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延煥
摘要:基于《道德與法治》傳統節日文化教學,通過沿“探源——尋本——固本——拓流”之路徑融入《道德與法治》傳統節日文化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使傳統節日成為學生由衷喜愛、自覺參與、樂在其中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傳統節日
縱觀這幾年,社會上出現了不少聲音指責年輕人崇洋媚外,熱衷于過洋節,而我們的傳統節日卻遭遇空前的冷遇和困境。作為一名年輕的品德教師,我想出現這種現象,不僅是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叉,更多的是我們缺乏較強的文化心理支撐和歷史歸屬感的自然反映。可以說,現今大部分的傳統節日對現代人來說,已陷入了歷史淵源不清,精神內涵難尋,文化習俗消逝的尷尬境地。針對此現象,筆者嘗試沿“探源——尋本——固本——拓流”之路徑融入《道德與法治》傳統節日文化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一、探源——播放動畫,了解春節由來
對于傳統節日,如果不知道由來,怎么會懂得節日的意義?不懂節日的意義,哪會懂得增設假日的初衷?于是,如今的節日出現了“假日化”的趨勢,放假中的家庭小聚、休閑吃喝、旅游觀光顯然大于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本身。只有追根溯源傳統節日,學生才會理解增設傳統節日的意義是讓我們更好地體驗、傳承、弘揚傳統節日,而不僅僅是增加了休假。
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第十五課《快樂過新年》中的第三個活動欄目《大家一起過春節》一課時,筆者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通過播放動畫片《年的傳說》,引導學生知道因為年獸十分害怕鑼鼓鞭炮的聲音和紅色的東西,所以古人在過年的時候會放鞭炮,掛紅燈籠、貼春聯等。通過這段不到五分鐘的動畫視頻,學生不僅探源春節里放鞭炮、貼春聯、裝飾物品的色調以紅色為主的由來,而且更寓于春節濃厚的神話色彩。
探源由來,關注情感,有利于加深學生過春節的意義。不僅關注體驗春節的習俗,感受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豐富多彩,而且更能珍惜春節間親朋好友的相聚時光。
二、尋本——交流分享,探究春節習俗
節日習俗是一個節日文化的重要支撐,融合在節日儀式中便漸漸形成了對世界和人生的一種祈求和寄托。然而在現今,由于易被春節習俗的多樣形式吸引,而往往忽略了習俗背后的文化意義,自然難以體驗到傳統且獨特的“年味兒”。
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第十五課《快樂過新年》中的第三個活動欄目《大家一起過春節》一課時,我利用家校合作方式,通過課前“快樂過春節”的交流單讓同學們與長輩們進行互動交流探究春節習俗的文化意義,既兼顧了習俗所反映的文化特殊性,又基于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促使學生生活與習俗間形成鏈接。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分享,從過年前的大掃除、穿新衣(習俗背后的文化意義:辭舊迎新)、貼春聯(習俗背后的文化意義:春聯內容寄予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到除夕夜吃年夜飯,了解年菜的寓意(吃湯圓習俗背后的文化意義:團團圓圓,借助食物的諧音,賦予這些食物的特殊含義),再到過年時收壓歲錢(習俗背后的文化意義:壓歲諧音壓“祟”,寓意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來了解春節習俗背后的文化意義。
通過課前的自主探究及課中的交流匯報,引領學生理解春節期間,他們所做的事情,吃的東西、貼的物件、拿的紅包已不是形式多樣的習俗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習俗背后的文化意義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與憧憬,這也是統編教材中所蘊含的教育思想之一:特別關注物背后的人及人心,通過各種年菜、壓歲錢、春聯等物來關注其背后蘊含的人心。
三、固本——創造情境,體驗春節習俗
由于上課的日期離春節較遠,如何在課上營造春節的氛圍便成為整節課的難點之一。以往一些觀摩課,執教老師喜歡在班級里張貼紅燈籠,在窗戶上張貼窗花等物品來營造過年氛圍。但反觀這一切,顯然并沒有達到教師的初衷。由于教室空曠,貼有窗花的窗戶不在學生上課的注視范圍內,僅憑那幾個紅燈籠、紅彩帶是難以營造過節氛圍的。
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第十五課《快樂過新年》中的第三個活動欄目《大家一起過春節》一課時,筆者除了充分利用課前互動,播放歌曲《恭喜恭喜》,用喜慶的春節音樂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外,課中則充分利用板書的設計(整個板書以房子外形為構造,還設計了一幅對聯,一個福字,一對窗花等),隨著過年音樂及鞭炮聲的播放,采用“體驗式”教學方式,請幾個同學分別上來張貼對聯、福字、窗花。在喜慶音樂的烘托下,把體驗情景濃縮在一個可觀可參與的空間中,學生不僅能夠親身體驗春節習俗,而且對春節習俗的體驗更加深刻清晰。
學生經過探究春節習俗,他們在張貼對聯、福字的行動中,顯然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張貼動作,那個重復重壓對聯、福字的動作,多么害怕它們會掉下來,那是因為這些物品寄托著他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四、拓流——深度挖掘,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1]
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第十五課《快樂過新年》中的第三個活動欄目《大家一起過春節》一課時,筆者除了在探究春節習俗這一環節,深挖讀春聯的順序外,還以“過春節還有很多禮節和講究,你知道哪些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討論。在討論交流中,重點探究并體驗中國拱手禮,通過教師示范、角色扮演、同桌合作模式體驗等方式,學習“拜年”基本禮儀。
通過深度挖掘課程資源,鏈接生活,喚醒學生曾經的經歷和真實體驗,在活動探究中接受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與中華人文精神的熏陶,從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探源——尋本——固本——拓流”教學策略是突破品德課程學習“傳統節日”困境的途徑之一,我們在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中將繼續探索、開拓,使傳統節日成為學生由衷喜愛、自覺參與、樂在其中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 羅澤榮.唯物史觀視域下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研究[D].湖南大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