大站;次干道公交站點的服務線路數(shù)量以1~5條為主,部分站點服務線路達到6~10條;支路公交站點的服務線路數(shù)量基本上為1~5條。
車輛停靠位:各等級道路的公交站點車輛停靠位數(shù)量以一個為主,少量主次干道的站點有兩個停靠位。
站臺面積:33.33%的次干道和一半以上的支路站點為獨立式站牌,無明確站臺分區(qū)。主干道站點站臺面積從0~50m2不等,分布較均勻,通常城市新區(qū)主干道站臺面積較大。
現(xiàn)象剖析:(1)乘客對公交站點的規(guī)模十分關注;(2)部分站點服務線路過多,而站臺數(shù)量少,站臺面積小;(3)在調研對象中隨機選出36個站點,均分布在主、次干道,站臺在高峰時段會比較擁擠,不夠用。
2 功能
2.1 根據(jù)調查車流及人流組織無序
由于所在道路等級、相鄰用地狀況及服務線路不同,每個站點高峰時段的公交車流量和乘客流量存在較大差異。車流組織無序的主要原因是站臺數(shù)量與公交車流量不匹配,同時在公交站點及其相鄰的城市道路共同組成的有限空間內,無法做到在時間上或者空間上將通過站點的公共車、行人、上下車乘客、非機動車進行有效分離。公交站點人流組織無序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站臺面積與乘客人流量不匹配;第二是缺少人流組織渠化設施。
2.2 擋風和遮陽避雨
現(xiàn)象:56.1%的乘客和48.7%的市民認為站點應該具有擋風和遮陽避雨的功能。道路等級越高設施越完善,反之越差。
剖析:利用物體的運動學規(guī)律對雨水的下落路徑以及速度變化進行了理性的分析,兩面圍合的站點平均有效避雨面積為12.31m2。
2.3 休憩
現(xiàn)象:調研發(fā)現(xiàn)哈爾濱市98.5%的公交站點沒有休憩設施,除了群力大道的2個站點外均無休憩的座椅,問卷調查的人群中有65.6%的乘客和59.3%的市民認為公交站點應該設置座椅。
剖析:高峰時段和非高峰時段平均候車時間最長為8.7min和9.2min,高峰時段和非高峰時段最長候車時間最長為 16.4min和18.9min。
2.4 市民和乘客期望增加的功能
在調研中了解到,市民和乘客期望哈爾濱市公交站點增設一些具有寒地城市特色的功能,如:(1)取暖功能:哈爾濱市全年零度以下天氣平均約114天,冬季歷年平均氣溫約為-14.2℃,中年、老年乘客長時間在戶外低溫天氣下候車會身體不適,在有條件的前提下,站點有必要設置取暖設施;(2)防滑功能:哈爾濱市每年集平均降雪量約為23.6mm,極低的溫度和大量的積雪很容易使地面結冰,導致公交車停靠時常出現(xiàn)打滑現(xiàn)象,因此,乘客希望地面鋪裝具有防滑功能;(3)公益性設施:支路站點設置垃圾箱較少,破損率高,維護監(jiān)管不利,站點衛(wèi)生狀況較差,問卷調查中,有63.4%的市民和74.7%的乘客認為站點應該設置垃圾箱;(4)商業(yè)性設施:有76.2%的報刊亭設置在主干道上,23.8%的報刊亭設置在次干道上,支路未設報刊亭,問卷調查中,有46.9%的市民和42.7%的乘客認為站點附近應該設置報刊亭。
剖析:從調研的結果發(fā)現(xiàn),市民和乘客對報刊亭、早餐亭的需求程度普遍較高,是一種日常生活需求,但是相關部門并沒有投入大力度建設與維護。
3 總結與建議
哈爾濱市公交站點分布基本合理,滿足相關規(guī)范要求,但仍然有進一步改進空間,例如,在功能與設計方面:(1)某些公交站點存在站臺少、服務線路過多、人流量大、站臺面積不足的情況;(2)公交站點的車流及人流組織功能不完善;(3)公交站點站牌缺乏人體工程學設計;(4)公交站點雨棚面積滿足不了乘客需求;(5)公交站點缺乏休憩設施;(6)公交站點廣告面積過大,內容單一;(7)公交站點造型普遍較單調,但開始出現(xiàn)多樣化的趨勢;(8)主干道站點可識別性較好,支路站點可識別性較差等。
基于以上分析與調研,給出如下建議:(1)根據(jù)站點服務線路數(shù)量,公交車到站速度、發(fā)車速度及站臺人流量等因素,合理確定站點站臺的數(shù)量和面積;(2)設計公交車站點時應考慮對車流及人流的組織,創(chuàng)建有序乘客環(huán)境;(3)站點建設應當以人為本,在設施配套、尺度、材料、照明等方面體現(xiàn)人文關懷,為乘客提供舒適的乘客環(huán)境;(4)公交站點不僅僅是一種交通設施,同時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文明的窗口,有關管理部門應重視公交站點的造型設計和日常清潔維護,使其為城市增添光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