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鵬飛
洛·馬的“火星營地”計劃
□ 展鵬飛
▲ “火星營地”抵達火星軌道的想象圖
在2017年國際宇航大會上,美國人把載人火星探索的設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洛·馬公司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都拿出了自己的火星探索具體方案。不得不說,這兩份方案是迄今為止最靠譜的。而且還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洛·馬還是馬斯克,都認為美國宇航局的火星探索進度表太保守了。
洛·馬公司在重返月球上沒有發出太大的聲音,是因為該公司的獵戶座飛船已經欽定為下一代載人飛船的標準版,而且地月軌道空間站的研制也少不了洛·馬來分一杯羹。因此,在本屆宇航大會上,洛·馬的宣講重點就放在了火星。洛·馬這次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早期火星載人探索方案,叫做“火星營地”(MBC)。
早在2016年,洛·馬就提出過“火星營地”的概念,是一個以月球及環月空間為跳板,前往火星展開載人探索的體系。這次,洛·馬發表一份長達14頁的論文,詳細闡述了“火星營地”的框架,它由地球表面、地球軌道、地月空間、火星軌道、火星表面的一系列設施組成,規模相當大。按照設想,有關航天器從地球表面用現有的德爾它4、阿里安5和研制中的重型獵鷹、SLS等重型運載火箭發射到地月空間軌道上。在這里,通過地月軌道空間站的中轉,飛向火星,抵達火星上空的軌道。然后再設法降落,在火星表面著陸。
“火星營地”概念有幾個基本的設計原則:循序漸進、可重復使用、技術繼承、乘員安全與可靠性、開放合作。洛·馬公司著重指出,“火星營地”概念并不是像阿波羅計劃那樣的“到此一游”,而是要真正為人類長期火星生存服務,建立長期使用的火星基礎設施。
“火星營地”的主體,是飛行在火星上空的“火星營地”空間站,基本結構和洛·馬設想中的地月軌道空間站很接近。它由兩個圓臺型的實驗室艙段構成核心,向兩端延展出兩個服務艙,用于提供太陽能發電、熱控和水的存儲。兩個實驗室艙段之間是一個節點艙,可以用來對接火星起降飛行器(MDAV)或者低溫推進級。
“火星營地”的建設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人類長期在深空生存、工作的很多技術都需要逐步成熟,包括遙控機器人、采樣返回和太陽能電推進等技術。而最合適的試驗平臺就是美國宇航局新近提出的地月軌道空間站(DSG)。
▲ 火星起降飛行器和“火星營地”空間站對接想象圖
▲ “火星營地”進度設想
不登陸的“火星營地”-1考察
按照洛·馬的論文,第一代火星營地“火星營地”-1的設想,是運送6名航天員前往火星軌道,實施為期1年的探索。不過這些航天員并不登上火星,而是遙控操作機器人降落到火星表面。但是在此期間,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考慮派航天員探訪火衛一或火衛二。
考慮到火星和地球之間的飛行窗口,無論是不是登上火星表面,探索隊都要在火星及火星軌道上待11個月左右。
尤其是對遙控機器人技術來說,現在工作在火星上的探測器,其實都屬于遙控機器人。但是由于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距離遙遠,無線電波飛行需要380秒~2670秒。加上探測器的功率有限,它們與地球之間的通信帶寬也很窄。因此,人們能在“好奇號”上實現的功能受到了很大制約,有些需要迅速決策的復雜操作就無法實現,例如鉆探、精確駕駛和取樣。但是,如果從“火星營地”上操作就不同了。火星軌道到火星表面的時延很短,帶寬幾乎是要多少有多少。這樣,火星表面的機器人就可以自由選擇遙控、全自主、人工干預下的自主和任務級自主等模式。“火星營地”里的航天員還可以對采樣返回的樣品進行初步分析,迅速做出判斷,并且制定下一輪采樣計劃。比之于采樣返回地球,這樣的模式顯然要快捷得多。
“火星營地”還可以攜帶大型3D打印機,制造和修復重要的零件。在1年乃至1000天的任務中,在軌維修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帶上足夠多的、能夠支撐這么久空間飛行的備件,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軌3D打印是必由之路。
