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洪娟 蔣和平 王曉君
摘要:從新疆發展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的理論因素入手,包括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種植結構特點、農戶特征、農業經營組織形式、區域差異因素;其次,選取9個變量建立了混合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通過檢驗,模型結果顯示,新疆水土資源稟賦、農業區域專業化程度、農戶兼業化程度以及節水政策影響最為顯著;最后,根據研究結論提出新疆發展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的政策措施:推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化經營;加快城鎮化進程,轉移農村隱形剩余勞動力;農業區域專業化生產;適當減少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完善節水。
關鍵詞:高效節水;現代農業;影響因素;新疆;面板數據模型;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21-0314-06
收稿日期:2016-05-2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編號:14ZDA041);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編號:ASTIP-IAED02);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編號:XJNZYSK201502、XJNZYSK201716)。
作者簡介:艾洪娟(1982—),女,山東伊春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現代農業和農業經濟理論研究。E-mail:aihongjuan11@aliyuncom。
通信作者:蔣和平,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業園區發展與現代農業的研究。E-mail:jiangheping@caascn。
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是現代農業的核心要求和本質內涵,基于資源利用效率的視角探討新疆高效節水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既有理論意義,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資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探尋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會使相關的政策涵義更有實踐操作性。從相關文獻研究中發現,現有的對現代農業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是沿著“現代生產要素”的脈絡展開和深化1-3],從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視角去研究的卻不多見,這也使得農業現代化相關的政策制訂宏觀、空乏,難以針對農戶具體特征而缺乏實踐適應性。本研究以新疆水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作為研究對象來考察影響新疆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以期為新疆未來高效節水現代農業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
1影響因素理論分析
11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生產條件包括水資源和土資源的供給以及宏觀政策調控等軟件和硬件方面的條件。新疆水資源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有水為綠洲,無水為荒漠”,水資源的供給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土地的供給。水資源結構包括地表水的可利用量和地下水的可采量,決定了農業灌溉方式的選擇,影響了農業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近年來,圍繞農業用水短缺問題,新疆自治區不斷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該政策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地方政府的補貼和獎勵政策,節水灌溉面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政府節水政策的實施強度。綜合來看,農業生產條件中水土資源稟賦和政府節水政策對于新疆農業用水效益有著直接的影響。
12農業生產方式
農業生產方式主要是指現代化農業生產工具和要素的投入使用,農業生產方式對于農業經濟收益的影響是最直接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和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反映了農業生產設備的投入特征,而化肥、農藥和農用塑料薄膜等現代農資投入則可用來衡量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水平。
13農業種植結構特點
一般來說,農業種植結構中糧食作物的比重越高,農戶經濟收入水平越低,用水效益也越低。農業種植區域專業化水平對農業經濟效益和資源利用效率有影響。農業區域專業化水平是指各地區按照自然、技術和經濟條件,專門生產某一種農產品或者某幾種農產品。作物結構越單一,區域專業化程度越高;作物結構越多樣化,區域專業化程度越低。農業區域專業化有利于發揮機械化的效力,便于加強經營管理,提高勞動技能和素質,進而促進資源效率的提高。
