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 阮祥穩 趙文娟 秦濤
摘要:將不同致病力的獼猴桃潰瘍病病菌接種于獼猴桃植株上,測定與抗病性相關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過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這5種防御酶的活性,結果表明,獼猴桃潰瘍病不同致病力菌株會導致獼猴桃植株的POD、PPO、SOD、CAT、PAL活性明顯提高;接種強致病力菌株P-H使獼猴桃植株的5種防御酶活性變化劇烈,尤其是POD活性明顯上升后又明顯下降;與接種無菌水相比,接種不同濃度P-L菌株可導致獼猴桃植株POD、PPO、SOD、CAT、PAL的活性明顯提高,其中接種濃度為107 CFUmL的P-L菌株發酵液,5種酶活性明顯高于其他2個濃度處理,且與P-H菌株接種侵染的各酶活性變化趨勢相同。高濃度 P-L菌株發酵液具有更好的激發植株體內防御酶活性的能力,弱致病力獼猴桃潰瘍病病菌P-L發酵液能誘導獼猴桃植株產生抗病性。
關鍵詞:獼猴桃;潰瘍病;防御酶;誘導抗性;P-L菌株;過氧化物酶;發酵液
中圖分類號: S436634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21-0109-03
收稿日期:2016-06-17
基金項目:陜西省科學院基礎研究項目(編號:2013K-16)。
作者簡介:任平(1972—),女,陜西西安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微生物資源應用開發。E-mail:mysrenping@163com。
生物防治是控制植物病害、減少化學農藥污染的有效途徑,而誘導抗性又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機理之一1]。誘導抗性是通過誘發植物免疫機制來實現的,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物因子預先處理植物,使原來的感病反應產生局部的或系統的抗性2]。植物經外界刺激或誘導會引起植物產生一些應急反應,進而引起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標變化,使植物產生抗性。目前,研究植物誘導抗性機制時,主要是研究一些與抗病相關的酶或物質3]。植物受病原菌侵染或生物因子誘導,植物體內與抗病反應密切相關的防御酶活性會升高,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過氧化物酶(POD)等是存在于植物體內與抵抗病原微生物侵染有關的重要酶類4]。
獼猴桃潰瘍病是獼猴桃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病害,化學藥劑難以有效地防控,即使大量使用農藥,也收效甚微,還造成獼猴桃產品和生態環境污染。根據“植物獲得性抗性”學說5],用獼猴桃潰瘍病弱致病菌株發酵液進行誘導接種,可刺激獼猴桃植株體內產生對潰瘍病的抗體,進而使獼猴桃植株產生對潰瘍病的抗性,從而達到不用化學農藥、用弱致病菌株防控獼猴桃潰瘍病的目的,實現獼猴桃的無污染生產。
前期研究發現,接種獼猴桃潰瘍病弱致病菌P-L發酵液能提高獼猴桃植株對強致病菌P-H的抗性。在此基礎上,本試驗通過將不同濃度P-L菌株發酵液接種到獼猴桃植株上,測定其體內PAL、POD、PPO等酶的活性變化,分析弱致病菌是否會引起植物系統產生抗病性,為揭示其生防機理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強致病菌P-H、弱致病菌P-L,由陜西省科學院酶工程研究所微生物實驗室篩選出來;15株試驗植株為2年生盆栽獼猴桃實生苗。金氏B培養基(KBA培養基):蛋白酶解蛋白胨200 g,KH2PO4 15 g,MgSO4·7H2O 15 g,甘油150 mL,加蒸餾水到1 L,pH值為72。培養基121 ℃滅菌20 min。
12試驗方法
121菌株懸液的制備及接種將不同致病力P-H菌株、P-L菌株分別接種于KBA培養基中,26 ℃ 160 rmin振蕩培養30 h;將P-L菌株發酵液用無菌水分別稀釋成105、106、107 CFUmL等3個濃度,采用超聲波對細胞進行破碎,超聲波輸出功率為250 W,工作6 s,間隔5 s,總工作時間66 min;將P-H菌株發酵液用無菌水稀釋成106 CFUmL作為對照1(CK1),以無菌水處理作為對照2(CK2);每處理選取長勢一致、健壯的獼猴桃植株各3株,每株選擇3張大小均勻、長勢良好的葉片,將菌液及無菌水均勻噴在獼猴桃葉片上進行誘導抗性試驗,套上保鮮袋。
122POD、PPO、SOD、CAT、PAL活性的測定接種前及接種后2、6、10、15、20 d分別采集獼猴桃葉片,測定其POD、PPO、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的活性。POD提取及活性測定參照張龍翔等的方法6]進行,以 1 g 鮮質量1 min內D470 nm值變化001作為1個酶活性單位(U)。PPO提取及活性測定參照朱廣廉等的方法7]進行,以1 g鮮質量1 min內D525 nm值變化001為1個酶活性單位(U)。SOD提取及活性測定參照朱廣廉等的方法7]進行,以抑制氮藍四唑(NBT)還原的50%酶量為1個酶活性單位,以不加酶液而用緩沖液代替酶液的處理為空白對照,酶活性計算公式為:
