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凱 羅澤麗 胡芳麗 伍廷輝 嚴金成 黃榮茂
摘要:為查清刺梨白粉病病原菌的越冬場所、初侵染源以及發生規律,為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采用隨機5點取樣調查方法并采集分析樣本,通過鏡檢觀察白粉病病菌的越冬場所、初侵染源;同時,利用室內孢子萌發法觀察其生物學特性,分析刺梨白粉病在田間的發生和發展關系。結果表明,刺梨白粉菌(Sphaerotheca sp)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分別在休眠芽和大田新鮮幼葉上越冬,成為次年初侵染源,未發現有性世代;發病適宜條件為:溫度15~25 ℃,相對濕度80%以上,pH值5~6;于4月上中旬開始發病,潛育期4~5 d,分生孢子的散布主要在白天,5、6月是發病高峰期,嫩葉發病較嚴重,苗齡小的發病輕,坡地較平地發病輕,7月以后病情下降。建議加強肥水管理、修剪整枝、增施鉀肥,在4月初始發期的晴天10:00左右噴藥防治最好,能有效控制病害發生危害。
關鍵詞:刺梨;白粉病;發生規律;生物學特性;初侵染源
中圖分類號: S4366121+9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21-0119-04
HJ13mm]
收稿日期:2017-04-18
JP3]基金項目:貴州省科技合作計劃(編號:黔科合LH字2015]7621號)。
作者簡介:嚴凱(1981—),男,貴州六盤水人,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植物保護學研究。E-mail:pxyankai@126com。
通信作者:黃榮茂,教授,主要從事植物保護學研究。E-mail:lk81@163com。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屬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原產于中國,是貴州省特有的優勢資源,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幾乎遍布全省各市(縣);其次是四川、云南等省,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湖北省西部、陜西省南部及湖南省西部等地也有分布。刺梨果實具有濃郁的特殊香味,肉脆、酸甜,被譽為水果中的“維生素C之王”,除鮮食外,更是加工成高級飲品的優質原料,除此之外,刺梨還具有防癌、抑癌、增強免疫力、抗衰老、降血脂、解鉛中毒等醫療保健作用,與獼猴桃、山楂并譽為我國三大新興水果1-3]。
全國刺梨產業資源總量近年實現較快增長,僅貴州省,截至2015年1月,總規模突破333萬hm2。刺梨產業已逐步成為貴州省推動部分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在《貴州省刺梨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指出,計劃到2020年,在黔南州、安順市、六盤水市、畢節市新建刺梨基地6萬hm2,在全省現有基礎上總面積達到8萬hm2。在種植規模擴大的同時,刺梨病蟲害的發生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 Lev]的發生危害最大,嚴重影響刺梨的產量和品質,阻礙貴州省刺梨產業的健康發展4]。為促進刺梨生產的健康發展,于2014—2016年對貴州省刺梨栽植區開展調查,對該病的危害和發生規律、生物學特性進行系統的研究,為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供試菌種白粉病菌5]的分生孢子采自田間自發病株,以備接種孢子萌發試驗。
112刺梨試株取自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刺梨基地栽培區內,以備病情調查和接種用。