14農戶特征
農戶的兼業化程度對農業經濟效益具有影響,但正面和負面影響并不確定。研究認為,農戶的兼業化程度作為一種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而不斷深化的農村現象,對農業經營效益的提高產生了負面影響。傅晨等認為,兼業化導致了農業的粗放經營和低效率4]。高強通過對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區的調查表明,農戶兼業化對糧食部門負面影響較大5]。但也有研究持相反論點,袁軍寶認為,農戶兼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戶內單位勞動力的土地經營規模,但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土地的集中與大規模經營6]。蔡基宏實證研究表明,當兼業程度增加時,若農地規模小,同樣可以使土地產出率表現為增大7]。
15農業經營組織形式
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形式多種多樣,對農業生產經營效益的影響越來越大,對農戶帶動作用日益增強,輻射效應明顯。新疆把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作為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來抓,全區農民合作社發展勢頭強勁,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中作用日益凸顯。至2015年底,全區合作社總數17 210個,合作社成員數591萬戶,成員及帶動非成員數占總農戶數的54%。同時,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迅猛,2015年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0 724個,增長359%,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達2608億元,增長1102%,也成為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
16區域差異因素
區域差異意味氣候環境條件、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差異。新疆的北疆為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南疆屬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北疆年均氣溫-4~9 ℃,全年降水量150~200 mm以上,全年無霜期140~185 d;南疆年均氣溫7~14 ℃,全年降水量25~100 mm,全年無霜期180~220 d;南疆地區比北疆地區更加干旱,土地鹽堿化,還伴有熱風、冰雹等災害,突顯了南疆農業發展的弱質性。北疆地區有全疆最優良的草場和最大的原始森林,畜牧業比較發達,新疆牧區主要集中在伊犁州直、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而南疆有充足的光熱資源,有利于棉花和林果業的發展。目前,棉花已成為南疆最耀眼的富民產業,同時以紅棗、香梨、蘋果、核桃、石榴為主的林果業也異軍突起,成為南疆農業經濟增長的亮點。2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北疆地區以46%的人口承載了67%的全疆GDP比重和95%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其中烏魯木齊市、昌吉州地區以17%的人口承載了35%的全疆GDP比重和52%的外貿進出口總額;而南疆地區以54%的人口承載了33%的全疆GDP比重和5%的外貿進出口總額,新疆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南疆三地州和偏遠的貧困鄉村。區域差異可用虛擬變量表示。
2模型設定與數據處理
21變量選取(表1)
211ewater被解釋變量ewater為水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用單方水的產出價值表示,體現了水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程度和水資源的經濟利用效率。
212mach-i它表示農業機械化投入水平,用單位土地面積的機械總動力來表示。機械投入與其產出呈正相關關系,對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起正向促進作用。
213pland它表示人均耕地面積,反映了土地資源的約束。
214underg它為地下水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反映了區域的用水結構。用水結構對農業灌溉方式的選擇有著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地下水比重高,采用滴灌和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條件更加成熟。
215watsa它為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重,這一指標反映了地方節水政策的實施強度,因為節水灌溉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依賴于地方補貼和政策激勵。
216food它為糧食作物占種植面積的比重,反映農戶的種植結構,由于糧食作物的收益低于其他作物,但用水量較多,因此,對于區域用水效益有負面的影響。
217rp它表示農戶的兼業化程度,用區域農林牧漁從業人員占鄉村從業人員的比重來表示,rp比重越高,表示從事傳統農業的人員越多,農村兼業化程度越低,rp越低,表示鄉村從事非農行業的人越多,農村兼業化程度越高。