JZ]N=2×(D560 nm空白-D560 nm處理)D560 nm空白。
CAT提取及活性測定參照李合生的方法8]進行,采用紫外吸收法,以1 g鮮質量1 min內D240 nm減少01的酶量為1個酶活性單位(U)。PAL提取及活性測定參照薛應龍等的方法9]進行,以1 g鮮質量D290 nm值變化001所需酶量為1個酶活性單位(U)。
2結果與分析
21P-L菌株不同濃度發酵液對過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響
由圖1可知,處理組和對照組在接種前的POD活性差異不明顯;處理組和CK1的POD活性在接種后2~6 d多為緩慢升高,在接種后6~10 d的POD活性明顯上升且達到峰值,后下降較快,接種15 d后趨于平穩;接種后20 d時,處理組和CK1的POD活性仍高于CK2;CK2的POD活性在20 d內變化不大;處理C(P-L菌株發酵液濃度為107 CFUmL)的POD活性明顯高于其他2個處理;處理組的POD活性變化趨勢與CK1一致,且POD活性始終高于CK2,這是由于當病原菌在植株體內活動時,過氧化物酶對病原菌極為敏感,很可能與其他代謝系統協同作用,使體內活性氧物質保持在一個正常的動態水平,同時,其還可以氧化枝條組織中的酚類化合物,相應產物阻止病原物的擴展,提高了其抗性水平。107 CFUmL 高濃度P-L菌株發酵液具有更強激發POD活性的能力。endprint
22P-L菌株不同濃度發酵液對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響
由圖2可知,處理組和對照組在接種前的PPO活性差異不明顯;處理B、處理C、CK1的PPO活性在接種后2~10 d明顯上升且達到峰值,后下降較快,接種后20 d仍高于CK2;處理A的PPO活性在接種后2~6 d緩慢升高,在接種后6~10 d的PPO活性明顯上升且達到峰值,后有所下降,接種后20 d時,處理A的PPO活性高于處理B、CK2;CK2的PPO活性在20 d內變化不大;處理C的PPO活性明顯高于其他2個處理;處理組的PPO活性變化趨勢與CK1基本一致,且其PPO活性始終高于CK2,這可能是由于植物在對病原菌侵染的防衛反應中,需要更多的多酚氧化酶參與,而多酚氧化酶不僅參與酚類物質的氧化,同時也參與木質素的形成,木質素一方CM(25]面增加了細胞壁抗病原物的穿透壓力,另一方面限制了真菌酶和毒素的擴散,阻礙了病原菌從寄主獲得水和營養物質10]。107 CFUmL高濃度P-L菌株發酵液具有更強激發PPO活性的能力。
23P-L菌株不同濃度發酵液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響
由圖3可知,處理組和對照組在接種前的SOD活性差異不明顯;處理組和CK1的SOD活性在接種后2 d呈下降趨勢,處理B、處理C、CK1在接種后2~10 d的SOD活性明顯上升并達到峰值,后下降較快,接種后20 d時,處理組和CK1的SOD活性仍高于CK2;處理A的SOD酶活性在接種后2~15 d緩慢上升且達到峰值,接種后20 d時的SOD活性高于處理B、CK2;CK2的SOD活性在20 d內變化不大;處理C的SOD酶活性高于其他2個處理;處理組的SOD活性變化趨勢與CK1一致,且其SOD活性始終高于CK2,這可能是當病原菌侵染時SOD活性上升,以清除病原菌刺激產生的自由基,防止氧自由基傷害細胞膜系統,使細胞內保持一個穩定、有利于生長的環境11]。107 CFUmL高濃度P-L菌株發酵液具有更強激發SOD活性的能力。
24P-L菌株不同濃度發酵液對過氧化氫酶(CAT)活性的影響
由圖4可知,處理組和對照組在接種前的CAT活性差異不明顯;處理組和CK1的CAT活性在接種后6 d達到第1個峰值,這可能是在病菌侵染初期,細胞經SOD過程產生H2O2,使胞內活性氧的數量迅速增加,CAT活性也隨之上升;后CAT活性值下降,并在接種10 d后又上升,在接種后15 d CAT活性達到第2個峰值,這可能是獼猴桃接種病菌,其枝條細胞有新的代謝產物產生,從而進一步刺激CAT活性上升;處理組的CAT活性變化趨勢與CK1一致,且CAT活始值高于CK2。107 CFUmL高濃度P-L菌株發酵液具有更強激發CAT活性的能力。
25P-L菌株不同濃度發酵液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響
由圖5可知,處理組和對照組在接種前的PAL活性差異不明顯;處理組和CK1的PAL活性在接種后2~6 d明顯升高,接種后6 d PAL活性達到峰值,后又緩慢下降,接種10 d后趨于平穩;接種后20 d時,處理組和CK1的PAL活性仍高于CK2,CK2的PAL活性在20 d內活性變化不大;處理組的PAL活性變化趨勢與CK1一致,且PAL活性始終高于CK2,這可能是由于病原菌攻擊引起植物體合成大量新的PAL,以抵抗病原菌侵入對植物的傷害。107 CFUmL高濃度P-L菌株發酵液具有更強激發PAL活性的能力。
