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素珍
【摘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讓他們感受到“我”沒有被老師忽略和輕視,我們必須要做到新課導入牢牢吸引每位學生。
【關鍵詞】新課導入;動手操作;參與度;分層練習
2012年,我6歲的兒子上小學了。由于我和丈夫都在小學上班,順便也就把兒子放在我們所在鎮中心小學。開學兩天過去了,一切都相安無事。我認為兒子已經適應了小學的學習生活。誰知,第三天,我正在辦公室備課,兒子突然闖進我的辦公室。我一時不知所措,呆愣了好一會。我生氣的問:“為什么跑來辦公室?不是還沒有下課嗎?”“我不想呆在教室里。”他一臉痛苦的樣子。馬上就要上課了,怎么勸都勸不走他。急促的鈴聲響了起來,我要去上課了,他就跟我去教室。我在班里上課,他寧肯在教室門口呆著也不愿到自己的教室去上課。好不容易熬到下課,我真是使勁了渾身招數耐心說服他,還是不行。引來辦公室的同事問其原因,他委屈地說:“上課時間太長,下課時間太短。”我哭笑不得。兒子說得是實話:上課時間太長,下課時間太短。小小年紀的他就能感覺到,我想一定還有更多的孩子也感覺到上課時間長,但是他們敢怒不敢言。兒子的這句話給我敲響了警鐘:我要好好地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我班的孩子感覺到上課的時間不長,要把我的數學課上的好玩些,要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
一、新課導入,牢牢吸引住每位學生
新課引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引入新課不但要有一定的藝術性,還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求知欲望。引入新課要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我巧設疑難,寓數學問題于故事之中。于是我就說:“大家想不想聽一個故事?”同學們不約而同地回答:“想。”這樣就把學生無意注意迅速地引向了有意注意,學生做好了參與學習的精神準備。
故事如下:有一天猴王端來一大筐桃子,其它小猴子一窩蜂似的跑來了。猴王說:“孩兒們,這幾天你們辛苦了,為了犒勞犒勞你們,特為你們準備了一大筐桃子,但是猴多桃少。暫時規定你們每六位吃一個桃子。小猴子一聽不高興了。“嫌少,那好吧,就你們每七位吃一個桃子吧。”小猴子一聽樂了,齊聲叫好。同學們一聽也樂了,他們都明白,他們比小猴子聰明的多。故事吸引住他們,也使他們理解問題變得有趣,化難為易。我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聽得明白,還會嫌上課時間長嗎?
二、動手操作,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有求知欲望,但學習不刻苦,聽課時間不能持久,精力不夠集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可以課本中的新知識轉化成“玩耍”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促進人們素質、個性發展的最主要途徑是人們的實踐活動,而“玩”正是兒童這一年齡段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我課前布置學生每人都必須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上課時就讓所有學生動手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每個梯形的面積是什么關系?同桌討論,合作,自主發現。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支配和靜思默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在“做數學”。給學生自主權,給足時間,學生才會有奇思妙想,才會自己絞盡腦汁找結論,課堂時間會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在這個過程中,每名學生都經歷了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和推理的數學活動、并最終通過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在做中玩,在玩中學。數學教育決不只是讓學生學會數學知識,學會解題,而是引導學生熱愛數學知識,經歷和體驗數學。教師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也不會出現被老師忽視的現象。每一位學生都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就會有一種主人翁意識和強烈的責任感。這時就會覺得自己是時間的主人。
三、分層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發展
要最大限度地促使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關注到每個人,承認差異的客觀性。教育不是要把每個學生培養到同樣的層次,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實有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發展。同時,又要注意學生個性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都有收獲。“不讓一人閑過也。”提供選擇性練習,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任意選擇習題進行練習。因為我們必須在基本要求達到的前提下同時也要允許學有余力的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稍有難度主要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準備的,主要是想發揮他們的潛力,創造往往是少數人的奇思妙想。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探究新知。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讓他們感覺到“我”沒有被老師忽略和輕視。“我”是課堂的主人,每節課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到學習很快樂,就不會產生上課時間長的厭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