登陸的“火星營地”-S考察
當“火星營地”-1任務取得成功,就可以啟動人類登陸火星的“火星營地”-S任務(S就是表面的首字母)。“火星營地”-1任務的居住艙、實驗室、低溫推進級、考察組負責人、液氫液氧儲箱、太陽能推進級保留在軌道上,繼續擔當地火通信中繼工作,并持續接收地球送來的補給品。
“火星營地”-S的流程大致是這樣的:先發射稱為“火星營地”-1轉移飛行器的空間組合,包括實驗室艙段、太陽能推進艙段、燃料存儲艙段,然后在空間為它們加滿燃料;發射火星起降飛行器,它需要用SLS火箭從地球上發射,然后抵達火星軌道,與“火星營地”-1任務飛行器對接;發射燃料補加預置艙,進入“火星營地”-1軌道;航天員進入“火星營地”-1轉移飛行器,然后飛向火星;“火星營地”-1轉移飛行器與“火星營地”-1、火星起降飛行器、燃料補加預置艙等交會對接,航天員乘火星起降飛行器登陸火星,考察后返回;航天員乘轉移飛行器回到地月軌道空間站;航天員乘獵戶座飛船從地月軌道空間站回到地球。
▲ “火星營地”探測火衛二想象圖
人們最關心的,還是如何把人類考察隊送到火星表面去。考慮到地火轉移軌道的時間窗口,考察隊要在火星上待11個月。不過在“火星營地”框架下,考察隊不需要長時間呆在火星表面。
首次人類登陸任務,可以派出一個4人考察組,乘坐火星起降飛行器降落到火星表面,然后其中2人留守、2人出艙考察。外出考察的兩人不需要離開太遠,可以定時回火星起降飛行器休整輪換。經過兩周考察活動后,考察組乘火星起降飛行器回到“火星營地”,實施人員休整、樣品分析、數據統計、報告撰寫等工作,并為火星起降飛行器補充燃料。然后,考察組可以再次出發,前往火星上的另外某個地點著陸。
與航天員全程待在火星上相比,這種方式有幾個好處:
費用比較低。如果要在火星上待一年,就必須送去完整的生活設施,包括居住艙、發電機、漫游車、供給物資、工具等等。美國宇航局曾經考慮過,在人員出發之前,先用SLS火箭把這些東西發射到火星上去。而“火星營地”框架中,人員在火星表面停留時間比較短,因此不需要上述物質條件。
安全性較高。短期火星表面任務可以減少考察隊遭遇危險的概率,這是因為人們對火星的了解還比較少,在短期內無法建立起完善的火星設施,空間站里更安全。這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對著陸精度要求低。如果要在火星上待一年,就必須精確地降落在預定位置;在“火星營地”模式下,這種精度要求就低一些,只要著陸場是平原就可以了。
具備隨時撤退能力。前面所說的兩周登陸任務,包括了往返飛行與降落前后的準備工作,實際在火星表面活動的時間大約是一周多。這樣短的時間里,考察隊不會離開火星起降飛行器太遠,如果發生設備重大故障或者人員傷病,可以立刻返回“火星營地”。如果降落失敗,也可以暫時回撤到“火星營地”。
具備自救能力。任務攜帶兩艘火星起降飛行器,如果降落到火星上的火星起降飛行器發生故障,可以派遣另一艘去救援他們。
靈活性強。考察隊可以抵達火星軌道之后再確認著陸場,這給考察計劃帶來了很大方便。此前的無人著陸器都是通過環繞火星的探測器先行測繪地形,然后在地球上預先確認好著陸場,再直接投送過去。由于人們對火星的了解并不多,火星起降飛行器的各種推力系統,以及姿態控制和發電系統,都采用液氫液氧燃料。低溫燃料的汽化損耗部分用來發電,反應生成的水供考察隊生活使用,因此液氫液氧幾乎是唯一的消耗品。而一次“火星營地”任務當中能實施多少次火星表面探索任務,也只取決于液氫液氧的儲備量。
按照洛·馬公司提出的設計,“火星營地”上的低溫燃料儲箱可以支持往返地球和火星一次,以及往返火星表面兩次的任務,以及“獵戶座”前往火衛二、火衛一的任務。前往火衛二、火衛一的推進任務由低溫推進級和短途旅行系統承擔。如果不前往火衛二、火衛一,那么“火星營地”不需要地球送來補給,靠從地球出發時攜帶的水,就可以支持一次火星起降飛行器登陸火星的任務,然后返回地球。
如果要執行兩次登陸任務,就需要更多的液氫液氧。這些液氫液氧可以靠“火星營地”電解水來制備,也可以從地球送水前去。為此,洛·馬還提出了一種叫做WDV的飛行器,直譯過來就是“送水飛船”。理論上說,WDV的尺寸可大可小,洛·馬設定了一種可以攜帶52噸水的WDV,兩艘WDV攜帶的水可以支撐一次火星起降飛行器的任務,同時還要攜帶一個功率為375千瓦的太陽能發電艙。另外,還要攜帶一組容量為40噸的液氫液氧儲箱,但發射時是空的。
這樣大的航天器需要用SLS火箭來發射。如果有朝一日,人們在月球、小行星或者火星上發現了有開發價值的水資源,就不需要再從地球補給了。
▲ 洛·馬公司的火星起降飛行器示意圖