3結論與討論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機制包括抗生作用、溶菌作用、重寄生作用、競爭作用、交互保護作用及促生作用12-13],誘導系統抗性也被認為是生防菌的一種重要防病機制。植物的誘導抗病包括木質化、防御酶活性、病程相關蛋白、植保素等多種生理生化因子的合成。有大量研究表明,參與植物體內多種防衛反應的PAL、PPO、POD等酶系與植物抗病性密切相關14],這些酶的活性與植株抗病性呈正相關,在植物的抗病反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種獼猴桃潰瘍病不同致病力菌株會導致獼猴桃植株的POD、PPO、SOD、CAT、PAL活性明顯提高,而接種強致病力菌株會使獼猴桃的5種防御酶活性變化劇烈,尤其是POD活性急劇上升后又迅速下降,這種變化可能與強致病力菌株對植物具有致病性,能導致植物發病及生理功能紊亂等有關15];與接種無菌水相比,接種P-L菌株不同濃度發酵液可導致獼猴桃植株的POD、PPO、SOD、CAT、PAL活性明顯提高,其中接種濃度為107 CFUmL P-L菌株發酵液的獼猴桃植株的5種酶活性明顯高于接種106、105 CFUmL的,且與P-H菌株侵染后的酶活性變化趨勢相同,107 CFUmL高濃度P-L菌株發酵液具有更強激發植株體內防御酶活性的能力。
不論是弱致病菌還是強致病菌,在一定程度上都可導致與抗病反應相關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而且有時植株對強致病力潰瘍病菌的反應更加敏感。因此,在誘導植物提高抗病能力時,須選擇合適的誘導菌株和接種強度,以達到預期的生防目的。
HS223]參考文獻:
1]ZK(#]譚可菲,段玉璽,朱曉峰,等 根結線蟲生防菌snef8對番茄誘導抗性的初步研究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1(1):22-24
2]令利軍,馮蕾,雷蕾,等 地衣芽孢桿菌TG116誘導黃瓜抗病性相關防御酶系的研究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2(1):100-104
3]張鵬翀,胡增輝,沈應柏 植物誘導抗性的研究進展J] 現代農業科學,2008,15(9):22-23
4]Zheng Y H,Fung R M,Wang S Y,et al Transcript levels of antioxidative genes and oxygen radical scavenging enzyme activities in chilled zucchini squash in response to super atmospheric oxygen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8,47(3):151-158
5]劉永勝,王永,秦立金,等 FOC-RA-5誘導后黃瓜葉片內幾種酶活性的變化J] 北方園藝,2016(6):1-5
6]張龍翔,張庭芳,李令媛 生化實驗方法和技術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朱廣廉,鐘海文,張海琴 植物生理學實驗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8]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試驗原理和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2-33
9]薛應龍,歐陽光察,澳紹根 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Ⅳ水稻幼苗中PAL活性的動態變化J] 植物生理學報,1983,9(3):301-305
10]ZK(#]張樹生,胡蕾,劉忠良,等 植物體內抗病相關酶與植物抗病性的關系J] 安徽農學通報,2006,12(13):48-49,5
11]李淼,檀根甲,李瑤,等 不同抗性獼猴桃品種感染潰瘍病前后幾種保護酶活性變化J] 激光生物學報,2009,18(3):370-378
12]陳立華,金秋,牛明,等 棘孢木霉對水稻紋枯病病原菌立枯絲核菌生物防治的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5):115-117
13]李建文,高易宏,吳輝,等 生防菌BS04防治辣椒疫病機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151-153
14]林陳強,李占飛,張慧,等 枯草芽抱桿菌CS16誘導香蕉抗病性相關防御酶系的研究J] 福建農業學報,2013,28(6):570
15]張賽群,鄒燕紅,吳素琴,等 青枯雷爾氏菌無致病力菌株誘導番茄系統獲得性抗性研究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7(增刊2):3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