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梅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數學是做出來的,學生只有親歷知識的發現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操作方式,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探究規律、形成技能、解決問題、提高課堂效率,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創新能力
一、操作—有助于概念理解
數學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總結出概念的本質屬性需要依靠大量的具體實例。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去感知內容豐富的圖形、操作學具,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鞏固。
在學習“余數”概念時,教師讓學生 “把9顆糖分到4個盒子里”。通過分一分的操作活動,學生會對余數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知道那顆沒有分到盒子里的糖就是“余數”,同時還可以體驗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不然的話就要把剩余的糖繼續分到4個盒子里面,而往盒子里放糖的過程就是“試商”的過程。接著教師讓學生回憶分糖的過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分糖的過程,幫助學生運用表象操作進一步體驗“余數”的含義,最后在學生敘述的基礎上得出算式:9÷4=2……1。在學生操作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邊活動邊思考,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感知概念的內涵,體會概念的外延,真正掌握數學概念。
二、操作—有助于探究規律
新課標強調讓學生經歷公式、法則等規律性知識的形成過程。小學幾何公式的推導很多是建立在學生數一數、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這些操作活動之上的,所以說動手操作是教學幾何公式的重要方法。教師不僅要做好引導工作,而且又要做到不包辦代替,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先讓學生在方格圖上數一數,再填寫好表格,然后猜想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接下來就要求學生用剪刀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硬紙板進行探究,讓學生動手剪剪拼拼,再組織學生觀察并討論:拼出來的長方形跟原來平行四邊形有著怎樣的聯系?由于學生經歷了這個操作的過程,另外還能直觀地觀察,所以很容易看出:長方形的長和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就是原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用底乘高來計算。
在這里學生不僅發現了規律,共享了學習的方法,用自己的操作和匯報代替了教師的講解,而且還對發現規律所采用的方法和這一規律本身了如指掌。
三、操作—有助于形成技能
操作技能,是一種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才能完成活動任務的技能,如測量、繪圖、制作等技能。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兩位教師都讓學生準備了正方形的紙,一位教師是這樣做的:“請你把正方形的紙上下對折,再左右對折,用彩筆涂出其中的一份,說一說涂色部分是這張正方形紙的幾分之幾?”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很快操作完了,也很快說出了涂色部分是這張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學生涂色得到的四分之一也是完全一致的。另一位教師:“你能通過動手操作,把這張正方形的紙平均分成四份嗎?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顏色,說一說涂色部分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也很快得出了結論,但學生的答案卻不唯一。
同一個環節同一種教具,課堂效果卻大不相同。在第一位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只是“操作工”,正方形紙只是“道具”,所有的活動都是在教師的提問下進行的,“教師的腦,學生的手”,學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時間與機會,數學思維的發展也僅限于對分數的機械理解與運用。在第二位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成了“探究者”,正方形紙也變成他們手中的“金箍棒”,用它變換出不同的花樣,學生的思維火花在這不同的操作中得以綻放。教學中只有操作是不夠的,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操作活動的設計、指導、優化,充分發揮材料作用,使動手操作與數學思維緊密聯系,具有足夠的含金量,這樣才能有助于形成技能。
四、操作—有助于求異創新
事實證明,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操作活動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時,大腦中的創新區域才會被觸發,利于激起學生求異創新的欲望,從而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后,再創設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的求異創新。在學生掌握了用量角器畫角的基礎上,教師再提問:“如果不允許你們用量角器,你們還能準確無誤地畫出120°的角嗎?”學生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又重新投入到動手操作的實踐中去。很快學生就得出了兩種不同的畫法:用三角尺上的一個直角和一個3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畫出120°角,或者用三角尺上兩個60°的角拼在一起也可以畫出120°的角。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用自己的方法畫出了120°的角,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可和老師的表揚。此時,教師再提出問題:“還有其他不同的畫法嗎,比一比,看誰的想法最與眾不同?”這樣的提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熱情,學生爭先恐后地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又發現了另一種畫120°角的方法:把三角尺60°的角放在一把直尺上面就可以畫出120°的角,也就是用一個平角減去60°就可以得到一個120°的角。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多的方法,是因為學生的動手操作。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操作中尋找不同的方法,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縱觀現在的數學教學,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重視,組織學生動手實踐操作也是教師們越來越認同的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這一可喜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主體地位更加明顯。動手操作是創新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