113儀器孢子捕捉器BZY-HY-B,南京恒裕儀器公司生產。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和時間采用隨機5點取樣,每點調查 100~200個樣,以五級分級計數法統計6]。從1—12月,根據試驗需求進行。病情分級標準:0級,整個復葉無病班;1級,有1~2個小葉發病,菌絲稀薄;2級,有3~4個小葉發病,菌絲較厚;3級,有5~6個小葉發病,菌絲濃厚;4級,有7個以上小葉發病,菌絲濃厚。
122越冬場所及初侵染來源觀察進入冬季,刺梨葉普遍落光,為了查明刺梨白粉病的越冬場所和初侵染來源,對近地面幼苗葉芽萌發的新葉和植株休眠芽進行調查研究,驗證刺梨白粉病菌在田間是否能在幼苗新葉和休眠芽上過冬,筆者所在實驗室在貴州省盤縣刺梨基地分別于2014、2015年冬季定點、定期調查越冬場所及初侵染來源。同時在冬季12月上旬采集田間新鮮病葉,將病葉放在鋪有吸水濾紙的滅菌培養皿(直徑120 mm)內置于-5~-1 ℃恒溫冰箱內保濕培養 20 d,然后取分生孢子用染色法檢查孢子的成活率,用作孢子萌發試驗。觀察刺梨休眠芽解剖鏡檢結果與移栽到溫室內的植株芽的開放及病害發生情況之間的聯系,并定期觀察刺梨基地田間病害發生狀況5-6]。
123生物學特性試驗6-8]定時觀察白粉病菌孢子萌發情況,按照試驗設計時間,每處理4張葉片,3次重復;在低倍鏡下記錄3個視眼的孢子萌發情況,每個視眼隨機檢查100個孢子,以孢子的芽管超過孢子直徑一半時作為孢子萌發的評判標準。按陳年春的方法9]計算萌發率和抑制萌發率。
1231溫度對分生孢子萌發的影響試驗將健康刺梨鮮嫩新葉片研碎,用蒸餾水稀釋50倍過濾滴在凹玻片內,再將新鮮病葉上的分生孢子蘸于汁液中,分別置于-3、0、1、3、5、7、9、11、…、31、33、35 ℃下保濕培養48 h,分別進行分生孢子萌發率測定。
1232濕度對分生孢子萌發的影響試驗在室溫 20~28 ℃ 情況下,將采集的刺梨新鮮病葉上的白粉菌分生孢子直接抖入已處理干凈的凹玻片上,并放到相對濕度分別為0、50%、70%、90%、100%的干燥器內,散光下培養48 h,對分生孢子萌發率進行測定。
1233pH值對分生孢子萌發的影響試驗在室溫 20~28 ℃ 下,將新鮮病葉上的分生孢子蘸于配制好的不同pH值的緩沖溶液中,將含有分生孢子的不同pH值的緩沖溶液分別滴到凹玻片內,并放入已準備好的飽和濕度的干燥器內,散光下培養24 h,分別對分生孢子的萌發率進行測定。endprint
2結果與分析
21病害的發生規律
211越冬狀態及初侵染來源
2111刺梨白粉病田間調查
為了解該病以何種狀態越冬及其初侵染來源,筆者所在實驗室于2014、2015年的冬季在盤縣刺梨園作了定期觀察,在2年最低旬均溫分別為 -17、-03 ℃的條件下,田間仍能找到新鮮病葉。在冬季,田間刺梨普遍落葉,但刺梨園近地面幼芽仍能不斷萌發產生新葉,經2014、2015、2016年分別在上年的12月起至次年3月對刺梨田間狀況進行觀察,結果見表1。
2014—2016年的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分別在上一年發病較嚴重區域采集了1 000張落葉和1 000個枝條,經鏡檢均未發現白粉病菌閉囊殼,也未發現其有性階段。經鏡檢發現,在該區域采集并解剖的1 000個休眠芽中平均有305個芽鱗下表面和芽組織表面具有白粉病菌的菌絲,占305%。在該區域按5點采樣法隨機采取100張新葉,經鏡檢,在每年的12月都能發現新葉片具有白粉病菌的菌絲和分生孢子,均占新葉數量的400%,且從1月開始隨著月份的增加帶菌葉片數增加。
2112室內驗證試驗
2015年11月,將20株在刺梨園自然感病的刺梨移栽于室溫15~25 ℃的溫室內,2016年1月進行休眠芽開放調查記錄,開放的521個休眠芽中有17個病芽,占總數的326%,與在大田調查開放芽發病率相當。同時將開放病芽上產生的分生孢子放入密閉容器內做孢子萌發試驗,在20 ℃、相對濕度100%的條件下培養48 h,其萌發率為 1560%,結果與室外大田采集的分生孢子萌發率1520%相近。同時,用已發病葉片產生的分生孢子接種在健康嫩葉上,5 d即出現病癥。
