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伍復學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短短兩年內經歷了從“校門”走向“營門”再回歸“校門”的人生之路,其身份也從“學生”變為“軍人”后又成為“退伍復學大學生”。通過對25名在校退伍復學大學生的適應狀況調查發現,由于部隊與高校規章制度變化和生態系統環境的巨大差異,從而使之在學業學習、人際交往、職業規劃方面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適應困境。基于此,筆者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促進自身心態調整”、“建立支持性互助小組”、“倡導學校政府重視”的對策建議,希望通過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與方法,幫助他們改善一系列適應困境,實現賦權增能加強自我認同,改善其學習、社交和就業方面的適應困境,使其更加有效融入校園并更好走向社會。
關鍵詞:退伍復學大學生 適應困境 角色轉變
自2001年起我國實施了鼓勵在校大學生參軍制度,十幾年來有數以萬計的高校在校大學生響應國家號召,奔赴祖國各地獻身國防事業。經過部隊鍛煉之后,一部分大學生士兵選擇回歸校園繼續追求學業發展,于是一個特殊群體出現在社會公眾視野——退伍復學大學生。退伍復學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對于國家、軍隊、高校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一、背景
筆者作為西南石油大學退伍復學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和其他戰友一樣深刻感受到在學習、人際交往和職業規劃中產生了適應困境,并且由此帶來非常明顯的挫敗感。他們在經歷相對獨立、相對封閉的部隊生活后,在思想認識、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都與同齡人存在著差異,并兼有“退伍軍人”和“大學生”雙重心理角色,已經成為高校中的特殊群體。所以針對退伍復學大學生在學習、社交和職業發展方面遇到的適應困境,筆者試以此次實際調查為契機,嘗試在社會工作視域下提出思考和建議。
本文以西南石油大學(成都校區)參軍入伍和退伍復學(到校報到)的情況為依據進行研究。其中2013年入伍8人,2014年入伍30人,2015年入伍51人,2016年入伍46人,2017年入伍72人。2016年退伍10人,其中3人已經畢業,4人復學,另3人未復學也未到學校報道;2017年退伍27人,其中7人畢業,18人復學,1人退學,1人輟學。
筆者針對本校25名在校的退伍復學大學生采用訪談法(包括面談和QQ微信線上訪談等方式),走訪退伍復學大學生、學工部、武裝部征兵辦公室等部門,詳細了解這一群體的在校現狀、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并針對問題進行定性分析。
二、退伍復學大學生在校情況調查
此次調查訪談主要進行開放式提問。
問題1:“退伍復學之后你還感到適應嗎?”
問題2:“如果不適應,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根據訪談記錄綜合結果顯示來看,在對25名訪談對象的開放性訪談中,有23名同學直接表示“非常不適應”,另2名同學表示“不適應,但是自己可以調整狀態克服困難”。其中,有20名同學明確提出了“學習學業方面非常不適應,特別吃力”,有15名同學的回答涉及到“回校后不知道怎么處理同學、老師和領導之間的人際關系”,有13名同學在訪談中也談及到了“不知道將來自己的職業發展怎么規劃,特別迷茫”。只有2名同學認為自己“各方面的困難雖然存在,但是可以自己克服,不存在較大的影響”。
三、調查結論
(一)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調查的結果來看,25名受訪對象普遍對“學業學習”“社會交往”“職業規劃”三方面存在適應困境,筆者據此試對產生此次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如下。
