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安全監管總局 國際交流合作中心 主任 陳江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安全生產國際交流合作新發展
文/國家安全監管總局 國際交流合作中心 主任 陳江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盛會,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新的論斷,對實現社會主義強國的戰略安排、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全面部署。這些重大戰略舉措的貫徹實施,為安全生產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導和基本遵循,必將給中國發展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為今后一個時期的安全生產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標和舉措。同時,建立法治政府,“嚴格執法,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等要求,為安全生產依法監管監察,深化安全生產領域改革,順利推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為總局唯一外事支撐單位,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必須增強責任心和使命感,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要求,為安全生產的改革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再次表明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過程中,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安全監管體制機制不完善,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力等問題依然突出。
發達國家所走過的歷程表明,只要策略和措施得當,可以縮短事故“多發期”。盡管發達國家安全生產發展各有特點,但是也有其共性和普遍采用的經驗做法,可以為加快我國安全生產領域改革、實現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借鑒。
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將利用自身優勢,深入開展發達國家安全生產發展研究,用國際的視野、歷史的眼光審視發達國家走過的安全發展歷程,重點研究發達國家在與我國現階段發展相類似時期所面臨的問題和成熟的經驗做法。梳理總結并研究國外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制定、監察體制機制建立、監管執法體系建設、職業健康危害治理等,從更深層次,全方位理解安全發展的內涵,總結其發展經驗,為規劃和設計中國的安全生產發展模式和思路提供借鑒,為我國安全生產改革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參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莊嚴向世界宣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注腳,體現了中國將自身發展同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安全生產應當服從、服務于新時代我國特色大國外交需要,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普遍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國際交流合作中心緊緊抓住推動建設新型國家關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積極配合各國解決所面臨的安全生產問題,在總局黨組的領導下,推動成立安全生產行業國際組織,提升我國在安全生產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堅持“四個自信”,強化文化自信,借助“一帶一路”建設、亞洲區域專項資金項目實施等載體,在辦公廳(國際司)的指導下,把中國多年來取得的安全生產經驗、技術、標準向沿線所需國家輸送,為國外一些國家提供安全生產援助計劃、安全生產培訓和應急服務,為走出去的中資企業提供安全生產技術支持和服務;依托和整合中資企業的人才、技術和管理優勢,移植、嫁接我國安全生產法規標準,實現我國與相關國家安全生產法規標準的互聯和對接,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國際化進程。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是對安全和健康的期望。當前,我國安全生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仍是薄弱環節,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2個市場2種資源,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與創造性,找差距,補短板,吸收國際化成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理念,并在中國的企業推廣運用,為推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未來30年,中國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轉變,中國的安全生產工作也要跟著轉變。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將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貫徹落實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黨組的總體部署和要求,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履行好職責,努力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為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和安全監管監察系統國際交流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撐和服務。
實習編輯 宋亞欣