218spe它表示農業區域專業化程度。用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SHHI)來測度,反映了區域農作物品種生產的集中度。SHHI指數用主要農產品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百分比的平方和來表示。SHHI越大,表示作物生產集中程度越高,區域專業化的程度越高。
219reg1、reg2reg1、reg2為虛擬變量。根據區域農業結構特點,將新疆14個地級市分為了3類。第1類為烏魯木齊市和克拉瑪依市,這2個地區工業發展程度高,農業人口比重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相對較弱;第2類區域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產值比重在70%以上,主要包括南疆環塔里木盆地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區、喀什地區、阿克蘇地區以及北疆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吐魯番地區;第3類區域為農業CM(25]區和牧業區兼有,其中牧業產值比重在40%以上,主要包
變量同因變量變動方向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
括北疆的伊利州直屬縣(市)、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區以及南疆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用2個虛擬變量reg1、reg2將3類地區區分。
22模型設定
根據以上影響因素分析,本研究擬采用面板數據建立回歸模型,分析影響新疆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的影響因素。模型設定如下:
Ewaterit=α+X′itβ+εit,i=1,2,…,N;t=1,2,…,T。
式中:i表示新疆地級市,t表示時間,Ewaterit表示水資源利用經濟效益,為(N×1)向量,α表示截距項,Xit表示一系列影響高效節水農業的變量,為(N×K)階回歸變量,β為k×1階回歸系數列向量,εit為誤差項。參照影響因素分析和變量選取,對回歸模型進行擴展:
Ewaterit=α+β1×speit+β2×foodit+β3×undergit+β4×watsait+β5×rpit+β6×plandit+β7×machiit+β8×reg1+β9×reg2+εit,i=1,2,…,N;t=1,2,…,T。
23數據來源與處理
數據來源于2001—2014年《新疆統計年鑒》和《新疆水資源公報》,只包括地方數據,不包括新疆建設兵團數據。部分缺失年份數據通過插值法補齊。為剔除價格效應的影響,將按當年價格計算的第一產業增加值調整為以2000年價格水平為參照計算出的實際產值。
面板數據包括14個地級市14年的196個樣本的數據,橫截面和時序個數相同。
231水資源利用經濟效益的計算
區域水資源利用經濟效益=第一產業增加值(不變價)農業用水量。2000—2003年新疆各地市農業用水量數據短缺,但有自治區農業總用水量數據。因此,根據2004年各地市農業用水量數據推算地區間用水比例,然后按照這個比例對2000—2003年農業總用水量數據進行空間分解。
232節水灌溉面積推算
地級市節水灌溉面積2011年之后才開始逐漸納入統計系統,2011年之前只有對自治區節水總灌溉面積的統計。按照2011—2013年各地級市節水灌溉面積的增長率,推算2000—2010年各地級市節水灌溉面積,并根據節水灌溉總面積對推算數據進行調整。
233農業區域專業化的測算
地區專業化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經濟現象和重要概念,它表示一些產業集聚在某一區域,而其他產業卻集聚在其他地區,區域分工的結果就是各地區按照自己的優勢實行專業化生產。我國農產品生產的空間布局區域化現象越來越明顯。糧食產區逐漸向東北和中部集中,而棉花等優勢農產品日益向新疆集聚,中國區域集中度在穩步提高。農產品的區域集聚對于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和資源利用效益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研究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變量來考量。借助產業經濟學中區域專業化概念對新疆農業內部農產品生產的區域集聚和專業化進行測算。測算的方法采用了最經典的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SHHI),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是用農產品種植面積占播種面積百分比的平方和來表示,其公式為
SHHI=∑DD(]nk=1DD)]S2k;
Sk=XiX。
式中:Xi表示某一特定農產品的種植面積,X表示總播種面積,Sk=XiX表示第i種農產品播種面積占該地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n為作物的種類。SHHI值在1n~1之間變動,若SHHI值為1n,表示地區作物結果高度多樣化;若SHHI值為1,表示地區農業生產集中在一種農產品。其值越大,表示地區的農業結構越不均衡,區域專業化程度越高。
本研究中主要考慮了糧食作物、棉花、薯類、油料、甜菜、蔬菜、果用瓜以及苜蓿8類作物。SHHI值在0125~1000之間變動。
3模型估計
31混合效應模型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計后,杜賓-瓦特森(DW)檢驗發現,該模型存在較嚴重的自相關問題。因此,混合效應模型的最終估計采用了不相關回歸方法(cross-section SUR),結果顯示,F統計量顯著性水平P值為 0000 0,說明回歸方程具有統計意義,R為099,說明擬合優度很好,DW檢驗值為194,說明采用該估計方法后,模型自相關問題基本解決。模型參數估計結果見表2。