1.關于學習學業適應困境。在訪談中,訪談對象覺得自己從部隊嚴苛的環境回到學校,失去了高度集中統一的被動管理環境,突然寬松的環境和驟然放松的個人狀態,讓他們普遍對學習學業感到特別不適應。從“軍人”回歸到“大學生”, 兩年的軍旅生涯雖然歷練了足夠豐富的軍事本領,但是這兩年的休學也直接“耽誤”了專業知識學習的連續性,要重新達到入伍前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十分困難。并且,學校對于學業學習的相關規定進行了修改調整,以致于退伍復學大學生回校后不僅要彌補入伍前落下的課程“舊賬”,還必須跟上現行規定的“新規”,學習力不從心。不僅如此,由于退伍復學政策鼓勵和自身意愿考量,“轉專業”也逐漸成為了退伍復學大學生們青睞的一個選項。面臨新專業全新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環節,他們都需要重新面對和構建全新的學習體系,在沒有外界幫助的情況下,僅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的學習方式感到非常困難而且無所適從。
2.關于社會交往適應困境。訪談中發現,訪談對象從高度集中統一的軍隊管理環境回歸到自由寬松的大學環境,之前親密無間的戰友之情,逐漸轉變為普通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他們在軍營時,溝通對象由于受到部隊的限制,主要集中在和部隊里的首長、班長和戰友的交流,和戰友(尤其是同年入伍的戰友)交流溝通較強,有著較強的共同目標和心理支持上的交流。在部隊大學生士兵絕大多數的時間是和班長、戰友吃住在一起的,再加上部隊的條件限制和要求,其與社會的溝通能力逐漸變弱。現實情況中,返校后他們的交流主體主要是具有相同經歷的同學以及原來的同班同學,但是之前的同學要么已經畢業,要么已經擁有新的學習任務,他們的溝通話題和情感鏈接并不牢固。并且退伍復學后,相對于新融入的班級而言,周圍同學年齡普遍比其年齡小,作為一個年齡較大的退伍復學大學生而言,也面臨不小的年齡壓力,這也導致了交流中具有明顯的壓力和緊張關系。
訪談對象中,有14名同學入伍前是大三大四的“高年級”,他們退伍復學后進入低兩屆的班級復學,從“學長學姐”到“同學”甚至“學弟學妹”的角色轉變,也是訪談對象形成適應困境的重要表現。如果在返校初期沒有得到學校的重視和老師積極主動的介入和幫扶,退伍復學大學生很可能會作為一個“新人”被邊緣化,成為校園人際交往適應的“獨行俠”,也有可能產生退伍大學生群體的小團體化。
3.關于職業規劃適應困境。訪談中,有5名現在已經大四的同學他們都面臨求職的壓力,還有9名大三的同學也在積極規劃自己今后的職業生涯,另外11名大二的同學表示自己目前完成在校學習任務的同時也在思考自己未來職業意向。雖然國家政策規定“報考公務員、應聘事業單位職位的,在軍隊服現役經歷視為基層工作經歷,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錄用或者聘用”,但是在如今人才與市場雙向選擇的就業新局面新形勢下,退伍復學大學生求職仍然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而且對于目前即將畢業的同學中的訪談看來,其實在招聘應職中,也并沒有享受太多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優惠,民政局、安置辦能提供的介紹崗位多是保安、駕校教練、酒店服務員等職位,難以滿足退伍復學大學生畢業后的職業訴求。
受訪的同學中有人直接表示,求職中年齡偏大是非常明顯的阻礙因素,和應屆畢業生相比這并不是一個優勢。并且由于參軍出現專業知識停滯、倒退甚至斷層的影響,專業知識的薄弱,進一步弱化了這部分同學的求職信心,因此感到自卑。還有受訪者認為,由于社會層面對于大學生參軍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不免偏激地認為退伍大學生是“軍營的失敗者”,退伍大學生求職有的被認為是“不成功、不光彩的二次就業”,負面的輿論壓力,也進一步影響了這一群體在面臨職業規劃的問題上出現不良適應困境。
四、建議及思考
針對當前退伍復學大學生自身出現適應性困境,學校和社會對退伍復學大學生這一群體的了解不足、幫助不夠、問題解決針對性不強等現象,筆者通過此次訪問調查的結果分析,提出粗淺建議和思考如下。
1.促進自身心態調整。退伍復學大學生自身也可以通過各方信息察覺到自身遇到的適應性困境,主動尋求學業幫助,積極鞏固和拓展社交關系,提前規劃職業生涯,通過自身心態調整來應對現時困難,把各種不良狀況向良性方向轉換。
學校相關部門可以成立相關的工作小組,有針對性進行心理工作,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征來進行分別疏導,在大學生退役士兵的心中形成良好的個人定位和角色轉變,對其產生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排解,使其真正的融入學校和社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社交和就業思維。
