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楊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 胡楊

習近平總書記的十九大報告在總結過去五年工作時,將“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列為過去五年經濟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報告中所列舉的六項重大成果中,航天科技占了一半。這足以體現航天科技在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經濟建設中的的重要地位,足以令全體航天人自豪。
十九大報告的第五部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進一步強調“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建設“航天強國”這樣的提法進入十九大報告,意味著建設航天強國不僅是航天人的目標,也是黨和國家的意志,是全國人民的愿望;意味著航天人在引以自豪的同時,更要肩負起自己在航天強國建設中的歷史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種場合多次提及“不忘初心”,在十九大報告中又不止一次提及“初心”二字,十九大主題的第一個詞也是“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可見“不忘初心”的重要性。那么,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初心”又是什么?
回顧中國航天60多年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個“初心”就是為國家圖強大、為人民謀福祉。
新中國成立之初,便被核威脅的陰影籠罩。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深刻意識到,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導彈和核武器。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誕生,中國從此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國獨立自主地成功研制出導彈、核彈(含原子彈、氫彈),并成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后來,人們將這幾項工程合稱為“兩彈一星”。“兩彈一星”為中國奠定了尖端科技基礎,使中國真正獲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鄧小平同志曾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航天技術與空間探索不僅是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需要,而且是衡量民族智慧、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也是確定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一直致力于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民族復興的實現是建立在國家強大的基礎之上的。什么是強國?一個國家只有在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等各方面具備了強大的綜合實力,才能叫強國。一個民族的智慧,一個國家的能力,往往需要一些標志性的證明,而航天高技術正是能夠起到這種作用的領域之一。航天夢是強國夢、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強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也是中國航天人的使命。航天技術鑄就的強大國防,是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的基本保障,而航天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又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天技術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并且會越來越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國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資源調查與監測、氣象和環境變化監測、自然災害監測、全球環境變化預測等方面,航天技術做出了積極而重大的貢獻。空間材料、空間生物,以及未來可能實現的空間能源、空間資源開發等技術,將為改善生活帶來更加光明的前景。這些都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關。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當前,我國的月球探測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正在穩步推進;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北斗導航系統等列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航天工程在逐步實施;各類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獲得長足發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成功記錄不斷刷新,新一代運載火箭踏上征程……這些重大航天工程的實施,不僅是建設航天強國的需要,也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但離航天強國、離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尚有一段不小的距離。航天人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銳意進取,埋頭苦干,為實現航天夢、強國夢、中國夢,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