混合效應模型估計結果較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變量全部表現為顯著。模型結果顯示,區域專業化程度對于農業用水經濟效益的提高起負向作用。而糧食作物比重、地下水比重、節水灌溉面積比重、農戶兼業程度、人均耕地面積、單位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對農業用水效益的提高起正向促進作用。
32固定效應模型
由于模型截面個數與時序個數相同, 在截面上可能存在異方差的問題,因此采用截面加權估計法(cross-section weights,CSW)會更好些。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表明,F統計量顯著性水平P值為0000 0,說明回歸方程具有統計意義。R為095,擬合優度很好。DW檢驗為124,基本可以接受,方程的多數變量系數符號基本符合預期假定,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見表3。
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變量糧食作物占種植面積比重、地下水開采量占總用水量的比重、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比重、農林牧漁從業人員占鄉村從業人員比重、人均耕地面積和單位土地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的系數值顯著,不為0,但農業區域專業化程度系數卻不顯著。在10%的顯著水平下,農業區域專業化程度系數顯著。回歸結果表明,糧食作物比重和農戶兼業程度對于農業用水經濟效益的提高起負向作用,而地下水比重、節水灌溉面積比重、人均耕地面積、單位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對農業用水效益的提高起正向促進作用。區域專業化程度對于農業用水效益的提高顯著作用不大。
33隨機效應模型
隨機效應模型回歸結果表明,F統計量顯著性水平P值為0000 0,說明回歸方程具有統計意義。R為062,擬合優度較好。DW檢驗為107,說明存在輕微自相關問題,但估計結果基本可以接受,方程多數變量系數符號基本符合預期假定。隨機效應模型估計結果見表4。
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變量糧食作物占種植面積比重、地下水開采量占總用水量的比重、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比重系數值顯著,不為0,在a-5%的顯著水平下,變量人均耕地面積、單位土地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和虛擬變量2系數值顯著,不為0,在10%的顯著水平下,變量農林牧漁從業人員占鄉村從業人員比重系數值顯著,不為0,但農業區域專業化程度和虛擬變量1不顯著?;貧w結果表明,糧食作物比重和農戶兼業程度對于農業用水經濟效益的提高起負向作用,而地下水比重、節水灌溉面積比重、人均耕地面積、單位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對農業用水效益的提高起正向促進作用。區域專業化程度對于農業用水效益的提高沒有顯著作用。
從分類虛擬變量的影響來看,在5%顯著水平下,烏魯木齊和克拉瑪依市與其他地級市在農業用水效益上沒有顯著差異。農業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等地區與農牧業結合區伊犁州等地區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模型結果表明,由區域農業和牧業結構不同而導致的用水效益差異是顯著存在的。
34模型的判別選擇
面板數據模型主要有混合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3類,本研究對3類模型都做了回歸,以便比較分析。
相對于混合估計模型來說,是否有必要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可以通過F檢驗來完成。
H0:對于不同橫截面模型截距項相同(建立混合估計模型)。
H1:對于不同橫截面模型的截距項不同(建立時刻固定效應模型)。
F統計量定義為:
F=(SSEr-SSEu)(T+k-2)]SSEu(NT-T-k)]。
式中:SSEr、SSEu分別表示約束模型(混合估計模型的)和非約束模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的)的殘差平方和(Sum squared resid)。非約束模型比約束模型多了T-1個被估參數。需要指出的是,當模型中含有k個解釋變量時,F統計量的分母自由度是NT-T-k。通過對F統計量我們將可選擇準確、最佳的估計模型8]。
計算結果為F=4489>Fα(13,173)=365,拒絕原假設,應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對于固定效應模型與固定效應模型的選擇,可以通過Hausman檢驗來實現。
H0: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無關(個體隨機效應回歸模型)
H1: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相關(個體固定效應回歸模型)
在Eviews 80軟件中Hausman檢驗結果為P值為 0040 5,小于005,應建立固定效應模型。
4結論與討論
模型估計結果表明,農業生產條件中人均耕地面積對于農業用水效益提高起著正向促進作用,即人均耕地越大,農戶的用水方式越集約化,單方水的產出越大。人均耕地面積增加667 m2,單方水的經濟效益產出將會增加011元,說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農業生產條件中地下水比重對農業用水效益有正向作用,表明當地下水在區域用水總量中占有較高比重時,農業用水的經濟效益較高。這是因為地下水抽水成本高于地表水引水成本,當地下水在區域用水總量占有較高比重時,客觀上反映了區域缺水程度比較嚴重,因此,水資源對于當地農業生產制約作用也較強,農戶在灌溉水資源利用方式上可能會更加珍惜,另一方面,地下水不受上游來水時間的控制,地下水比例高的地區更有條件發展設施農業,設施農業單位面積經濟效益要遠高于一般作物,單方水經濟效益產出也要高于一般作物。