運水的方式有很多好處。首先是避免了氫氧燃料的汽化損耗,這樣太陽電池產生的電力不需要用來為燃料保持低溫,可以全部用于推進。進入火星軌道后,WDV和“火星營地”交會,“火星營地”伸出機械臂捕獲WDV。然后將其攜帶的水電解成液氫液氧。兩艘WDV如果同時工作,用兩個半月時間可以為一艘火星起降飛行器準備好燃料。
如果財力足夠,可以派遣多艘裝滿水的WDV在火星軌道上待命,也就是前文所說的燃料補加預置艙。它們與“火星營地”處在同一軌道上,保持一定的相位差。火星起降飛行器可以脫離“火星營地”,與這些WDV直接對接,補充燃料,然后回到“火星營地”接上航天員,再前往火星表面。
火星起降飛行器離開“火星營地”后,啟動反推發動機,進入火星大氣層,預計再入速度為每秒4.7千米。然后火星起降飛行器進入受控的氣動減速狀態,在減速到大約馬赫數2的時候調姿,進入超音速火箭制動狀態。當速度基本為零的時候,放出起落架,降落在火星上。
火星起降飛行器采用了無翼的升力體結構,沒有氣動減速面或其他可收放的氣動設備。這樣不但可以節省一些燃料,也可以省去重新起飛前的檢修工作。火星起降飛行器不采用降落傘,因為火星空氣稀薄,這種超過100噸的飛船所需要的降落傘面積實在是太大了。
降落之后,4人考察組將執行大約10天的考察任務。按照50%的冗余來考慮,就要準備15天的物資。用于艙外活動的設備大約重2500千克,加上兩名航天員,要用吊車放到火星表面。火星起降飛行器可以支持每天多次火星表面行走,但每次只能去兩個人。
除了與“火星營地”進行高速通信外,火星起降飛行器也可以和地球進行低速率直接通信。
火星表面考察任務結束后,火星起降飛行器可以按照單級入軌的方式返回火星軌道。如果“火星營地”部署在500千米高圓軌道上,降落到火星上需要消耗的速度增量為每秒1270千米,返回軌道需要每秒4200千米,這樣總共需要消耗火星起降飛行器燃料攜帶量的71%。如果“火星營地”部署在火星的同步軌道上,火星起降飛行器往返一次需要每秒6000米的速度增量,消耗燃料攜帶量的74%。這個數字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航天飛機每次發射,需要消耗掉外置儲箱總燃料攜帶量的85%才能入軌。這意味著美國航天界靠現有的技術就能把火星起降飛行器造出來。
▲ BFR與未來火星基地形成規模后的想象圖
相關鏈接:
馬斯克的“大型獵鷹火箭”
在2017年國際宇航大會上,SpaceX公司拿出來的方案雖然沒有那么完整,但是也引起了人們的足夠興趣。它的名字叫做BFR,也就是“大型獵鷹火箭”。看起來馬斯克對“獵鷹”這個單詞感情很深厚。BFR沒有像洛·馬公司一樣考慮完整的火星往返考察流程,它更多地關注如何設計一種新的火箭。
BFR比馬斯克在2016年介紹的ITS火箭要小得多,直徑從12米降低到了9米。看來鋼鐵俠也發現自己曾經的夢想太龐大了一點。而且BFR并不是專用的火星火箭,而是一種通用性運載工具,地球軌道、月球軌道和星際飛行都用它來作為解決方案。
BFR的發動機依然是獵鷹9號火箭所使用的猛禽系列,一級火箭的發動機數量達到了31臺之多。
BFR的框架要比洛·馬的“火星營地”簡單很多,沒有考慮復雜的過渡飛行問題。火箭的第二級(也就是飛船部分)尾部有一組小翼,可以用來在火星上著陸。BFR有三種構型:載人型、貨運型和液罐型。前兩種構型可以飛往火星,貨運型也可以用于地球軌道發射。液罐型主要用于在軌燃料補加。如果要飛往深空,可以發射一枚載人型或者貨運型BFR,同時發射一枚液罐型。抵達高軌道后,由后者為前者補充燃料。然后前者繼續飛往深空,后者返回地球著陸。
至于BFR如何從火星返回地球,在火星上如何運行,馬斯克沒有做太多解釋。或許他還堅持采用以前的理念,用一群載人型“龍”飛船構成火星村,供移民居住。
BFR最有意思的構型之一,是地球上的點對點運輸,也就是當個民航機來用。這簡直就是在搶亞軌道太空旅游企業的生意了。
按照美國媒體的說法,馬斯克似乎很喜歡去上海吃個面,所以他打算坐BFR從紐約直接飛到上海。至于票價,據說和民航機的經濟艙全價一樣。而且它每次飛行可以搭載850名乘客!目前最大的民航機A380要賣出滿座才能搭載這么多人。此言一出,美國媒體陷入了狂熱之中,根據一些人的計算,BFR可以在39分鐘內從紐約抵達上海,29分鐘就可以從紐約抵達倫敦,隨便去世界什么地方吃個飯再回家已經不是夢想了。據說BFR飛行中的過載也就是2~3g,和公園里的游樂機差不多,身體健康的人都能坐。所以有人驚呼,馬斯克又要干掉傳統航空公司了。
責任編輯:陳彩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