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
摘要: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本文結合北京市特殊的城鄉二元結構,分析了引導京郊生源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可行性,并從政府、高校等方面提出了引導對策。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國家和北京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取得了一些實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要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今后一段時間,國家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力度將會持續加強。筆者認為北京作為全國的首都,有其特殊的地域特點、功能定位、城鄉二元結構,在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過程應該有其獨特的特點。筆者結合自己在北京郊區當“大學生村官”和在北京某高職院校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經歷,認為引導京郊生源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是鼓勵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有利于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一、經濟有所發展是高校畢業生返鄉的基礎
北京市的戰略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非首都核心功能將被進一步地疏解,城區工作崗位也會隨之減少,這給部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了更大的壓力。與此同時,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經濟被激發出無窮的潛力,對人才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的需求旺盛。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去、去基層建功立業符合時代的要求。北京作為全國的首都,城鄉二元結構有其獨特的特點,北京鄉村較之其他省市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傳統印象中“農村生活環境與城市相比反差巨大,廣大農村相對于城市普遍貧窮落后,農業生產也非常落后,基本還處于手工操作階段,機械化程度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的市場化、集約化、產業化的水平也比較低”[1]的情況在北京基本不存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美麗鄉村計劃的實施,北京鄉村基礎設施完善,很多地方的生產生活條件已和城市無差異,甚至優于城市。巨大的城市需求為鄉村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很多產業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形成規模效應,休閑農業、會展農業等現代化農業發展極為迅速并表現出良好的勢頭。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基礎為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提供了條件。
二、環境適應性是高校畢業生能夠返鄉的重要因素
傳統觀念認為大學生在城市里讀書和生活,人際關系都在城市,已經適應了城市的生活,內心很排斥返鄉就業創業,就算返鄉也很難適應鄉村的工作和生活。筆者在京郊基層3年多的工作經歷中發現,很多外地的大學生到京郊工作,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不了解,缺少情感紐帶,要花大量的時間來適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作的開展。同時,也發現一些京郊生源的學生適應性更強,這得益于地緣相近,維系工作和生活的情感紐帶更強。很多京郊生源的畢業生對自己生長的環境非常熟悉,了解那里的風土人情,能夠很快地適應環境,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這也使得京郊生源的畢業生更愿意留在當地長期發展,京外生源的畢業生很大程度上把基層工作經歷當做一個跳板,有機會就會考到城內的單位。
城市日益增長的生存成本和畢業生較低的起薪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一些畢業生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不斷降低,
京郊生源的畢業生到自己的郊區縣城、鄉鎮、中心村工作的意愿也變得更加強烈。根據北京市某高職院校的2017年就業質量年報顯示,該校畢業生的起薪只有6.46萬,扣除保險和所得稅,實際可支配收入不到5萬元,剛剛能維持北京城區的租房和基本生活成本,加之漫長的通勤時間、較大的工作強度,使得一些畢業生的工作體驗感較差、生活幸福指數較低,一些人更愿意到“實際收益”更高的郊區工作。筆者在某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過程就經常遇到學生咨詢回生源地就業的相關情況,均表現出城區工作壓力大、返鄉相對“劃算”一些的想法,實際上這些學生最后就業的地方很多也是自己的生源地,還有一些學生利用專業優勢回生源地創業。
三、多途徑就業創業是穩定人才的關鍵
目前高校畢業生到京郊就業的途徑多是考取政府或者準政府性質(主要指由政府財政支付的各種服務農村基層的計劃)的工作,包括鄉鎮公務員、事業編、大學生村官等“三支一扶”工作崗位,在市場性工作崗位就業創業的畢業生規模還比較少。政府或者準政府性質的工作崗位數量畢竟有限,鄉村市場經濟的發展還有很大活力待激活,鼓勵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就要鼓勵多途徑、多種經濟體制就業創業,這樣才能實現長久的發展。
四、京郊對人才的需求是返鄉就業創業的重要前提
黨的十九大報告兩次提到“鄉村振興戰略”,并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對人才的需求旺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北京地區鄉村振興更是急需大量的人才。筆者在京郊基層工作中發現,鄉村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目前從業人員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吸引有素質有文化的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已經成為鄉村振興重要的任務。以京郊深山生態涵養區為例,旅游資源豐富,旅游市場需求旺盛,某民俗旅游合作社,年營業額雖能達到30萬元,但這家民俗旅游合作社的經營管理運營方式還比較落后,還不能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存在粗放經營的情況,原因在于年輕人的外出使得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從業人員基本都50多歲,基本的電腦操作對他們來說非常困難,我們在城市里司空見慣的網絡、手機APP等先進營銷方式對他們來說更是天方夜譚。引導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勢必能為鄉村經濟的發展帶去新的生機和活力,在與鄉村經濟從業人員交流中發現,如果有“掌握先進技術”的年輕人愿意回到當地,他們是非常歡迎的。像這樣的情況在京郊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人才的斷層不斷地制約著經濟的持續發展。近些年,京郊經濟基礎都得到了一定的夯實,如果年輕大學生愿意返鄉,對當地經濟來說是一場及時雨,是及時補充人才供給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引導京郊生源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有現實的可行性和緊迫性,但是引導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高校等各方面做出努力。北京在引導大學生充實郊區政府或者準政府性質崗位上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引導畢業生到其他性質單位就業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做一些努力,應充分重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應實現政策均等化,對同是到京郊就業創業的畢業生,不論其單位性質如何,都應該給予相同的政策。
一是培育支柱產業。北京各郊區應結合自身定位,利用好優勢資源,培育出切合實際的支柱產業。通過土地流轉起來、資產經營起來、農民組織起來等方式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等市場化經濟主體。產業發展就會有更多農業經理人、農業白領等工作崗位,為吸引人才返鄉打下經濟基礎。
二是加快中心城鎮、鄉村建設。據了解,城鎮化導致不少村莊呈現衰敗景象,邊遠山區村人口大量外流后形成了空心村、老人村,一些村莊也在消失。與此同時,一部分生態環境優美、具有傳統歷史文化的鄉村卻日益走向復興。[2]這就需要重新洗牌鄉村發展格局,走集約發展的道路,加快中心城鎮、鄉村建設。鄉村振興需要組團發展,抱團取暖,需要集體經濟的發展,中心城鎮、鄉村的發展會打破各自為營的分散格局,為吸引人才打下空間基礎。
三是鼓勵鄉村創業。近年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業的政策,為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發展儲備人才,應針對鄉村創業出臺更具體的政策指導,為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提供更優惠的政策。
四是共建返鄉就業創業氛圍。引導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高校應加強學生返鄉實用技能的教育和培訓、加強對畢業生思想觀念上的引導,政府要不斷對返鄉就創業環境進行優化,吸引大學生主動回流。
參考文獻:
[1] 杜麗華.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就業的機制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9(10):265.
[2] 張英洪,王麗紅.北京市鄉村治理和農村社會發展的思考與建議[N].中國經濟時報, 2017-8-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