農業生產投入中農業機械投入對于用水效益提高具有正向促進作用,這是因為增加農機投入將會直接增加單位面積農業產出,用水效益等于農業增加值與農業用水的比,當農業增加值提高時,農業用水效益也會隨之提高。
模型結果還表明,農業從業人員比重對于農業用水效益提高具有反向作用,即當鄉村勞動力中從業農業生產的人口比重多,從事非農生產的人口比重少時,不利于農業用水效益的提高,也就是說當兼業農戶多時,反倒利于用水效益的提高。這一結論與過去很多研究取得的結論相反,但卻是可被解釋的。這是因為兼業農戶比重高的地方,往往位于城鎮地帶,這些地方交通便利,經濟發展水平高,根據農業區位論理論,這些地方農戶會選擇種植經濟效益高的作物,例如蔬菜、工業番茄、工業辣椒等,而不會選擇種植糧食、苜蓿等經濟效益低的作物,農業生產方式更加集約化,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也更加高。新疆農戶兼業程度比較高的區域有烏魯木齊市、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及哈密地區。
農業種植結構中,糧食作物比重對于用水效益的提高有負向作用,糧食作物比重每增加1個百分點,單方水的經濟效益將會下降036元。相比棉花,糧食作物小麥、玉米灌溉定額需水量大,而且單位面積經濟效益產出低,糧食作物屬于耗水多產出低的作物,其比重增加不利于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新疆不應當作為商品糧基地發展,未來農業分工布局中考慮地方資源約束,新疆應當適量減少糧食作物種植面積。
在10%顯著水平下,農業種植結構區域專業化程度對于水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說明區域種植結構越單一,專業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新疆農業種植區域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包括以棉花種植為主的克拉瑪依市、阿克蘇地區,以及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伊利直屬縣市、和田地區。新疆農業種植區域專業化程度較低的地區包括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哈密地區和吐魯番地區。
最后分析農業節水政策的實施對于農業用水效益提高的作用。節水灌溉面積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節水政策的實施力度,這是因為當前新疆節水灌溉技術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政府補貼和政策激勵,尤其是滴灌和噴灌技術,需要較高的一次性固定資產投資。模型估計結果表明,變量對于農業用水效益有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說明節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農業用水效益的提高,政策實施效果顯著。
綜合來看,如將農業投入作為控制變量來看,當前有四大類要素顯著影響新疆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的發展,包括水土資源稟賦、農業區域專業化程度、農戶兼業化程度以及節水政策。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對于農業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發展起著制約作用。農業區域專業化程度、農戶兼業程度對于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研究結果表明,適度規?;洜I、區域生產專業化、集約化能夠有效促進新疆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的發展。如何實現農業的規?;?、專業化、集約化生產從根本上還取決于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這從人均耕地面積和農戶兼業程度對于高效節水農業的影響研究結果上也能夠明確反映出來。推行土地流轉,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城鎮化進程推行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作用,是未來新疆高效節水現代農業所必須考慮的核心問題。另外,節水政策對于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應當高度關注節水政策的適應性調整。
5政策建議
從本研究結論可以發現,新疆發展高效節水現代農業可考慮的政策措施如下:
51推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洜I有利于新疆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方面土地規?;洜I能夠通過高效利用農資投入增加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值,另一方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水資源空間高效優化配置。當前,由于灌溉計量設施無法做到地塊實測,我國小農散戶的經營方式導致在灌溉過程中,存在不顧作物灌溉定額需水量,只要水從自家門前過,就一定要把每塊地“澆濕澆透”,實際澆水量遠大于灌溉定額的水浪費現象。土地適合規模經營可以避免水資源浪費現象,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52加快城鎮化進程,轉移農村隱形剩余勞動力將有利于推進新疆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轉移農村隱形剩余勞動力,一方面可有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城鎮化通過承接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城鎮就業,必然會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使耕地集中到種糧大戶手中,為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進而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53農業區域專業化生產能夠有效促進新疆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的發展