JP+1]在大田發病盛期和秋季分別采集50張病葉置于室外自然條件下,次年3月取回鏡檢觀察發現原病菌分生孢子嚴重干縮,將其放入密閉容器內在20 ℃、相對濕度100%的條件下保濕培養,經觀察分生孢子不萌發。將葉面上的病原菌菌絲和孢子懸浮液接種刺梨健康嫩葉,仍未發病。由此判斷,刺梨落葉葉面上的菌絲和孢子經過短暫越冬失去了侵染能力。
2015年12月中旬將田間采集新鮮病葉上的白粉菌放置在-5~-1 ℃條件下保綠培養20 d,使其為不斷生成的分生孢子和菌絲體提供生理養分。經染色鏡檢得知,分生孢子的成活率為29%~35%。分生孢子保濕保溫(20~22 ℃)培養48 h,萌發率為39 %。試驗證明,冬季刺梨白粉病菌可以在刺梨田間近地面幼芽萌發產生的新葉上越冬。
212孢子的傳播
由表2可知,通過對病菌孢子進行捕捉試驗發現,刺梨白粉病的分生孢子散布量主要是白天,占晝夜散布總量的923%,夜晚較少,白天孢子散布量以10:00以后較多。由此推斷,刺梨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靠風力傳播。
213潛育期的測定
通過室內試驗進行刺梨白粉病菌的潛育期觀察,在平均室溫為212 ℃和相對濕度為80%的溫室環境條件下以孢子懸液涂抹接種刺梨健康嫩葉片,結果由表3可知,該病的潛育期約4~5 d。
214病情消長規律
按照龐純翠等的調查方法6],于3月中旬,在田間刺梨的展葉率達80%以上時開始進行白粉病病情普查。分別于2015年4月1、5日在大田發現病葉,隨即在刺梨園采用5點調查取樣,每點固定1株,每株分3個部分在上、中、下各定1個枝條,每周定期調查記錄1次花蕾、幼果和葉片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至果實成熟期止。調查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4月上中旬刺梨開始現蕾,白粉病開始發生,5月上旬開始進入盛花期,中旬是花蕾、幼果發病高峰期,
5月下旬夏梢開始抽生,新生嫩葉數量猛增,6月葉面白粉病盛發,7月以后,隨著葉齡的增加,病情下降。由此可知,白粉病菌主要危害刺梨幼嫩器官的花蕾和嫩葉,病情的發生發展與刺梨的生育期關系密切。
22生物學特性與病害發生、流行的環境條件關系
221溫度對分生孢子萌發的影響
由表5可知,刺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在-3 ℃時不萌發,在0~5 ℃之間可以萌發,但萌發率較低,隨著溫度的升高萌發率增高,但在25 ℃以后,孢子萌發率又隨溫度的增高而降低,33 ℃以后基本不萌發。結果表明,刺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在 19~25 ℃ 之間。
222濕度對分生孢子萌發的影響
由表6可知,在相對濕度為50%時,刺梨白粉病菌孢子萌發率為46%,萌發率隨著相對濕度的增高而升高,在相對濕度100%的條件下萌發率達到456%。試驗發現,在相對濕度為0的情況下病菌孢子干癟變形,喪失萌發能力,在水面上的分生孢子萌發率為 226%,僅為相對濕度100%情況下孢子萌發率的50%不到。試驗表明,刺梨白粉病菌孢子萌發以飽和濕度最適宜。
223pH值對分生孢子萌發的影響
由表7可知,當pH值在2~11之間,pH值為2時孢子萌發率為116%,pH值為5時孢子萌發率最高為231%,pH值為11時孢子萌發率最低,萌發率為33%,病菌孢子萌發率隨著pH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由此表明,刺梨白粉病菌孢子適宜在酸性環境中生存,最適pH值為5。
224大田病害發生與氣溫和相對濕度的關系
據2015年氣象資料,在平均溫濕度分別為2026 ℃、83%和219 ℃、85%環境下的5、6月及平均溫濕度分別為211 ℃、86%和193 ℃、88%環境條件下的7、8月,都屬于刺梨白粉病發病的2個高峰期,這與室內孢子萌發試驗在溫度(15~25 ℃)和相對濕度范圍(70%~100%)的條件下萌發率較高關系相符,而 7—8 月的平均氣溫和相對濕度盡管比較適宜白粉病的暴發,但此階段刺梨屬于成果期和葉片老化期,隨著葉齡的增加,病情下降,相反發病較輕。這與2016年的氣象資料和發病情況調查基本一致。endprint
225葉的老幼、苗齡與發病的關系