2.建立支持性互助小組。支持小組的組員常常會擁有相同的經驗或面臨相同的問題,通過小組分享,組員可以了解他人的遭遇,逐步產生相似感,進而發展出組員間的一致性,培養同舟共濟的感受,彼此之間相互信任支持。在這樣的小組中,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為了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或生活難題而自發走到一起,組員彼此間會提供相關資料信息、情感支持,分享各自的經驗,獲得認同。
基于此,筆者與學校武裝部相關領導充分溝交流后,在學校各方支持下,筆者集合了往年至今仍能取得聯系的48名本校退伍大學生,于2017年11月11日帶頭組織成立了首支由本校退伍大學生組成的團體——“西南石油大學老兵公社”(以下簡稱“公社”),以社團的形式開展活動,目的和宗旨在于“整合資源,提供信息,解決問題,互助成長”。“公社”成立至今,共組織集體活動5次,其中參與國防軍事協會“輝煌十周年慶典”表演的合唱節目《強軍戰歌》,受到了校領導的高度贊揚。退伍復學大學生毫無例外都會面臨退伍后各種手續辦理的繁瑣事宜,包括檔案轉接、各項費用領取、學分計劃調整、綜測分數計算等問題,“公社”內部之間通過經驗分享、帶領幫扶的方式,可以非常有效解決此些問題,避免走彎路。最重要的是,“公社”成員全部是本校退伍大學生,不僅是校友,更是戰友,信任程度極高,而且由于“軍人”特質尚在,事情解決和活動開展的效率也是非常明顯,日常交流也非常有默契。
所以,“公社”雖成立時間不長,但是其存在的價值引領和實際效用是有目共睹的,實際情況也證明了面對退伍復學大學生群體面臨的適應性困境,成立支持性互助小組的是完全可以有助于問題的積極解決。
3.倡導學校政府重視。學校是教育發源地,針對退伍復學大學生學習學業適應困境,學校可以建立相關的幫扶機制,可以特設相關課程的補習班,可以讓任課老師加強對退伍復學大學生們的關心和幫助。學校也應及時開展積極的引導和教育,針對退伍復學大學生組織“過渡期教育”,并把這項內容作為特色教育的職責和義務。同時可以邀請本校或外校優秀的退伍大學生與新退伍復學大學生開展座談會,做經驗分享交流。通過多種渠道形式讓退伍返校學生分享其軍旅生活和心得,重視對退伍復學大學生的培養及任用,充分發揮其長處。不僅如此,學校還可以不斷加大對退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推薦制度的完善,通過與企事業單位開展簽約合作,舉辦畢業退伍復學大學生的專場招聘會等形式,積極向外推薦符合職業崗位需求的優秀退伍大學生,拓寬其就業渠道。
國家在政策上應該進行積極鼓勵,建立起相對規范的制度來對退伍大學生的工作安排落實到位,使得大學生士兵在退役后依然可以感受到國家政策的關懷,各方面原因導致的不適應困境也可以相對減少。政府可以通過完善相關退伍復學大學生群體的服務體系,加強就業管理,建立學業預警機制,重視退伍復學大學生群體的學業發展,并以職業發展為導向,加強技能培訓,建立考評與質量監控機制,保障職業發展的連貫性。
總之,全面認識退伍復學大學生的適應困境現狀,并積極促進其問題的解決,不僅有利于他們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自我價值,而且還有利于引領更多優秀大學生投身國防,為中國夢建設貢獻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積標.“營門”到“校門”:退伍復學大學生適應性問題研究——以無錫J大學為例【D】.無錫:江南大學,2015
[2] 劉佳,張芳芳. 大學生士兵退伍復學心理適應期調查與研究【J】.才智,2016,(93)
[3] 嚴杰.社會工作方法介入退伍復學學生輔導路徑探究——基于某職業院校個案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14(1):44-45
[4] 蔣東旭,陸天宇,馮秋然. 退伍大學生校園再融入問題分析【J】.教育觀察,2015,4(4):65-66
[5] 虞益龍,何乙琦. 退伍復學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討與研究【J】.價值工程,2017,13(95):226-227
作者簡介:
杜冰陽,男,1992年3月出生—,籍貫:四川成都,民族:漢族,單位: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專業2017級研究生,專業導師:譚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