農業區域化是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之一,也是農業生產領域中分工與專業化發展在地域空間上的表現。農業區域專業化生產可以利用自然、區位、經濟等條件發展1種或者多種特色農產品,有利于發揮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農業區域專業化生產除了具有以上一般區域專業化生產的優勢之外,還有一大好處,即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材料的加工制造企業,由于所需原材料的運輸成本較大,因此其布局的區域指向具有明顯的原料地偏向性質,而農業區域專業化生產顯然使這些企業能不拘于其所需原材料的集中產地,有利于降低企業輸入原材料的運輸成本。同時,由于農業區域專業化生產能提供穩定而充足的初級產品,有利于企業形成較大的生產經營規模,獲取規模經濟效益。目前,我國各地正在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集成,對農業生產實行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是農業產業化的實現基本條件之一。在全國農業分工布局中,新疆的農業區域專業化水平較高,尤其是棉花生產,2014年新疆地方棉花總產量達到310萬t,占我國棉花總產量的60%。農業區域專業化、產業化生產,無疑都會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54新疆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發展中,應考慮適當減少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糧食安全問題應當放在全國范圍統籌考慮,而非新疆內部。2013年,新疆糧食種植面積達21107萬hm2,糧食產量達1 377萬t,增長82%,是全國糧食增長率的39倍。2014年,新疆糧食生產實現七連增??紤]到新疆資源約束不斷趨緊,尤其是水資源,未來隨著水資源“農轉非”轉移,水資源經濟價值將會越來越凸顯。新疆農業分工布局中,應適當考慮減少耗水多、價值低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擴大優勢產品面積,如棉花、特色瓜果等。同時,在新疆內部,可考慮重新調整糧食生產地域分工布局,將糧食作物生產布局在牧業生產區,實現農牧區資源耦合優化配置,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55新疆節水政策對于促進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發展效果日顯
未來,應當進一步完善新疆節水管理政策,包括嚴格執行水資源利用保護“三條紅線”,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落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抓緊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蓋自治區、地州、縣市三級行政區域的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全面推行流域、區域取用水總量控制;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依靠科技,采取措施,調整用水結構;加強需水管理,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加快灌區配套和節水改造。
HS25]參考文獻:HJ188mm]
1]ZK(#]林本喜,黃祖輝,鄧啟明 基于AHP的縣域高效生態農業綜合評價——以浙江富陽市為例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2):50-54
2]楊萬江 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及中國農業發展的國際比較J] 中國農村經濟,2001(1):12-18
3]蔣和平,黃德林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定量綜合評價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27(2):87-91
4]傅晨,毛益勇 兼業化:日本農業的困境與啟示J] 世界農業,1998(8):9-11
5]高強 發達國家農戶兼業化的經驗及啟示J] 中國農村經濟,1999(9):77-80
6]袁軍寶 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戶兼業經營問題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09
7]蔡基宏 關于農地規模與兼業程度對土地產出率影響爭議的一個解答——基于農戶模型的討論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22(3):28-37
8]伍德里奇J M 計量經濟學導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68-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