由表8、表9可見,刺梨植株老葉發病較輕,嫩葉發病嚴重且普遍,與室內孢子萌發試驗中嫩葉濾液中孢子萌發率比在老葉濾液中萌發率高一致。病害的發生程度隨著苗齡的增長發生危害嚴重,4年生的植株發病重于1年生的。可能是因為隨著植株的生長,樹冠增大,病原菌量逐年積累,越冬休眠芽增多和易被侵害嫩葉的表面積增大,發病率和嚴重程度有所增加,調查結果與程建武等的結論5]一致。
226病害與栽培管理的關系
由表10可知,在秋冬季施1次基肥和春季追肥1次,土地肥力好的地段,刺梨植株生長勢較好,發病較輕。土地肥力差的地段,刺梨植株生長不好,枝葉弱小,抗病能力差,發病較重。
227地勢與發病的關系
經調查,刺梨種植在山坡的,植株較矮,枝條較少,發病輕,可能是因為通透性好。而栽植平地、洼地的刺梨,枝葉幼嫩,植株生長茂密,通透性較差,發病較重(表11)。
3結論與討論
根據大田調查及室內試驗結果表明,六盤水地區刺梨白粉病菌除了菌絲狀態在田間刺梨休眠芽芽鱗下越冬外,病原菌分生孢子和菌絲體也能在近地面新芽產生的新葉上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系統調查過程中,未發現其有性世代。在枝條和落葉上未發現病原菌,說明白粉病菌的發生發展與溫度和濕度有密切關系。
根據田間調查及室內分生孢子萌發試驗分析,在孢子萌發試驗中,孢子在嫩葉汁液中的萌發率較老葉汁液高;結合調查地的氣象資料,4月以前和7月以后不利于病害的發生發展,5、6月的平均溫濕度分別為2026 ℃、83%和219 ℃、85%,又正是刺梨花蕾、幼果和嫩葉的增長期,滿足了白粉菌的生理需求,為病菌萌發侵染提供了有利條件,是病害發生暴發流行期。以上試驗及調查結果論證了田間病情的消長與氣候因素有密切關系外還與白粉菌的生理需求相關。
加強肥水管理,有利于提高刺梨植株抗病免疫能力,還應增強刺梨園通透性,減少病菌發生危害。
4防治建議
根據調查和結果分析,刺梨白粉病的防治時間非常關鍵,在4月初越冬休眠芽開放時及時采用防治效果較好的哈茨木霉菌、25%粉銹寧、70%代森錳鋅等藥劑進行防治,建議在晴天早上施藥效果較理想5,10-11]。同時,實時施肥、增施鉀肥,冬季修剪整枝,保持田間通透性,提高刺梨抗病能力;去除田間秋冬季新生嫩葉、枝條及雜草,可有效降低病原菌初侵染源,減少病菌發生危害。
參考文獻:
1]ZK(#]朱維藩,向顯衡,楊勝學,等 貴州的刺梨資源及其生長發育、維生素C含量同生態條件關系的調查研究J] 貴州農學院叢刊,1984(3):1-13
2]史繼孔,向顯衡,高相福,等 我國刺梨研究進展J] 貴州農學院學報,1991,10(2):88-94
3]樊衛國,夏廣禮,羅應春 貴州省刺梨資源開發利用及對策J] 西南農業學報,1997,10(3):109-115
4]魏景超 真菌鑒定手冊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183-187
5]程建武,劉碧榮 刺梨白粉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研究J] 林業科學研究,1992,5(1):104-107
6]龐純翠,易碧霞,向紅瓊,等 刺梨白粉病的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1986(2):91-93
7]龐純翠,易碧霞,桑維均,等 刺梨白粉菌生物學特性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1987,4(17):240
8]覃柳燕,周維,李朝生,等 拮抗鐮刀菌香蕉枯萎病木霉菌株PZ6分離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J] 中國南方果樹,2017,46(1):66-70
9]陳年春 農藥生物測定方法M] 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0:149-161
10]ZK(#]程友忠,韋景楓 哈茨木霉菌防治安順金刺梨白粉病試驗初報J] 寧夏農林科技,2015,56(2):37-38
11]向紅瓊,龐純翠 粉銹寧防治刺梨白粉病J] 植物病理學報,1989,19(2):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